柒陆作文网:专注于分享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作文、作文素材、美文句子等内容!

文章

我与《论语》作文800字_初二作文

日期:08-18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4442我来评论

导读: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是孔子的学生及再传弟子所编纂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著名的《四书》之一。  我第一次接触到《论语》时,刚满10岁,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中等。为此,我的父母很为我的前途担忧.....

我与《论语》作文800字_初二作文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是孔子的学生及再传弟子所编纂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著名的《四书》之一。

  我第一次接触到《论语》时,刚满10岁,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中等。为此,我的父母很为我的前途担忧,但我那时却满不在乎。

  一次暑假,我来到阿姨家“度假”,本想在阿姨家痛痛快快的玩一下,可没想到阿姨听了爸爸的诉说后,竟把我“禁足”了,每天不是让我写作业就是看书,可我一门心思想着玩,哪里是在看书。所以只要阿姨不在,我就不写作业,在那里玩。当阿姨发现了我的计划后,并没有处罚我,而是把她刚买的《论语》递给了我,并且还有一本“翻译书”,就这样,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论语》。因为我不懂文言词语的意思,所以带着孩子特有的好奇心,认真的看了下去。就这样越学越觉得有意思。渐渐地我爱上了《论语》。我发现了其中许多的奥妙。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懂这则论语后,我明白了学习的正确方法,也知道了我学习成绩不高的原因。又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论语也是谈学习方法的。它告诉了我学与思的关系: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儿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去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而我最喜欢的却是“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这则《论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智慧,明白了某些道理就是明白,不明白就不明白。不要不懂装懂。不懂要敢于请教别人。这才是智慧的选择。

  现在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参加这一活动后,我能更好的理解《论语》精神。是《论语》教会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端正了我的学习态度。把我从学习成绩的“低谷”拉了上来,也是它让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是它让我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诲人不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其实世上并没有聪明与愚笨之分,我们感觉的聪明与愚笨仅仅是我们的心理感觉而已。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或许是你走向成功的关键,也许你没有发现,没有察觉。那你现在从头开始,好好地读读《论语》吧,里面有很多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经典名言或许会对你大有裨益。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小编收集了描写论语的高中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论语

  古人云:“人非贤圣,孰能无过?”父母犯错是很平常的事,子女如何对待犯错的父母是一门不平常的学问,从小处说,它是家庭的教育问题,从大处看,它直接影响到了一个民族的存亡问题,孔子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出正确的方向,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它的意思是父母有错,要好言相劝,听不进时,要尊重他们,要任劳任怨。”看到了这句话,我思续万千,于是暑假里的那一幕霎时间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那是一个炎热的早上,妈妈带我到外婆家去,由于眼睛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奇痒无比,一路上不断地揉着眼睛,眼睛又红又肿,可恶的眼睛过敏疹又发作了,一进家门,外公见到我着副尊容大发雷霆,二话不说就朝妈妈嚷嚷:“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打成这样,你还配做母亲吗?”妈妈见了外公那怒气冲冲欲言又止,她轻轻地把我拉到卫生间给我冲洗眼睛并上了药,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妈妈:“妈妈,平常您批评我时,总是那么严厉,可这次外公错怪了你,你都那么地温顺,这是为什么呢?”妈妈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她指了指窗外,我乍一看,只见有一些工人在为小树在修剪枝丫,还又一些工人在为一棵为我们这风挡雨的,倾斜的大树支撑并加固,这时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就是那棵小树,我就是那些工人,你外公就是那棵老树。”“我懂了,我懂了,你对我严厉是想要我成才,而你对外公温顺是报答他对你的养育之恩,尽到孝的责任!”我抢过妈妈的话茬说道,“对,对你说得很对,”妈妈点了点头,“你一定要好好记住这句话

  ‘百事孝为先’”这时,我恍然大悟,于是飞奔回大厅对正在生气的外公说:“外公啊外公,你错怪了妈妈,我眼睛肿不是妈妈打的,是蚊子咬的!”外公不好意

  思地对妈妈说:“你怎么不早说,你看现在多不好意思啊!”“没关系,没关系,”

  妈妈淡淡一笑地说,“给你骂几句有算得了什么?”家庭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想到这里我终于悟到了孔子这段话的真正含意,妈妈的言行是劳无怨的写照。

  孔学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瑰宝,是民族思想的精华,几千年来,它教育大家,要尊循“忠。孝。仁。义”,准则行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为人子女,一定要报答上一辈的养育之恩,对父母要奉行孝道,在父母犯错的时侯,子女受到委屈,在怨和累情绪的干扰下,容易失去孝心,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忍辱负重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存有孝心,才能做到子曰:“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还悟到了其实孔子的这段话还有另一层的教育意义。首先要培养自己对父母有孝心——报恩之心,拓展自己的心胸,日后才有能力以博大胸怀,用报恩之心对待社会,对待大自然,对待祖国,用坦荡,乐观的精神,接受撮折接受挑战,无怨无悔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的中,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第二篇:论语

  说到《论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是大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论编织成的一部书。其中,大多都是富含哲理的语句。因此,我也对其中的一些句子深有感悟。其中,对我最有影响的,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认真读这句话,其实它的实质就是说,要我们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当你真正做到这一点时,那么你做人就将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走向成功。这样的人生坐标,是很好,但是,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要想到,人是复杂的,你可能可以容易地看出他明显的有缺点和表面的性格和想法,但是要深入读懂一个人,那是相当困难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杰出的帝王,他就是做到了这点,才有了“贞观之治”,但是其过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他有个大臣,叫魏征,是个直言不讳的人,曾经一度惹火唐太宗,但是都是忠言逆耳。就是这样,唐太宗被一次次的惹火,一次次的谅解魏征,也就一次次地将魏征这个人多读懂了点。这样,直到魏征死了,他才真正读懂了他,在悲痛中说下了一句话:“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想而知吧,读懂一个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暂且这样,就算你读懂了一个人,你还只是一个开始。以其为师,优点则从,缺点则改,这个过程,是比前者更难的。就拿学生来说。发现学习中,他人的优缺点,倒不是那么困难。但是这个过程,却更是难上加难。比如说,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没有及时完成作业,就不会有好成绩。就算你把这个道理告诉那些不自觉的学生,他们不需要寻找,大道理摆在面前,为什么还是不能进步呢?所以说改正缺点和学习优点的过程也很重要。换一句话来说,那就是坚持难。

  总而言之,想按照上面说的那些,也就是按照《论语》的那句话说的做,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如果你真能做到上面的那些,你必然会走上你的人生之巅。

  为此,我将以此为我的人生坐标,并努力尝试着……

  第三篇:论语

  《论语》是柔和的缓缓徐凤,吹去心窗上的几抹杂尘;是清凉呤叮的泉水,浸润了心中的一方净土。手捧此书,闲暇之至,茗一口清茶,闭目,忘乎所以然,心醉言语间。

  读《论语》,遇孔子临川,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仿佛看见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气势磅礴,惊涛拍岸。在逝者如斯中,知晓时间流逝之快,藏匿在花开花若,云卷云舒之中。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它教会了我们把握时间,“握永恒于一瞬”,再不感叹:方知生命挥手瞬间。

  读《论语》,见孔子悉教弟子:“孝子之侍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领悟孝的做法,侍奉父母时,要表现出自己的敬意,赡养父母要表现出自己的乐意,父母生病了要体现出自己的忧虑。孝的意义也在于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它教会我们如何尽得孝道,切勿等到自己黑发白霜染时,宛然叹曰:子欲孝而亲不待。

  读《论语》,步游于孔子言中的三尺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窘迫的困境中,依旧驰骋着超脱的魂灵,不被此束缚的超然。仿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细细领悟言语间的一汪静水的清宁,游览三尺陋巷,旷视怡神,它教予了我们一番举手投足间的气定神闲。 已至此,叹乎!

  《论语》中的字言字词,像是天空中的璀璨群星,繁华了中华文化的银河。它的句句道理,交叠化作清风怡然人心。于是乎!心静如止水,思明似清潭。手捧一书《论语》,逍遥漫游。犹如玉月当空,撑一支长蒿,行一叶扁舟,溯流在碧波荡漾,“清流见底,沉鳞竞跃”的菏泽中。又好似夕阳当下,屹立于“山映斜阳天接水”的江岸,看赏“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更似在“乡野萍踪、流芳溢翠”之境中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读《论语》,在我的生命中化作一轮太阳,给予我的,将是生命力无尽的灿烂!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论语十则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论语十则翻译

  第一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第二则

  原文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第三则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第四则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第五则

  原文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翻译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第六则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第七则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第八则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翻译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

  第九则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

  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第十则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shù)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0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事的原则。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论语十则注释及译文,欢迎阅读。

  第一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中国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曰:说,说道。

  (3)学:学习。

  (4)时习:时常地复习,时,时常,常常;习,复习,温习。

  (5)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6)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7)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8)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9)自:从。

  (10)乐:快乐。

  (11)而:转折连词,相当于“却”。

  (12)愠 :生气,发怒的样子。

  (13)不:表示判断。

  (14)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造成误解的最大原因有两个:其一,随着时代的演变,人们逐渐将古人用来表达不同意象的“学”与“习”重合等同起来;其二,朱熹的解释,强调了“习”字含有的“反复不断”的含义,误导后人以为是“重复学”就是“习”在这里的本意。

  查看“习”字解释,我们可以发现,同一个“小鸟反复试飞”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含义会有所偏向。可以表达“演练、练习”的意思,如果强调需要反复多次才能达成的意思,就衍生出“熟习、熟练”的含义。所以要想准确把握孔子的本意,需要依据当时古代的用语习惯和语境来领会他的真实用意。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往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

  原文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yú) ,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yuē) :“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检查。在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竭力。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

  原文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为政》)

  翻译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重点词句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2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重点字解释

  温:温习。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

  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知,领悟。

  可以为:可以、能成为。

  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

  师:教师,老师。

  矣:句末语助词“了”。

  词解注意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 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指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 和体会。也指通过温习历史经验,认识到的新情况。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温故知新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重点字词解释

  学:学习。

  而:却,表示转折。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危害。

  第五则

  原文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翻译

  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重点字词解释

  女:人称代词,你,后作“汝”。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智慧,这里指聪明。

  之:代词,对待知与不知的关系。

  诲(huì):教导。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是: 这。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

  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毛病。”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他们中间。

  内:内心,自己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值得我去学习的人。焉,相当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人;古代汉语里“三”往往不是具体数字。有时是实指,有时是虚指。

  行:走路

  必:副词,一定。

  师:老师,先生。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在其中。

  择:选择。

  其:代词,代指他们。

  善者:好的方面。善:好。者:...的方面

  而:顺接连词。

  从:跟从,学习。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指善者;即好的:优点。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指不善者,即不好的。

  改:改正。

  第八则

  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翻译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句子。

  重点字词解释

  士:有抱负的人。

  弘毅:胸怀宽广,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为:看作。

  任:责任。

  已:停止。

  远:遥远。

  而:表并列(任重而道远)

  其中成语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第九则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翻译

  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重点字词解释

  之:这里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是”。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

  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shù)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翻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本段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常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旧时之“崛起”,与今之“崛起”,同为崛起,而意不一。前人为国家之安危,为战争之和平而崛起;如今国泰民安,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故而现之读书,为谋国之发展也。当今之势,正如孔子弟子点所言“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天下归心,民心定,国富强,故吾等青少年无忧于国之大事。吾观国之上下,但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严于律己,驻守己责,故则吾辈欲成“新时代全新青少年”之目标,立乎居安思危之时,应以知识报效祖国之科技也。以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为奋斗之目标,正如习主席所言:“幸福皆由奋斗而来”。

  荀子言:“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然不读前人之著作,不可以史为鉴也。正如其言:“吾尝终日而思已,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可如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吾辈当立前人之巨肩,读前人之精华,“悟”君子之行,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天下之忧为忧。

  经典之文字,经千百年时间磨炼,经久不衰。于焚书坑儒之浩劫中依然如凤凰涅磐般重生;于走过繁华盛唐的文字热潮后,一直延续巅峰……一劫复一劫,后浪推前浪,文字仍在,风韵犹存。经典,文化之积淀也,存于世代人心之中,薪火相传,永不磨灭,得以传承发扬。文字经岁月之冲刷虽古朴,却于任何时刻鼓励吾辈奋勇拼搏,激励吾辈不屈不挠,使其或斗志昂扬,或居安思危,亦或格物致知。一如《论语》全书所示,阅之,民可安居、仕可励志,君可治理天下,古人智慧可见一斑。

  《论语》教吾修生之道,齐家之法,治国之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教吾辈需好学善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为教吾等需诚信待人,不求虚名于世;“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更是教诲吾等交友辨识之道。时代更替,气象更新,吾辈当心怀宏图之志,交益友以助己之力,以好学善问之态,诚信处事之准则,守初心于当下,驰骋于书海间,悟孔子之仁政,明老子之言道,听庄周之梦话,驾鲲鹏于万里,笑斥之鄙薄,然悟唯书教人进步也。

  时代之青少年乃国之未来,故吾辈当承世界之美行,传统之文化;融汇前人思想,顺应时代变换;扬传统之美德,悟圣贤之传教。此为国之栋梁之才。

  一如习主席所言:“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国之新时代青少年,学史诗、明事理、图宏志乃当下当务之责。终有时,吾辈必将“仰天大笑出门去,”豪曰:“我辈岂是蓬蒿人”!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说明《论语》这本儒学中的“圣经”有太多太多的营养等待我们去吸取。

  一翻《论语》我们一定会看到“仁、德、孝、学、礼、和、知”这七个字,它们整部论语的核心,更是整个儒学的核心。可以说儒学的核心是《论语》,而《论语》的核心便是这七个字,我们便要读懂这七个字。

  读懂它们不容易,两千多年来多少名人在思考这个词题到今天也说不清楚,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

  “仁”即爱人,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包括陌生人。这一点与墨家类似,但是儒学没有一味的爱人。“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说的便是这个道理。那些好人要爱,知错能改的人要爱,唯独犯了大错且不思悔改的人不能爱。爱人有限度,有底线,所以说人要善待人但不能没有底线。

  “德”即道德,与道家有些相同之处。但道家提倡顺其自然,但孔子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显然孔子认为道德不能顺其自然,只能靠自己。

  “孝”即孝道,孔子在《论语》中的“孝”有一部分涉及了封建思想,但抛弃这些渣滓,乘下的都是精华。“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会让我们终生受用。

  “学”即思学,按照王守仁的话说是“知行合一”。这正是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学习秘决的高度概括并提纯。

  “礼”是“克己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被现代人指责的一个地方。在我看来,它其实是指不能越过的道德底线,“礼”是道德中的法律。

  “和”为和谐,现代社会缺少这个,如同人人心怀“和”便不会铤而走险去犯罪,不会对贪污抱有一丝幻想,不会为了贪欲去侵略他国。

  “知”便是“智”。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变幻莫测,飘乎不定。没有实体,却实实在在在那里。有明,纯洁,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么令人捉摸不透,这便是智慧。

  这七个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我也只在这海边捡些贝壳暗自窃喜,却可能永远也见识不到这辽阔的大海。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说到学问,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论语》,而《论语》是至圣先师——孔子所言之记录。

  论语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为这本书包含了“仁德孝学礼和知”七个方面,是人们共同追求的。时至今日,论语已经被世人们牢牢铭记在心。

  其中,让我深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我对《论语》敬佩的原因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根本。”在千年以前的古人早已懂得了这个道理。何为父母?即生育、抚养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赐予你的。何为长辈?即呵护,疼爱你的人,你的成长是长辈见证的。这么看来,尊敬他们不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实。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却有多少人没能去做到的?

  我们常常在新闻上看到这样的新闻,某青年因家长几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丝毫不留情。面对这样一个严重的社会现象之中,有多少问题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种种原因的综合影响之下,也不可能做出这种行为,定是平时所积累的不满就此宣泄。而不满又从何而来?就是不尊重开始的,你的不尊重,导致了你的不满,心中有个念头:总想着他们凭什么说我,对我这么不尊重。然则是你从一开始就错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就少了许多不必要的口角。

  其实,尊重是相对性的,应该尊重父母为先。他们也曾有过尊重他们的父母,也想让你明白,也许他们出发点错了,但他们总比你理性许多,说归说,但有个度,干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当的行为。尊重你的父母,他们定会尊重你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尊重为前提。不要以为他们是你的父母就不觉的什么了,相反他们还是你最重要的人。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论语》所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不让我迷失在社会这片汪洋大海之中。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我与《论语》作文800字_初二作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推荐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柒陆作文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9-2029 www.7l6.cn 【关于柒陆作文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8888888号

声明: 柒陆作文网 所有作文和句子来自互联网 ,和网友个人上传,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柒陆作文网

展开

我与《论语》作文800字_初二作文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

导读: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是孔子的学生及再传弟子所编纂的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著名的《四书》之一。  我第一次接触到《论语》时,刚满10岁,那时我的学习成绩中等。为此,我的父母很为我的前途担忧

上一篇:我与经典有个约会作文800字_初二作文

下一篇:从《曾子杀猪教子》谈诚信作文900字_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