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陆作文网:专注于分享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作文、作文素材、美文句子等内容!

文章

高三写景作文:清塘荷韵--季羡林2000字_高三写景作文及关于写景话题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日期:09-01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2947我来评论

导读: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

高三写景作文:清塘荷韵--季羡林2000字_高三写景作文及关于写景话题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作,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

  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骨朵,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粗略估计,今年大概开了将近一千朵。真可以算是洋洋大观了。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写景作文:清塘荷韵--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运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广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作,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整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

  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骨朵,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粗略估计,今年大概开了将近一千朵。真可以算是洋洋大观了。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季羡林:

  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季羡林先生清华园日记节选

  二十五日

  以前我老觉到学生生活的高贵,尤其是入了清华,简直有腚上长尾巴的神气,绝不想到毕业后找职业的困难。今年暑假回家,仿佛触到一点现实似的。一方又受了大千老兄(美国留学生)找职业碰壁的刺戟——忽然醒过来了,这一醒不打紧,却出了一身冷汗。我对学生生活起了反感,因为学生(生活)在学校里求不到学问,出了校门碰壁。我看了这些摇头摆尾的先生我真觉得可怜呵!

  我对学问也起了怀疑。也或者我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现在常浮现到我眼前的幻景是——我在社会上能抢到一只饭碗(不择手段)。我的书斋总得弄得像个样——Easy chairs,玻璃书橱子,成行的洋书,白天办公,晚上看书或翻译。我的书斋或者就在东屋,一面是叔父的。婚姻问题,我以前觉得不可以马虎,现在又觉得可以马虎下去了。

  我时常想到故乡里的母亲。

  (补)早晨的生活同昨天差不多。午饭后访杨丙辰先生,杨先生早已进城了(刚才长之去访他来)。回来后,又忽然想到发奋读德文,并翻译点东西给杨先生去改。第一个想到的是J . Wassermann,但是他的短篇小说太长。于是又读Hölderlin的Ein Wort über die Iliad,里面有句话:Jeder hat seine eigene Vortrefflichkeit und dabei seinen eigenen Mangel。午饭前,刚同长之谈杨丙辰、徐志摩,长之说:杨先生攻击徐志摩是真性的表现,他捧孙毓棠是假的,因为人在高傲的时候,才是真性的表现,并且人都有他的好处和坏处……他刚走了,我就读到这一句。我简直有点儿ecstatic了!

  杨丙辰攻击志摩,我总觉得有点偏。

  杨丙辰——忠诚,热心,说话夸大,肯帮人,没有大小长短……等等的观念。

  阅报见姚锦新(我们系同班女士,钢琴家)出洋,忽然发生了点异样的感觉。

  晚访王炳文,请他说替找的宿舍能否一定。

  忽然想到翻译Die Entstehung von Also Sprach Zarathustra,是Nietzsche的妹妹Elizabeth Förster Nietzsche作的,据说最能了解他的。岷借去十元。

  二十六日

  昨天同岷源约今日同往图书馆找沈先生托往英国购 William Blake:Songs of Innocence & of Experience(一镑十先令)。今晨往访岷,竟不遇,心中忐忑不安,盖余若决意办某事不达目的心中总是不安的。刚才岷来找我,我们去找了沈先生,大约二月后书就可以到了。到时,经济或发生困难也未可知,反正不要紧,不必管它。(上午九时)

  午饭时遇长之于食堂,他说他借我的《新月》“志摩纪念号”看完了,他作一篇文,分析里面所载的十几篇纪念志摩的文章,大意是骂他们。不过,我对他这举〈动〉,颇不以为然。杨丙辰先生骂徐纯是杨个人的偏见——也可以说是谬见,他并不能了解徐。我承认,最少徐在中国新诗的过程上的功绩是不可泯的。长之也承认,他近来对杨先生戴的有色眼镜太利害了。杨不是坏人,但不能因为这一点,他一切都好。长之不该为他张目,难道为的在《鞭策》上登一篇稿子就这样作吗?

  刚吃完饭,长之又来找我谈,谈的仍是徐志摩。他说自徐死后,这些纪念文字都没谈徐在文坛的价值。我想这也难怪,因为纪念徐志摩的这些人都是他的朋友,蓦地一个亲爱的朋友死了,他们在感情上是怎样大的创伤呵!他们的感悼还写不完呢,谈他的价值,是以后的事了。比如我们一个朋友死了,我们作文章纪念他,这文章登出去,别人一样拿来当艺术品(自然够不上)读,我们这死朋友不必在文坛上或什么坛上有多大价值。长之说,这样还不如印荣哀录或挽联录。这话仍是他的偏见。

  后来,他又说,要组织一个德国文学研究会,请杨丙辰作指导。

  晚饭后,姜春华君来访,他才从山东回来。谈许久,他说要以后常谈谈。

  过午睡了一过午,晚间还是困,真不〈得〉了。

  写致遇牧、剑芬信。

  理想不管怎样简单,只要肯干,就能成功,“干”能胜过一切困难,一切偏见——这是我读《新月》“志摩纪念号”任鸿隽译的《爱迪生》起的感想,长之释之曰:干者生命力强之谓也。

  二十七日

  今天是孔子的诞日,偶然从长之的谈话里,我才知道的。

  近几日来,大概因为吃东西太多太杂,总觉得胸口里仿佛有东西梗着似的。今天尤其利害,弄得一天不舒服,以后吃东西非要小心不可。这几天来总是阴沉沉的,今天过午又忽淋淋地下起雨来。我觉得非常寂寞,因为岷源进了城了。我跑阅报室跑了好几趟。内田发表狂谬的演说,汪精卫、张学良演的戏……都引不起我的兴趣。我对所谓报屁股或社会新闻(尤其是《上海报》,最近我才开始看《上海报》)倒很感到兴趣。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1.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2.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3.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4.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5.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6.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7.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8.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9.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10.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11.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12.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13.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14.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15.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16.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17.“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18.“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19.“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20.“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21.“最后两句话是——‘国之魂魄,民之肝胆,屹立东方,亿万斯年’。人民的灵魂,百姓的脊梁,中华民族大有前途。”

  22.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23.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4.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25.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26.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27.我快一百岁了,活这么久值得。因为尽管国家有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但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

  28.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的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29.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0.你们的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总是渺小的。

  31.做人要老实,学外语也要老实。学外语没有什么万能的窍门。俗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就是窍门。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季老的散文风格是平实,诚挚、本色。文章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少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闪现着真情、真意、真切,正直和责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选集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散文选集读后感篇一

  近日细读季羡林散文集,文章质朴、低调、有内涵。有些篇章,让人读后润心,感触连连。书中插图反映从季老青春年少至耄耋之年,让人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大家风范及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九十多的高龄思路清、身体健,笔耕不辍,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世无双。

  季老工作在校园内,情系海内外,足迹遍世界。他经历过“饥荒”,住过“牛棚”,一度成为“不可接触者”,又番然成为“极可接触者”。他将广阔活动领域中个人的深切体验和多门类丰富的知识无缝链接,使得他的散文能够反映时代风云,在丝丝淡泊中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季老的散文风格是平实,诚挚、本色。文章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少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闪现着真情、真意、真切,正直和责任。他说过:“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娓娓而谈,入情入理,引人深思。

  季老散文集中的许多篇章读后都不愿释怀,《我的家》《赞‘代沟’》《留德十年》《老猫》《论压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条老狗》以及一些悼念性的文章和抒怀集(《七十抒怀》、《八十抒怀》、《九十抒怀》)都是季老“我以我手写吾心”的最佳代表,读后为之动容。在《八十抒怀》中,他写道:“十年浩动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是一代爱国老人的心声。在《悼巴老》中写:“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表达出老一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活到老学到老的风骨。

  季老不仅经受过国内的“饥荒”,而且身受德国的“洋罪”,吃过人造黄油,曾在电影院遭遇“出虚恭”的尴尬。季老不仅爱花草树木,还怜惜风中枯藤,他在文中说过:”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他爱猫如已出,把猫视为家庭成员,最大限度地宽容病猫,纵使小便失禁的病猫尿在他的稿纸上或裤腿上,他也不忍心拍打一下心爱的猫儿。故乡,在母亲的篱笆院落门前守候的一条老狗,以至于能够长达七十年之久萦绕在季老的脑海里。季老的博爱之心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季老早年出外求学,远离亲娘,远离家乡,但他的心中永远爱他的母亲,爱他的故乡。他说过:“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何止于米,相期以茶”!20xx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季羡林先生生前遗愿将骨灰分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还有一部分骨灰安放在河北,因为季老生前跟好友约好要安葬在一起,“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老的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摘自新浪《季羡林简介》

  亲近季老的历练人生感悟和峥峥处世风格,敬佩季老”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境界。季老说过:”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一代文人给后世子孙留下的瑰宝。

季羡林散文选集读后感篇二

  我只要一看这本书,就像被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无法自拔。

  这本书说的是季羡林爷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让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养的动物和植物发生的开心和悲伤的是:有一些则是回忆“自己”在当教师的美好时光……我最爱看的是一篇名叫《老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与咪咪和虎子发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气暴躁,又爱咬人的狸猫,而咪咪则是一只毛发雪白,胆小的混种的波斯猫。一开始,季羡林只有一只猫,那就是虎子。过了一年,季羡林就又买来了一只小猫,也就是咪咪。当咪咪被送来时,虎子则已经格外强壮了,专门保护咪咪,不让咪咪受伤害。有一年,咪咪已经生了两个小猫了,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让自己的猫给饿死了。过了几年,咪咪已经快要不行了,因为它是不是地在某个地方拉小便。于是,咪咪晚上就躲在石头之间睡觉,季羡林每天早上就得去找它,给它喂食。日子久了,有一次,季羡林去找咪咪,没有找到,于是,向邻居打听,邻居说:“猫老了,就会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来接受命运,所以主人是看不到猫死的。”

  我非常爱看这本《季羡林散文集》,这本书讲述了一些普通的事,但是,经过了季羡林爷爷的描写,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季羡林散文选集读后感篇三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xx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简朴,真实。那我们读了之后,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季羡林散文有感,一起来看看。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篇1:读《槐花》有感

  初到东北,放眼尽是银妆素裹,虽没有万里雪飘,但也是千里冰封,同修[1] 们兴奋不已,纷纷踏雪拍照。而对于当地人来说并不稀奇,甚至厌烦残冬的漫长,期盼春天能加快脚步早日消融残冬的积雪。

  季老散文《槐花》中写道:

  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看了,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真的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什么奇迹呀?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我无言以对,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瞪大眼睛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更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的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连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我对于教育教学工作也是如此,从来没有追问和反思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儿童,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却没有读懂孩子的喜怒哀乐为哪般。

  无相禅师在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刚好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青年在池塘里打水车,无相禅师趋前向青年要了一杯水喝。

  青年以一种羡慕的口吻说道:禅师!有一天,如果我看破红尘时,我一定会跟您一样出家学道。不过我出家后,不想跟您一样到处行脚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隐居的地方,好好参禅打坐,而不再头露面。

  无相禅师含笑地问道:哦!那你什么时候会看破红尘呢?

  青年答道:我们这一带就数我最了解水车了,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若有人能接替我照顾水车,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地出家了。

  无相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完全离开水面会怎么样呢?

  青年说道:水车的原理是靠下半部置于水中,上半部逆流而转的原理,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不但无法转动,甚至会被急流冲走;同样的,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车上水来。

  无相禅师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说明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不会被五欲红尘的潮流冲走。假如纯然出世,自命清高,不与世间来往,则人生必是漂浮无根,空转不前的。因此,一个修道的人,要出入得宜,既不袖身旁观,也不投身粉碎。出家光看破红尘还是不够,更要发广度众生的宏愿才好。使出世与入世两者并立,这才是为人处世和出家学道的正确态度。

  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育,也如水车与水流。开展有效的数学教育,做一个让孩子感到幸福的数学老师,首先要走近儿童,读懂童心,读懂教材,能够深度把握数学学科本质。而做到这些必须要“出入得宜”。

  读懂教材如何做到出入得宜呢?入则深,要深度分析教材本身承载的知识内容,要解读相关知识本身的重点,要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疑难与困惑,要了解这一内容前后相关的链接,要揣摩编者编排的意图等等。入而不出则迷,深入解读之后还要能退出来审视这块知识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其它版本教材的编排是怎么样的,可能其它版本或其他国家的教材里边没有要求教学这块知识,或者他们的编排体系不一样,可是人家教出来的学生也不会怎么着。经历出入得宜的审慎,才能正确把握教材,有效教学才有可能。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篇2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xx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读季羡林散文有感篇3

  《季羡林散文》摆在我的床头上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没事的时候就随手翻开这本书书,翻到哪篇就读哪篇,有的篇章已经读过了,读着还觉得很有兴趣,有的还没有读过,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前一段时间,由于不满足每次只见一斑,于是就通读了一遍,终于可以窥其全豹了。

  这本书是季老先生对过去生活的回顾,时间跨度很大,从1935年一直到20xx年,记载的是66年期间的生活片段。内容包括求学、做学者、受挫折、重新做学问等很多方面,其中包含着季老的人生态度、做人原则、处事心态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思考,给我们以启迪。

  季老散文的选题真是不拘一格,真可谓“人情练达亦文章”了。《表的喜剧》、《难忘一家人》、《上海菜市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老猫》、《一条老狗》、《马缨花》、《槐花》等篇章,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事物、事件,到了季老的手里,却可以变成津津有味的文章,随处可见的凡物在大师手下也不同凡响了,不由得不让人佩服。

  让人佩服的还有季老的不服老的精神头。七十多岁了还骑着自行车驱车三四十公里去大觉寺春游。八十岁了还骑车在图书馆前照相,特意写了一篇《八十述怀》,他自己说“在学术研究上,我的冲刺起点是八十岁以后”。在八十岁到九十岁期间,为了写《糖史》,“有两年时间,每天去一次大图书馆,风雨无阻,寒暑无碍”,终于完成了八十万字的巨著。九十岁的时候又特意写了《九十述怀》,对身体“自我感觉还是良好的,写一篇一两千字的文章,倚马可待。”真是老神仙的心态,老神仙的精气神,难怪他高寿过百了。

  季老的散文最动人的是真情实感,没有泛泛的议论,有的是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悟所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读着他的文章,就有一种步其后尘、听其解说生活的感觉。他不抬高自己,多次说自己是普通人,连被出版社退书稿事也不隐瞒,自己有名利思想也如实说出,真是具有君子坦荡荡的胸怀。

  我知道,季老的长处不在于散文,他是大学问家,读书作文不过是其冰山之一角,他的更深的学问不是我们所能领略的,但是就是从这一角,也可以看出他是真正有学问有修养有造诣的大家。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亲近季老的历练人生感悟和峥峥处世风格,敬佩季老”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境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篇一

  对于成功的理解,我没有探讨过,只是喜欢简单地把成功理解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做好每件事情就算是成功了.因为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成功的标准不一样,有高有低,所以在我心里,成功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过了半辈子,虽然并不以为自己很成功,但是也很知足,因为我的经历告诉我,无论走到什么体制的单位、无论为谁工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学到的东西是别人拿不走的,磨练出的经验和阅历是自己的,获得的成功也是自己的,喜悦也是发自自己内心的,仔细回味很有成就感.

  今天看了季羡林先生的《成功》,使得我对成功的含义有更深的理解,这位有着大智慧的老人在启发我们:如果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家人,期望家人一起分享通过奋斗而成功带来的愉悦;如果我们为人父母,想给孩子做个榜样的话,请从现在开始主动选择勤奋、选择成功的心态,就一定会实现人生的理想!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篇二

  回顾季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片段:他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中没有一本书;他幼时离家,从贫困山村远赴济南,投奔叔叔;叔叔决定供他上学,他的命运出现了第1个转折;他曾因为讨厌读书而离开学校,后为了校长的一幅字而重返课堂;他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艰难选择之后在清华度过了最难忘的大学时光,而余生却都站在北大的课堂上教书授课;家庭给了他1个包办的婚姻,十二年与妻子分隔两地,却终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十年浩劫,他受过牛棚的炼狱之苦,走出之后依然笑容满面;一生醉心于学术研究,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师。

  如今,我们敬仰、缅怀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透过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世人皆知季老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涉足领域之广世间罕见且都卓有建树,令人惊叹。然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聪明,而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惜时如金,以勤补拙,是他的成功秘诀。我们总记得,季老常一身中山装,几十年朴素如一老农,连他自己都笑称自己为一名“土包子”。然而,正是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却成为了闻名遐迩、世人敬仰的学术宗师。农民一样质朴的季羡林,也像老农一样遵守着时间规律,只为了能在收获时节多有所得。几十年来,每天凌晨四点,季老便准时开始工作。不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

  学生们回忆说“季老惜时如金,即使走路,也做到了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即使坐在飞机上,他也充分利用,不空坐耗时,有些文章就是在飞机上写的。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散会后回到宾馆,也是坚持看书学习。即便在住院期间,也是如此。例如打点滴时,他进行构思,打腹稿,待拔针之后则写在稿纸上。《病榻杂记》中的很多文章就是这样写出的。

  “人生没有捷径,1步1步地走,才走得最快”季老常对年轻人这样说,怎么不让我们警醒?

  时间流逝易把旧人抛,时光易逝的残酷难免令人不安。人到了老年,对光阴的流逝更加敏感。季老写的文章,一旦涉及到时间,便感慨称不已,是感叹,是珍惜,亦是留恋。时间的紧迫让季老不顾年事已高而努力工作,以至于有年轻人善意的提醒他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年纪,要注意身体。而季老却回答,他并没有忘记年龄,只不过不想浪费一丁点时间。正是由于对一分一秒的时间的珍惜,季老才在过往的岁月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季老的散文饮誉大江南北,那些篇章中丰富的内涵,动人的情感,浓郁的诗情,清新的文笔和斐然的文采,让人仿佛漫步在春天的原野而目不暇接,又仿佛跋涉在岁月的长河而思绪万千,而期间最让人感怀的是他的一腔真情。

  我曾不止一次地细读他的《赋得永久的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人生之悲。季老年幼时离开妈妈,后又在青年时期丧母,不得奉养,终生引以为憾。这种“永久的悔”,这种对妈妈的挚爱、思念、愧疚、悔恨交织碰撞的深情,让他在文章中屡有风木之叹。在《故乡行》中,当读到1个90岁高龄的学界泰斗。跪倒在妈妈墓前,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旁”时,我们怎能不被这样一颗赤子之心所震撼?

  曾有人评价季老的品格“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多少年来,世事莫测,季老总能做到“处之泰然,随遇而安”,在他的眼中,一切仿佛浮云,再激荡的情绪,再深刻的痛苦,也可以用随和平稳的态度来表达。

  《牛棚杂记》让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然而,再回首牛棚中艰难的岁月时,季老的心中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是对伤害过他人的人的宽恕,而非愤怒或抱怨。季老生命中最痛苦的时期应该是遭批斗的时候。那时,他甚至到鬼门关走过一遭。季老追述说,那时的自己全无个人言论和自由可言。批斗之时拳打脚踢,耳光相接,谩骂凌辱,背曲弯腰,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批斗台,汗流满面。这样的遭遇让季老感到奇耻大辱,他也曾经万念俱灰,而最终他把这些痛苦都忍了下来。当十年浩劫已过,天日重明时,季老是有理由痛恨他们的。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本着一颗责己之心,季老在回望那段历史时,表现了博大的胸怀。他并未揪着别人犯的错误不放,而是不断的进行着自我反思。季老的心中无怨恨,只有宽恕。“宽恕”两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它不仅是1种胸怀,更是1种人生的境界。

  季老,就是这样用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教我们在尘世中保持着一颗朴素的心,做1个真正纯粹的人。

  古曰“上善若水”。季老用一生的时间给自己造了一颗如水般澄澈的心,既映照出世间的尘埃,也看清自己心上所沾染的污尘。近1个世纪时光的 磨洗,让季老心胸平和,不喜不惧,宠辱不惊,逍遥自在,一如赤子。

  如今,斯人已逝,不由得让我们感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季羡林散文集读后感篇三

  季老工作在校园内,情系海内外,足迹遍世界。他经历过“饥荒”,住过“牛棚”,一度成为“不可接触者”,又番然成为“极可接触者”。他将广阔活动领域中个人的深切体验和多门类丰富的知识无缝链接,使得他的散文能够反映时代风云,在丝丝淡泊中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季老的散文风格是平实,诚挚、本色。文章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少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闪现着真情、真意、真切,正直和责任。他说过:“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娓娓而谈,入情入理,引人深思。

  季老散文集中的许多篇章读后都不愿释怀,《我的家》《赞‘代沟’》《留德十年》《老猫》《论压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条老狗》以及一些悼念性的文章和抒怀集(《七十抒怀》、《八十抒怀》、《九十抒怀》)都是季老“我以我手写吾心”的最佳代表,读后为之动容。在《八十抒怀》中,他写道:“十年浩动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是一代爱国老人的心声。在《悼巴老》中写:“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表达出老一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活到老学到老的风骨。

  季老不仅经受过国内的“饥荒”,而且身受德国的“洋罪”,吃过人造黄油,曾在电影院遭遇“出虚恭”的尴尬。季老不仅爱花草树木,还怜惜风中枯藤,他在文中说过:”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他爱猫如已出,把猫视为家庭成员,最大限度地宽容病猫,纵使小便失禁的病猫尿在他的稿纸上或裤腿上,他也不忍心拍打一下心爱的猫儿。故乡,在母亲的篱笆院落门前守候的一条老狗,以至于能够长达七十年之久萦绕在季老的脑海里。季老的博爱之心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季老早年出外求学,远离亲娘,远离家乡,但他的心中永远爱他的母亲,爱他的故乡。他说过:“我的家乡在山东。泰山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亲近季老的历练人生感悟和峥峥处世风格,敬佩季老”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境界。季老说过:”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一代文人给后世子孙留下的瑰宝。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高三写景作文:清塘荷韵--季羡林2000字_高三写景作文及关于写景话题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推荐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柒陆作文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9-2029 www.7l6.cn 【关于柒陆作文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8888888号

声明: 柒陆作文网 所有作文和句子来自互联网 ,和网友个人上传,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柒陆作文网

展开

高三写景作文:清塘荷韵--季羡林2000字_高三写景作文及关于写景话题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

导读: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

上一篇:高三写景作文900字:云淡风轻人初静_高三写景作文及关于写景话题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下一篇:高三写景作文:下得天堂在苏杭2000字_高三写景作文及关于写景话题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