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信任力了吗作文1000字_高一作文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导读: 用虔诚的心池洗涤万家灯火,灯火阑珊处,沉淀着道德的笑靥。 材料之中,花甲老人不守摊卖馍,这种买卖着实令人难以置信,可惊叹之余,不免添生几丝感慨:这种对客人和路人的信任从何而来,为什么数亿的国人只能出现这一位&ldq
柒陆作文网:专注于分享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作文、作文素材、美文句子等内容!
日期:08-18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6499我来评论
用虔诚的心池洗涤万家灯火,灯火阑珊处,沉淀着道德的笑靥。
材料之中,花甲老人不守摊卖馍,这种买卖着实令人难以置信,可惊叹之余,不免添生几丝感慨:这种对客人和路人的信任从何而来,为什么数亿的国人只能出现这一位“花甲老人”?为什么德育总是教育的殇痛?中国人的信任力真的就如此薄弱吗?
想来,中国人真的失掉信任力了吗?从“小悦悦”事件开始,道德与人性这两个词汇便销声匿迹;想必,那讹人的老人是勾起这场病态的罪魁祸首,使国人再不敢“雪中送炭”,开始失掉道德的信任力,而人性的呼唤也只凸显出苍白的琐碎,然而,再琐碎的画面终究会有人去拼凑去寻找缺口,狠狠地填补,用一方心灵独守一方净土,感化整个社会,重新拎起曾丢失的东西。我想这便是材料中花甲老人的可贵。若单单赞扬其诚信,或许是一种肤浅。
国人也的的确确有被感化过,无人售馍,若用一般的逻辑推论,那么馍定会被抢空,但钱却不一定会自动奉上。这种公众答案也许与无奈外包含着一种对世间真情的淡漠,可是这种推论终究被一种独有的信任和人性的执着所推翻,如一个新生命对世界万物都充满着好感,没有半点污浊的眼光,而这必定包含着道德的信任力。一种许多人都曾有过但却被迫遗失的美好,“花甲老人”出色的坚守着,并彰显得淋漓尽致,令人自愧不如后心生佩服。
一个小摊,一位老人,某种小事,某种人生,用五年的光阴阐释“美好”,用可口的馒头诱引“道德的信任力”,用一颗心去勾勒道德的萤火,为迷失的人性带路。此刻,才回到最初的原点:人之初,性本善。
初到异乡彷徨在十字路口的时候,当地路人施以关心,你怀疑,但他的善良最终帮你解决了疑惑,感受到关怀和诚挚的你也许羞于面对自己的信任力;蹒跚老人拿着手机请求“孩子,我眼花,你能不能帮我拨一下这个号码?”你为难而又心惊胆战终于拨完那串数字,老人连声道谢慢慢远去时,你发呆的站在原地问自己,我们不怀疑的还有谁呢?答案慢慢浮出水面,幼小孩童倒在血泊,命悬一线,城市车水马龙,却视若无物,恍如空幻;售票员被人殴打,满座乘客谈笑如故,毫无抵触之感;我们似乎真的丢掉了道德的信任力,可花甲老人指明了道路,给我们觉悟:道德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得。世界再冷,也可以用心的善良去温暖他人。
或许,你早已遗忘了自己,越过了道德的底线,沦落的太深,请你重拾,重拾昨日晴空的纯善,再次伸出对他人的援手,重拾曾丢掉过的信任力,把道德的力量织成启航的云帆。重拾被舆论束缚的真心,用你温暖的笑容点亮爱的明天。
让我们用团结的笔杆一起写下这遒劲的文字:中国人永远不会失去信任力。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街上的乞丐十有八九都是健全人,他们懒惰散漫却坐享其成,都是骗钱的”,这种不加分辨、不容质疑的观点已经变成常识,深刻在许多人的脑海之中。现在,恐怕只有不谙世事的小孩,才会单纯天真地向乞者施以怜悯之心。市民中巨奖,却认为是骗局,拒不领奖;儿子溺水身亡接到热心群众打来救急电话竟被父亲认为是骚扰,不予理会。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当别人的行为在你眼中都成了作假,别人口中的话在你耳中都成了谎言,中国人失掉信任力了吗?
为什么当下人们连最后一道无形纽带――信任也予以抛弃,诚实守信大国的荣光不再呢?
首先,不得不承认,世风日下,道德滑坡确实存在。诈骗频发,良心缺失,人与人之间进进退退攻防易位,有目共睹。究其原因,国家经济固然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旧社会人们之间田园诗般的关系,被赤裸裸的金钱联系所代替,在资本的曙光照耀下,许多人不惜为此铤而走险,在春暖花开的阳光下干着杀人越货的勾当。“彭宇”案让百姓遇到倒地老人只围观,不搀扶,逐渐成为社会风气;“三聚氰胺”让洋奶粉在中国一夜走红。道德危机使人们不得不一次次的加厚自身的心理防线,躲进自己为自己筑就的围城之中,城外的人进不来,城里的人出不去也不愿出去。信任,比起这高大的围墙,显得是那样无处遁形。
其次,媒体对新闻自由的滥用,推波助澜。网络、微博、甚至有些报纸、电视,沉醉于对社会阴暗面的描摹,使新闻成为人们每天必过的罪恶橱窗,人们渐渐失去同情心,变得麻木迟钝,变得自危自恐。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描述和夸大事情,唯恐读者不能身临其境,造成公众的诚惶诚恐。而扪心自问,我们身边到底还是鲜见媒体所渲染的事件,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仍然是主流。一个理性的媒体,应该给潜在的自杀者以继续活下去的希望,而不是前赴后继的勇气。生活在这样一个不信任的媒体之中,我们的信任力从何谈起?
最后,悲观占据了人们的头脑。面对生活的不堪,茫然失措,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先入为主做“有罪推定”,是信任力丧失不可忽视的因素。每每有失信和罪恶发生,“感觉不会再爱了”的言论充斥。人们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别人,“不信任”轻易在我们头脑中攻城掠地,占领我们思想的高地,不费吹灰之力。信任力在阴影黑暗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不战而败。
但我坚信,信任的梦想不曾破产,正义的光辉终将战胜黑暗。你站在屋檐为你投下的一片阴影之中,能说正午的阳光不刺眼吗?别让信任被“一票否决”,用正能量来填充我们的信任力,让真善美重唤诚实守信的“国光”!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他,是一个香港人;但是,他的心中,始终存在着祖国二字。——题记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件事,也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的一件事。
他是一个事业有成的香港人,他最热衷的事,便是帮助贫困农民,他帮助过多名脑瘫儿童进行康复。他在内地的儿童事业捐献。他还在玉树地震发生后,奔赴灾区看望孤儿们。
他发起了公益活动,帮助购买灾区急需的炉子、帐篷、棉鞋等物资,并且亲自送往玉树。
而在他将物资送往最偏远的村寨时,他与同伴遭遇意外,不幸遇难……
他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他值得我们向他学习,虽然他已不在,但是我相信,他会像雷锋一样,活在每个人心中,我相信,他会在某个地方,微笑地望着我们,似乎在说,你们也要加油,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
他会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我们就一定可以,也许你会说,他是有钱人,买得起帐篷,有能力捐钱,可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没那个能力。错,你有这个能力,其实,公益很简单,捡起一片垃圾,去老人院陪陪老人,去孤儿院看看孩子,少买一瓶饮料,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不要觉得钱少,一天三元,一个月便是九十元,那么一年十二个月,你也奉献出了许多爱心。
也许,你不能像他一样,奔赴灾区,但是,只要要心中有信念,就可以成功,相信自己会像他一样。
公益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为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不小小瞧任何一个硬币,因为如果一个人拿出一元钱,那么,全中国十三亿人民,就会十三亿元。
我想,公益是任何一个人都想得到的,但是,实行它的人却很少,中国又有多少人像他一样,这么热爱公益,他只是一个事业有成的香港人而已。
其实,他的名字只有普普通通的是三个字——曾敏杰,但我希望,大家都能向他学习,就算再普通心中有公益,行动有公益。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记得罢,不记得也罢,
多年之前,我曾见过你。
那是在纽约,生物系实验室,我是你的同学。
还记得你的模样,
虽不愿说的直白,
但那俊俏白皙的脸,那属于亚洲的脸,
让我感受到了家的味道。
我大声地叫着你的名字,
“子谦!子谦!”
也不愿直说,
但你的成绩,确实是最烂的。
多年不见你还好么?
嗯。你这么说着,随后和我道了别。
联系方式没有留下。
再想起多年前的那个夜晚,
我们逃课去吃一家火锅店。
我们因为谁来买单。
吵了起来。
从此,我们成了知心友。
从此以后,你毕了业,在洛杉矶一所大学当助教。
从此,直至今日,终于再见。
却匆匆分别,
是夜,我感慨万千。
“你还会回来么?子谦?”
“会吧,等我在洛杉矶的工作稳定之后。”
于是,永不再见。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张维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为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中国人,你要有自信》观后感
中华民族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种子,汉唐盛世成铸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一步步引领中国向前进。看了张维为教授《中国信心》的视频,除了鼓舞,更是振奋,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也更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成长为国家、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1.肯定历史,吸收文化
作为一名中国人,首先要了解国家的历史,既要了解曾经的辉煌灿烂,也要熟悉中国人民曾经经历的苦难,从而更深刻认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奋斗精神。同时,还要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吸收其精髓,认识其本质,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结合,做有深厚文化涵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荣的大学生。
2.注重礼仪,提升涵养
中国古代,礼就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在认识到当前不文明礼仪行为的同时,更应该当好礼仪文明的先行者,以优良的文明礼仪,高尚的道德素养将中华传统精髓延续,将社会不良陋习摒弃,推进国家文化自信。
3.肯定成就,提升自信
现实中,往往会有个别人抱着“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思想,张教授的演讲比较好地回答了这些人的问题。用事实说明国家的进步是人类的一个奇迹。大量留学生学成后选择回国,国家基础设施不断进步,这不是国家的进步是什么。所以,要肯定我国建设的成就,没比较你怎么知道我们自身的优势,我们要全力支持国家发展,提升民族自信心。
4.理性思考,避免盲从
现实社会中,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西方不少别有用心的人始终都在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唱衰中国,破坏中国发展的大好局面。对此,我们要有理性的思维,正确的判断。张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崛起到今天这个地步,还要被西方被美国这么浅薄的话语忽悠的话,我们的后代将会诅咒我们:“一手好牌,当时的好牌,怎么当时打成那个样子?”这不是给我们很好的警醒么。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理性地对待网络上、媒体上的言论,用理性的思考、缜密的求证去分析你看到的种种表象,避免被别有用心之人忽悠。
一个国家的自强,一个民族的自信,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提升我们对中华文化、对党和政府、对国家成就的信心,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我在头脑中仔细想了想演讲者“张维为”这个名字,发现几年前我读过他的一本书《中国震撼》。记得当时读完之后我顿时从心底产生出一种对祖国、人民、党和政府的敬仰之情和自豪感,扎扎实实地热血沸腾了一把。但奇怪的是现在当我听完从前非常敬仰的学者的演讲后,我感到的却不再是自豪和热血沸腾,而是憋屈和怀疑。我想仔细梳理一下自己有什么理由来反驳张维为在《中国人,你要自信》中的观点。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张维为的演讲围绕这样一个逻辑进行:由于中国具有某些特点,或者由于中国取得了某些成绩,所以中国比别的国家(包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更为”先进和优秀,起码中国不比他们落后。而我的这篇短文将会以《中国人,你要自信》为基础,按照以下的逻辑展开:中国的确具有某些特点,也的确取得了某些成就,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中国比别的国家“更为”先进或一样先进。
张维为首先在演讲中列举了其他国家在机场、马路、超市、城市夜晚灯光照明等方面的“落后”,与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先进”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来说明中国的“先进”。我认为这样简单的比较是欠妥的。
第一,张维为在做这样的对比时,大多只是拿国外的大城市和中国的大城市相比,却没有拿国外中小城市、县、镇与中国一般城市(比如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相比,就得出结论:中国(的基础设施)比外国好。张维为的这种比较,就好像拿一个历史系学生的历史成绩跟数学系学生的历史成绩比较,就得出结论说前者的学习更为优异。如果硬要做两个国家在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方面的比较,更为公平的比较方法是在两个国家各个行政区域划分层级上(中国:省、市、地、县、镇、乡;国外:州、郡、县、市、镇、村)均随机选取若干个城市来比较。
第二,我不知道张维为是否意识到了:在一个非宪政民主国家中,城市里建筑物的宏伟、现代程度有时候会与这个国家人民生活的生活水平成“反比”。比如作者通过观察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一个国家的先进程度通常与这个国家的首都到机场之间高速公路的笔直程度成反比。因为越是独裁、腐败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就越是能够肆无忌惮地挥霍国家的财富,践踏人民的种种权利(包括财产权)。相反在一些宪政民主国家,由于人们的各项权益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政府在政治分权体系与舆论的制衡和监督下不敢(或不能)恣意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最短直线距离修建机场高速(当然这些国家发生动乱的可能性也很低),所以他们的机场高速看起来往往不如很多非宪政民主国家中的机场高速那样笔直和宽阔。我想如果张维为看到中国很多省、地、市、县甚至是乡、村里宏伟的各种形象工程,他一定会对中国的未来更有信心。但是他是否会同时想到在这些宏伟建筑矗立的地面上曾经是无数普通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他们在为这些建筑物“腾地方”的过程和结果是否也一样“气派”和“现代”呢?同时还想问斗胆多一句:耗费巨资建立起的这些宏伟建筑是否真的为人们带来了切实的实惠和方便呢?前不久有报道河南郑州花费5.1亿建起来的交通枢纽站几近闲置,不知张维为读到这样的新闻会作何感想?
第三,张维为在演讲中说纽约一个叫纽瓦克镇的治安不好,旅客下飞机都不敢在那里过夜。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这里说出这么一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全美国都是这种情况?显然,美国不是。是为了说明中国没有类似情况?显然,使人不敢过夜的地方我们这里也有。
接下来张维为提出美国由三个世界组成:第三世界、第二世界、第一世界。作为一国人如果你不幸成为了美国第三世界中的一员,那么久注定悲苦终生。他指出在美国过去几十年里属于“第二世界”的美国中产阶级在收入、房产价值、家庭净资产方面的增长都没有中国人快。同时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中国“官方的”计算的GDP会在10年内超过美国。
个人认为张维为在这一段的论述中值得商榷之处在于:
每个国家内部各个阶层纵向占比:即每个国家各个阶层占总人口的比例。在这里必须使用国家内部人口按照收入水平“纵向”划分的数据。“贫困”是个难以量化和在国家间“横向”比较的概念。我不知道张维为所说的“我们脱贫的人数,占世界脱贫人数的百分之八十”是按照什么标准计算的。按照联合国人均平均每天1美元收入的标准来划分,中国在过去的确使很多人“脱了贫”。可是每天1美元(6.2元人民币)在今天的中国能过什么样的生活呢?如果我们将标准提高到每天2美元,恐怕中国又要多出许多“贫困人口”来。显然抽象地横向比较各个国家间的“贫困线”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早晨,看了视频《中国人,你要自信》,忍不住要说几句。我能接受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言语方式也能接受他的看法,但我想说的却是别的内容。
首先是对题目的理解。“中国人,你要自信”这个题目能够被理解吗?我的看法是不能。“不能”不是指看不懂这句简单的汉语,而是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这涉及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的传递。对这个问题,我经常会注意到,但估计从来都没说清楚过。看完这个视频,观众心中留下什么印象?有人说,美国、民主并非那么好。作为中国人,我要自信。问题是,仅仅如此我真的能变得自信起来吗?每一个人都可以试一试,例如把这个视频看上10遍、100遍,甚至做到倒背如流,再去和洋人接触看看自己是否真的会变得自信起来。没有机会接触洋人的人,可以看看电影、新闻中的洋人,然后再对比一下自己心里看到洋人的心态的不同,看看自己是否变得自信起。我可以肯定地说,不可能。也就是说,中国人自信,这件事情只能发生在他们真实地接触并了解了洋人之后,而不是看完某个视频或者听完某个演讲之后。间接知识是否真的可能,我深表怀疑。基于这个理由,我说,题目不能被理解。当然,对洋人的了解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或迟或早,或多或少。
面对洋人,在检查一下自己心里的感受,这样的事情我做过。不仅检查过自己的心里感受,还观察过他人的感受。我个人对西方的接触,应该是80年代开始的,除了西方制造的产品,还有西方人的著作、影视作品等。当然,不能忽视的还有周围人关于西方的评价。刚刚出过国的人向还没有出过国的人介绍起他们见到的花花世界时,手握洋货和没有洋货的人介绍自己的洋货时,心态或许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导致信息传递的失真现象。这样的失真,也是要考虑在内的。后来,我还专门学习了英语,能够自己阅读一些西方的资料、书籍。但无论如何,这些了解都是通过媒体完成的。这里所谓的媒介是指信息传递的介质,存在于我和真实的西方世界的影视导演、书籍的作者、产品的制造者等等都是媒介。因为有了媒介,所以媒介可能导致的失真就需要考虑。更为重要的,媒介是一种了解的渠道,同时也是了解的一种阻碍。刚开始没有直接了解的机会的时候是一种渠道,之后就是直接接触、阻碍了解的阻碍。后来,有机会和洋人在一起工作,约4年时间。尽管也有一些生活上的接触,但依然不够深入。无论如何,有一个明显的心理感受是,看到洋人我心里依然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这个异样感,可以理解为不自在不放松,也可以用张教授的话表达为不能“平视”,这样的感受当然不会出现在我见到某个亚洲人的时候。或许是我个人对于神情过于敏感,才产生这样的异样感。不过,根据我对他人的观察,这样的异样感绝非只出现在我一个人身上,应当很是普遍。洋人和国人是有明显差别的,不仅在外貌上,神情也是。看到新鲜的不一样的人就会有感受,这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一点都不稀奇。来到深圳2年多,我有机会近距离的接触更多的洋人,因为在管理层,应该说也更深入。可以说,到今天,10年前产生于我心里的异样感差不多逐渐消失了。前两天,看到电视的奥巴马,突然意识到自己看他的目光有些怪异,之前笼罩在他周围的幻影或者气场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只要异样感尚存,就没有“平视”,这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说了这么多,只是想以我亲身的经历来证明一件事:平视、自信,是不可能在听完讲座看完视频之后发生的。
其次,我想说的是,对于西方的了解仍然停留在想象之中,这在民众中很普遍。所谓想象,也就是大脑因少量的外部信息激发而形成的图像。想象是人脑的正常功能,也是人类创造的源泉,但想象并不是事实。几年前,西方就是完美的彼岸世界,就是我脑子里的一种想象。我相信,有这种想象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依据这种想象表态的人也不在少数。
对彼岸世界的想象,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情。对于幸福的追求,基于对完美的想象,也是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就是当今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本驱动力,而且这是不自觉的。卢安克说,他曾相信在东方世界的某个角落会有一个完美的人,于是他来到中国。最后,他说,如果自己不去亲身演绎这样完美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就不会有这样完美的人。卢安克的话很有深意,但我这里引用只是想表达这样一层意思:把美国想象成完美的彼岸世界很是正常,因为也有西方人对中国有着类似的想象。
第三点,有些形而上学。张教授演讲的思路是,中国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就,中国的政体是好的政体,民主的优越感靠不住,不仅在经济层面在政体层面我们都可以自信。很明显,赵教授衡量政体的标准是经济。民主的西柏林的明亮,专制的东柏林的阴暗,就是以经济为标尺的衡量。不仅如此,张教授对意识形态的价值也是用经济这把秤来秤的。不知道到他是否已经意识到自己手中的秤能否用来秤精神层面价值,但他似乎已经知道自己手中、别人手中都没有别的秤。所谓话语权,话语体系,说到底指的就是衡量体系。两个年轻人在比试谁的个子高,矮的那个暗自自卑。但是参军体检时,那个高个子被刷了下来,因为他体重不够耐力不行。这回,通过体检的矮个子释怀了。为什么?因为出现了新的衡量标准。西方人有着自己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的衡量结果之一就是:专制政体还是民主政体。中国人能感受到政体的差别。尽管自己的经济发展了,而且能够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的含义,但对于专制政体的感受同样真切,甚至更为强烈。于是乎,美国人的忽悠仍然具有杀伤力。美国人围绕民主所编制的神话的确具有吸引力。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民主这个概念特别切合当今社会的精神发展的主题,这个主题是自我觉醒或者说个体意识。专制就是遏制自我、遏制个体;民主就是自由发展、弘扬自我,这样的解读一定会让少男少女们欣喜若狂。没有被明确意识到的或许是,自我、个体并非是民主的结果,恰恰相反,民主是自我、个体产生的社会现象。说到底,民主只是独立的个体之间打斗却不分胜负而出现的暂时性状态。民主本身并没有任何精神价值。即便从实用性角度看,民主也不适用中国这样的国家,因为在中国个体、自我从来都不是普遍的社会存在,没有独立个体之间毫无节制的打斗,自然就不会有民主。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从这个寥寥数语中我看到的是,因为有了先王这样的能人,所以,中国社会一直成功地处于先贤人为的掌控之中。先贤也是人,因此,中国社会属于人治社会。如果仔细体会一下儒家和道家的主张不难发现其中的共通之处:人为地有意识地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而其最核心的手段就是遏制自我、个体意识。对于个体、自我的遏制,毫无疑问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特征。它无处不在,在无意识中决定了我们的民族性。中国的先贤们没有想到的或许是,争斗没有得到人为的有意识的控制的偏僻的资源匮乏、人员稀少的西方居然群体性地出现了理性和宗教现象。不仅如此,任由兽性发挥的西方世界最后不仅因宗教存在而形成了秩序,而且还因理性的出现产生了所谓的现代科技。这个现代科技,极大地改变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世界。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回头想想也是,如果人能算过天,天不早就被人消灭而不复存在了?!
一边任由兽性发挥,最后出现了宗教,诞生了理性,催产了科技和工业;一边兽性被人为控制,带来了农业文明,没有宗教,缺乏理性,工业没有诞生却具有工业组织必需的忍让和纪律性。要做东西方文化的比较,需要从这里开始。当然,衡量的标尺,不是GDP,不是经济的繁荣程度,不是人均寿命,也不是人民的幸福指数。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
|
上一篇: 中国人,觉醒吧作文800字_高一作文
下一篇: 奏响人生的乐章作文600字_高一作文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