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的世界――《百变狸猫》影评_作文900字_高三读后感及关于抒情散文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导读: 多年前,当东京还有大片的山林,那里还住着一群狸猫。 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家园已不是熟悉的模样。人们挖开山林,修建房屋。狸猫们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努力地学习变身术。先是不停地制造意外事故或恐吓当地居民
柒陆作文网:专注于分享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作文、作文素材、美文句子等内容!
日期:09-05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2645我来评论
多年前,当东京还有大片的山林,那里还住着一群狸猫。
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家园已不是熟悉的模样。人们挖开山林,修建房屋。狸猫们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努力地学习变身术。先是不停地制造意外事故或恐吓当地居民,后到发起妖怪大作战却被人类的谎言所掩盖,他们终于意识到,他们无法阻止人类破坏的脚步,为了活下去,只能适应人类的生活。
电影中的狸猫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总是直立行走,他们就像人一样。那些努力地反抗人类的、认为自己的力量足以把人类一举消灭的狸猫们,最终却像玉一样碎了。看到这里,不禁想到人类也是这样,自以为是地想要改造自然,最终却是自食其果,只是狸猫们是为了自己的家园,人类却是为了自己的欲望。
狸猫正吉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类真是了不起。我一直以为他们跟我们一样也只是动物罢了。但因为这件事,我终于了解到他们似乎拥有比神佛更大的力量。”这句话,明明是在赞美,却分明让人觉得好笑。什么是比神佛更大的力量呢?大自然才拥有神佛一般的力量,稍稍抖动一下肩膀就会让我们瞬间毁灭。大自然一视同仁地对待众生,我们和其他的动植物们才是同一战线的盟友,都要遵循着大自然的规律生活下去。
当狸猫们走投无路,他们只能接受狐狸的建议“变成人类生活”,“在这个大东京,只有这条生存之道”,而一些不会变身的狸猫,只能自生自灭。在现实中,只能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就只能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曾在英语读本中看过一段话,中文大致是:“我小时候梦想着改变世界,可是太难了。于是我决定要改变自己的国家,可仍旧做不到,于是我决定仅仅改变我的家人。直到我死之前才明白,如果我一开始,就决定改变自己,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家人,然后我就有可能改变我的国家,最后,我说不定就能改变世界。”
这一部电影中,似乎包含了太多。而那些狸猫,真的就如同人类一样。他们会快乐地笑,会难过地哭。当他们第一次作战成功时,有狸猫提议为事故中死去的人类默哀,但他们却在默哀的过程中忍不住哈哈大笑;当他们高举着胜利回归的英雄时,听到电视中的报道有异样,抛下英雄就去看电视,结果英雄被踩到重伤;当四大长老开着所谓的会议时,画面中却是他们围坐在一桌,手中抓着一把扑克牌。以人的角度看,这些行为不符合什么道德的规范。可放在那样的环境中,看着他们单纯地为胜利而开怀,为意外而焦急,又觉得合情合理。而我们,越长大,需要衡量的越多,需要考虑的越多。到底是那样的单纯质朴好,还是这样的心思缜密好?我不知道。
狸猫的世界,就像一面镜子,反照着人类的世界。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登陆之日》这部电影的中文翻译名有两个:《登陆之日》和《我的征途》。第一个译名是剧透,第二个译名则是充满恶意的讽刺。今天小编在这分享一些精选《登陆之日》影评观后感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
《登陆之日》影评
这部电影的中文翻译名有两个:《登陆之日》和《我的征途》。第一个译名是剧透(暗示影片最高潮是在诺曼底那里),第二个译名则是充满恶意的讽刺(对本片男主角来说,这算哪门子‘征途’啊?整个一‘囚途’)。所以,如果要我自己来选择的话,我还是选头一个译名《登陆之日》好了。
本片上映于20xx年7月,并且没能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所以国内电影爱好者观看本片大部分只能通过下载或买碟的方式。平心而论,对于这样一部高成本大制作且视觉效果非常出色的商业大片来说,不能坐在电影院里观赏是一种遗憾。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而且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就是讲述了殖民地朝鲜的一个青年马拉松运动员(张东健扮演的俊植)被日军强征入伍以后,先后被苏军、德军俘虏,辗转于二战时期的各大战场,几次想要逃亡而不得,最后被盟军打死在诺曼底的故事。
和历史原型相比,《登陆之日》这部电影最大的虚构点在于添加了由小田切让扮演的辰雄这一角色。辰雄是俊植的幼驯染,从小一起在朝鲜半岛长大,而且他们互为对方最强的的马拉松竞争对手。俊植被日军强征入伍后没多久,辰雄就出于报效天皇的“责任感”也参加了日本关东军,成了一名上尉。在同苏军的交战中,辰雄和俊植一起被苏联人俘虏,在战俘营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后又和俊植一道成为苏军的先锋炮灰,在诺门坎战役之后,两人逃出了军队,但是在前往德国的路上,却又分别被德军抓住,再次沦为“壮丁”,三年后,二人在诺曼底相逢,还没来得及从前线逃走,由美军发动的登陆战就开始了。在这场战役中,俊植被美军打死,死前和辰雄交换了身份牌,结果辰雄以朝鲜人的身份成功被美军“解救”而活了下来,从此后便以“金俊植”的姓名活在世界上,并实现了多年前的参加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梦想。赛场上,辰雄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和自己一起比赛的俊植的身影。。。。。。
不管看我这篇文章的人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笔者始终都认为上面这两段剧情介绍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将让你以最直观的方式了解到:《登陆之日》是一部什么性质的电影。
就如同前面的剧情介绍一样,《登陆之日》是一部“反战片”,影片故事的重中之重都放在展现战争给最普通的人的命运所带来的影响上,但是在有些地方上用错了力。下面来重点分析:
(1)在这部电影的演员表里,除了张东健、小田切让以外,还有一位重磅级的巨星:范冰冰。她在影片中所扮演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狙击手,对日军充满仇恨。但是这个角色最后的退场方式却有些匪夷所思:她为了掩护俊植这个被迫加入日军的朝鲜人,跟苏军的战斗机同归于尽了。。。。。。
之所以请范冰冰来演这样一个角色,一来是考虑到她在整个亚洲都具有的票房号召力,二是以这个角色为典型,展现二战中华夏民族的坚强和不屈。可是,为了让第一主角能够顺利活到剧终,我们可爱的范冰冰同志不得不承担起临时保镖的重任,在一滩狗血剧情过后,顺利领到便当跟工资,然后闪人。。。。。。
(2)《登陆之日》讴歌了俊植与辰雄之间跨越民族、身份与地位的友情,但是这种友情的展现在影片中其实是缺乏铺垫的。尽管这俩人小时候关系很要好,但是自从辰雄的爷爷(日本陆军军官)被朝鲜人的炸弹炸死之后,两个人的友情就已经结束了,多年后再见更是“分外眼红”。等到辰雄加入军队,当上上尉,他已经成了被洗脑地十分严重的军国主义狂热分子,此时的两人,一个是地位低贱的“朝鲜兵”,另一个是“皇军上尉”,辰雄对待俊植和其他朝鲜人只有歧视跟虐待,即使后来大家一起做了苏军的俘虏,这种相互之间的“敌对关系”却非但没有消弭,反而日趋白热化,俊植和辰雄两人都不止一次差点弄死对方。。。
结果在诺门坎战役过后,辰雄突然就变得怕死了,突然就变得对同样侥幸逃生的俊植“依靠”起来了,等到三年后两人在诺曼底重逢,就已经完全是一幅老朋友多年不见的感觉。。。对于如此巨大的转变,剧本是这样处理的:先是安排辰雄在混乱的战场上一边往后方逃跑一边亲眼目睹苏军政委枪毙后撤的兵士,看着政委就像看到了当初的自己(至于是不是在黑苏联,暂且按住不表);然后还安排俊植在混乱的诺门坎战场上救了辰雄一命,在前往德国的过程中又多番照顾受了伤的辰雄。编剧试图以这两段情节作出发点,引出后期辰雄身上发生的各种转变,但是不得不说,即使安排了这样两段剧情,辰雄后期的转变也依然看起来太突兀,多年的仇恨、偏见以及敌对立场还有长达数十年的疯狂洗脑,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够被化解得了的呢?
影片叙事上、逻辑上最大的缺陷,就是我在上面说的那么好几大段文字了。作为一部时长将近两个半小时的大片,剧本本应该做得更完善一些,这里确实显得有些可惜了。
下面来说说优点:本片最大的优点毫无疑问是战争场面,而且最令人震撼(震惊)的是:韩国电影人不仅拍了诺门坎,更是连诺曼底登陆战都拍出来了!而且视觉效果几乎可以与好莱坞媲美!!!仅凭这一条,本片就有足够的理由收藏了。而且!!这部电影的投资换算成人民币总共就只有1.6亿元!!!!如此有限的资金,能够将中国东北、诺门坎以及诺曼底的战争场景都近乎逼真地还原出来,这该需要何等的技术与功力啊!?虽然诺门坎一役有山寨《兵临城下》之嫌,诺曼底又明显是在向《拯救大兵瑞恩》致敬,但对于一部韩国电影来说,做到这样的效果,真心没得挑刺了。
此外,虽然《登陆之日》这部电影在逻辑跟叙事上有着难以弥补的缺憾,但是它难能可贵的是:从头到尾都牢牢把握住了“反战”这一基调,旨在刻画战争的恐怖以及对普通人造成的伤害。在这部电影里,俊植和辰雄都不是战斗英雄,从开始到结束都与“英雄”二字无缘,俊植自不必说,被强行抓去为别国的军队效力,而且还离祖国越来越遥远,能真心出力就见鬼了;即使是辰雄,在成为苏联的先锋炮灰之后,也彻底看清了战争的真面孔(虽然这转变很突兀),将那一套武士道忠君报国的东东统统扔到了脑后。在一场接着一场与自己完全没有一点关系的战争中,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本片对苏联军队的描写基本秉承了《兵临城下》开头的那一段,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隔阂必然造成偏见与误解,短时间内肯定无解。不喜欢这一段的同学,直接喷出来没事的,只要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就行了。
这部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网站上可以说是“恶评如潮”,众人纷纷惊讶于“韩棒子”的“YY”跟“无耻”,对影片中以及作为历史原型的“四姓家奴”充斥着鄙夷,进而上升到对整个朝鲜民族的不屑一顾,面对棒子有着十分不可一世的优越感。其实啊,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势嘲笑别人的人总以为自己是风,只不过在事实上你跟他们一样,就是一棵草而已。
和电影本身相比,背后的历史原型明显更具传奇性,《登陆之日》中的俊植最后死在了诺曼底,而在历史上,却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朝鲜人不仅在诺曼底活了下来,而且还加入了美军,参加了朝鲜战争并再一次神奇般地存活。。。。。。但是,这些人真正的悲剧之处不在于接二连三地被不同国家、阵营的人拿来当枪使,而在于,即使他们最后终于回国了,成功与战争、战场彻底绝缘了,在当时的韩国国内,也依然无法避免沦为政客的虚假的宣传品的命运,他们那悲惨的人生经历,被无良政治家们吹成了“伟大功勋”,并被一些人恬不知耻地拿来大书特书。。。这才是真正的不幸,这些小人物身上的悲哀,充满了辛酸与泪水。
相比之下,影片最后俊植的死去,反而是上天对他最仁慈的施舍,生逢乱世,唯有死,方可获得真正的解脱。
以上,就是这样。
以下是PS:
对于一些依然认为本片是“意淫”之作的同学,我想我有必要再提及一个基本事实:二战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些朝鲜苦命人,他们被日军强征入伍去对付苏联和中国,一部分人被苏联俘虏后成了苏联人的炮灰,帮他们对付德国,这些人中又有另外一部分人成了德军的“战利品”并且被兵源不足的德国国防军编入了“东方营”,驻守在诺曼底,最后沦为美军的阶下囚,而且这些阶下囚里,还有一部分人被迫参加了朝鲜战争,最后做了志愿军的俘虏。。。。。。
不要觉得这段历史很好笑,这些人等于是大半生都活在地狱当中,每当他们从一场浩劫里侥幸存活下来,都会立刻发现:新的战争炼狱就在眼前,而且根本由不得他们自己做主!他们人生中的大好年华全部都被战争糟蹋了,直到真正从前线退下来、彻底脱下军装之前,这些朝鲜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还有没有命活着见到第二天的太阳?他们是不是会永远这样下去,永生永世地活在战争的恐怖之中?
对于这部电影,国内网站上纲上线的已经够多的了,100个评分者/评价者里,至少有90个人不会拿正眼去瞧它。说真的,我不希望在这里,也有人给《登陆之日》扣上一顶“YY”的大帽子。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三傻大闹宝莱坞》是一部值得看的优秀喜剧。 各异的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本影片的精华之处,人物塑造,不过分追求完美和理想主义。下面是有三傻大闹宝莱坞影评,欢迎参阅。
《三傻大闹宝莱坞》虽然是一部接近三个小时的长片,我还是一口气就看完了。或许是长期淫浸于美国大片,我对印度电影并没有很高的期许,也没想过这部片子能带给我感动和思索。待电影完结时,我发现自己已泪流满面,为了友情,为了人生,为了这部被我误解的难得一见的好片。
与其说这部电影的线索是寻找兰彻,毋宁说是寻找生活的真义。查尔图想要知道的是兰彻的生活的结果,而我们看重的是兰彻人生的过程。同在帝国理工大学,在高强竞争压力之下,当大多数人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资、豪宅、美女而压抑、纠结、苦痛时,兰彻却为了兴趣而快乐地学习着,热衷于知识的应用,从不在乎金钱和名利。这种达观和淡薄的态度,犹如一阵清风,吹散了现代社会高压力的阴霾,引起我们对人生的深沉思索。
“没人会记住第二名”、“为了自己的成功,你必须把把别人挤下去”校长病毒不断强化这些观念,力图灌输给学生赤裸裸的丛林竞争原则。于是有了查尔图这类标杆学生:每天十八小时的学习,自私谄媚,幸灾乐祸,对别人漠不关心,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完全是一个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则生活在压力和恐惧中,于是不断有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中国的情形并无二致,在经济现代化的大潮中,竞争的白热化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大的区别。从出生开始,甚至在没有出生的时候,我们就承载了太多父母和社会的期待。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们三岁要上幼儿园,四岁要去英语班,五岁得去绘画班,六岁得去钢琴班……,从来没有人问过我们喜欢什么、想学什么,我们只能学别人认为有用的东西,追求别人都在追求的东西,过着别人想象的生活。但在夜深人静时,我们的心却在低泣:这是我自己的生命,这一次的生命我本当为自己而活啊。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鱼儿,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光鲜外表下内心的苦痛又有谁能知解呢?
“知道我为什么总拿第一名吗?因为我喜欢机械”兰彻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成功,如此简单又如此困难。因为热爱,兰彻会废寝忘食地做科研,会开创性的想问题,会有意识的运用知识于实践。知识于他不是敲开金钱权位的手段,他从不为了成绩和工作而学习,知识本身于他就是目的和乐趣。这在一个世俗的世界已越发稀有和珍贵,所以兰彻成功了,而我们绝大多数人则仍在欲望的深渊里苦苦攀爬、深深沦陷。
当学非所爱、爱非所学时,法汉一直在平庸和苦痛中挣扎。我们无法在我们不爱的东西上有热情的投入,强行去学只能是三流的平庸;把宝贵的一生耗费在我们不爱的事业上,这是我们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当法汉最终成为动物摄影家时,我由衷地为他高兴。是的,即使今后钱少一些房子小一些,车小一些,只要内心快乐,那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要紧呢。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片尾法汉明朗的微笑,那是发自内心满足的喜悦。
剧中三个傻宝的兄弟情谊也让我潸然泪下。朋友之间不离不弃、相互扶持,为了兄弟自己的生命和名誉都可以置之不顾。在现实的重压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弥足珍贵,这才是人生的快乐与真义所在,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追寻。当法汉与莱俱终于找到兰彻时,来自朋友的重拳传递的却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难以言尽的言语和感情。
作为一部民族喜剧片,《三傻大闹宝莱坞》还奉送了独特热闹的歌舞,让我对这个民族多了一份了解和热爱,而其中俯首即是的关于友情、爱情、人生、成功的哲学则更值得我们深深思索。
这部电影将是我关注更多外国影片的开始,相信也能带给你们感动与启示。不仅是电影的娱乐,更关乎人生的思考,尽在《三傻大闹宝莱坞》。
一部喜剧能做到有笑有泪已经算成功了,但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给予观众的还远远不只这些。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这一看似严肃的问题在轻松幽默的故事中得到了回答。这部电影讲述印度“清华”校园里发生的故事,老师和学生都值得一看。今天中国的教育正在陷入南辕北辙,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校园里学生的个性被忽视被抹杀,很少有教师认为个性其实才是一个学生未来安身立命的真正本钱。这部电影让人在笑声中陷入思考,也让人想起韩寒。
光看《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中文译名,确实有点驴唇不对马嘴。事实上,“三傻”非但不傻,还各有天赋,他们“闹”的也不是宝莱坞,而是帝国工程学院,一个拥有残酷竞争法则的小社会。开学第一天,校长就训话,“噪鹃从来不自己筑巢,它只在别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时候它们会怎样?它们会把其他的蛋从巢里挤出去,竞争结束了,它们的生命从谋杀开始,这就是大自然——要么竞争,要么死。”即使是印度最好的大学,也不过是希望培养出最会考试的学生,再拼命争取一份既体面又高薪的工作。而学生则沦为学习的机器、成绩的奴隶,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另一方面,家庭的压力也让人不堪重负,无论是望子成龙的家长,还是家徒四壁的困窘,都逼着年轻人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有人不择手段,有人甚至选择自杀。
有意思的是,这些故事虽发生在印度,但在中国观众看来却感同身受。在应试教育的体系内,我们从幼儿园起就开始竞争,早已把“一个好分数、一份好工作”当成了学习的终极目标。试问,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上大学对自己的意义?有多少人还记得最初的梦想呢?现实如此残酷,电影却让我们眼前一亮,男主角兰乔完全是个“异类”,他做什么事都不按牌理出牌,无视权威还爱耍小聪明,但每次考试都能轻松拿到第一,只因他“热爱机械”。在他看来,“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不是为了享受人生。”这简单的一句就扇了不少人的耳光。有了他的鼓励,好友法函也勇敢地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梦想,“爸,我做一名摄影师又会怎样呢?挣得少一点,房子小一点,车子小一点,但我会很快乐,会真正幸福。”不知那些习惯了为孩子安排前途的中国家长,听了这样的告白是否会有所触动。
影片中,把兰乔视为眼中钉的查尔图是典型的“好学生”形象。在学校里,他把书本背得滚瓜烂熟,为了“第一”常常争得头破血流,毕业后的十年,他开名车、住豪宅、赚大钱,完成了当下中国最典型的“成功模式”。当他得意洋洋地去找老同学兰乔比拼时,却发现对方已经是拥有400项专利的科学家,而自己的饭碗还得仰仗对方的新专利授权。兰乔告诉他,“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赶上你。”有房有车是否就是成功的人生?如果你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或许就会有新的收获。
当然,电影并没有因为这些思考就显得苦大仇深,相反,乐观、热情、快乐的情绪始终贯穿全片,充满印度风情的歌舞片段也令人沉浸其中。影片在细节的处理上也非常用心,很多桥段都早早埋下了伏笔,前后呼应的安排显出剧作的严谨与别致。在笑料的设计上,更多是来自人物性格的生发,而不是简单的段子堆砌,比如兰乔对于书本概念的独到解释,利用物理原理对捉弄他的同学的报复等等,都显得颇具个性而不俗套。三个小时的片长,绝对能让你笑到底。
在写影评之前,我情不自禁要大喊三声“谢天谢地”,我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没气质的名字而错过了这么一部有气质的电影。我是有着苛求优雅本能的天秤座,有时连好莱坞的经典大片,我都嫌它太过凌厉,而宝莱坞式的歌舞,那种喧嚣,于我而言,更是缺乏小资的浪漫,我总是敬而远之。能看《三傻》,是我生命中的一个奇迹,看了之后,我说,这是我生命中的一场艳遇。
每部与青春、梦想、成长有关的电影,都特别容易让人感怀自身。我们也年轻过,却没想过这么放肆,我们也挣扎过,却没能突出重围,我们也叛逆过,却最终成了今天的芸芸众生。也许有人觉得《三傻》的剧情太过理想主义,男主角尽管身世际遇有些惨淡,但他还是成为了上帝的宠儿,而现实中的我们,可能早已一败涂地。但电影的最高境界,不就是为观众圆梦么,我们看着三个傻瓜的疯狂与抗争,想到那些想把教科书撕烂的日子,想到那些被难题困扰的深夜,想到对梦想和未来的充满激情的期待,三傻最终迎来的阳光灿烂,也终于让我们对自己的青春有所释怀。
坦白说,我是一个俗人,我会嫉妒身边的人拥有的比我多,我会艳羡别人的功成名就。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我很难成为自己少年时梦想成为的那种人,对比今天的自己,曾经的理想实在太过高尚。诚如片中男主人公兰彻的两个朋友那样,越是长大,我们越会选择成为别人期待的自己,背负起责任。很多时候,梦想沦为自己烧给自己的祭品,我们只在夜深人静时,只在失败怅然时,点燃它们,让那一星半点的光芒给自己以慰藉。而兰彻,是那个抓住微光,继而引爆它的天使,那个瞬间,青春积攒的所有光和热,都为梦想燃烧,一阵酣畅淋漓。活出自己,就要敢于从现实高筑的祭坛上跳下来。
好莱坞情节取胜的大片,有着高智商天才们俯瞰众生的倨傲,我们只能顶礼膜拜。而宝莱坞则不然,或许是因为国情相近吧,它让人产生莫名的亲切感。它筑的梦更鲜艳也更简单,讲述一个只要不放弃,就可以无往而不利的童话。电影刻意没有强调从懵懂中醒来的年轻人怎样历经坎坷获得成功,只告诉我们认清自己之后,他们都很快乐。一瞬间,我们忘却了要为梦想付出多少,忘却了那些困扰我们的失失得得。这是一种选择性的忽略,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乐观,反正人生从来不可能用加减法算得平衡,长命百岁或半世痛快,在生而赴死的途中,要有买定离手的气魄。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盲山影评1
李扬导演的《盲山》用记录片的样式讲述出女大学生被拐卖至某法盲山区的故事。本片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在国内上映的,结局是被拐卖的女大学生得到解救;另一个是海外版的,被拐卖的女大学生在最后挥刀砍向花了7000块钱买自己当老婆的‘丈夫’。影片的详细内容就不多做阐述了,我是看的第二版本的(有很短的露点镜头,可能国内版的没有)在我看来,第二种结局更让人震撼,至于第一种结局可能是导演为了通过国内的审查吧。总的来说,我认为本片算得上是近年来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优秀影片,影片中实在有几个地方让人感到震撼和愤怒,以下是本人的感受,欢迎大家指正。
第一次震撼: 在黄德贵的婚礼上,大家喝酒时说:干了,谁不干谁这辈子打光棍,下辈子还打光棍。 这算得上是当地最恶毒的诅咒吗?都忙打光棍可为什么还要一个劲儿地生儿子,也不怕自己的儿子将来打光棍?
第二次震撼: 花了7000块买来的媳妇却洞不成房,黄德贵被村里人笑话,连父亲都骂他还算个男人吗?最后在自己父母的帮助下终于洞房成功。事成之后老父亲投来那赞许的眼光,顺手给儿子递来一根烟。 居然能这样? 难道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
第三次震撼: 跑出来向村主任求救,村主任要她的身份证,她说没有,被偷了,结果村主任冷漠地眼神和话语。不光是村主任,按影片中的说法,当地的派出所也是帮不上忙的。 导演在这里是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第四次震撼: 几个男子来女子家受养猪费,即使没猪养,也要交费。其中一个男子还说,对那个女子,就得向我收费这样,就得强硬。看来,买来的媳妇在当地也成了一个公开的事情,大家都是有经验的。
第五次震撼: 女主角遇到了当地小学的老师,并寄希望于他,并由此发生了一段真真假假的爱情。结果那混蛋也就把她当成了自己的玩物,事情败露后选择了逃避。 也许他也无能为力,但是我看到最后也希望他能再次出现,可惜没有。
第六次震撼: 邮递员贪小便宜剥夺他人通信自由权。把女主角给她的信转手就给了她的男人。可怜女主角还一次又一次地写,自己不想想,连村主任都是一伙的,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邮递员?
第七次震撼: 自己的父亲被自己的男人打,愤怒之下,女主角捡起菜刀砍向自己的男人。影片至此戛然而止,主人公最后的结局我们也不得而知。
有人说是女大学生太笨了,逃了几次都逃不掉,我想这也是剧情的安排吧。话说回来,当你在那个情况下,你可能不如她,毕竟这是个要反应社会问题的影片,不是在拍中国的越狱。
有人说警察解救人的时候方法不对,怎么有人敢来围攻警察,我只想说,很多时候这是真的,我见过很多次警察处理问题就是片中这个样子,整个村子全上来了,拍得太准确了。怪不得原来有经验的警察在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时经常是悄悄地行动。
最后我想问问,上世纪90年代是经常听说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是不是还存在有这样类似的地方,有这样类似的事情发生?还是说我们导演把这些东西极端化、戏剧化了?
盲山影评2
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在这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观看了这部没有一点阳光的电影。说实话还没有来得及观摩导演的前一部力作《盲井》,也不想去过多了解未知,我一直认为等待最原始的电影呈现,才会有最真实的感受。
《盲山》在没有看电影之前,知道的所有信息是:1、它代表中国去参加了嘎纳“一种关注”得到国内外的一致掌声;2、某位朋友告诉我,他欣赏的某位影评人称这是今年最好的中国电影;3、时光网推出电影的观影活动名额只有16个,一夜即满。
于是,周末顶着大风去了音像批发市场买回了《美丽密语》、《出埃及记》、《江北好人》和《盲山》。偶支持正版喔。。然后选择在这个平静的下午来刺激一点神经。
用“今年最好的一部电影”来形容,也许有些过高荣誉,因为前面《色戒》珠玉在前,实在难以超越。但说它排进前五,应该绝对没有问题。电影的力量来源于它的真实,导演用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向大家呈现出这样一部现实意味的影片,是最明智的选择。
“盲”,很容易让人第一个想到“盲人”,但是电影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大脑完全被瞎的村民。买回来的老婆还那么理直气壮,还说娶媳妇都得花钱,城里人花钱更多,他们好像以为全天下的老婆都必定是用金钱买来的。用7000块换来一个大学生,还是很值的。整个电影就是讲述这样一个被拐卖到闭塞山村并企图逃脱的女孩的悲惨命运。整部电影都在陕北真实的农村实景拍摄,全片真实的还原故事环境,让我们觉得那就是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社会,影片里没有出现一样家用电器,连手电筒都没有,家里面也丝毫没有一点“电”的存在。好像那样的一个地方,就是这个世界的“盲点”,即便是电影开头字幕告诉我们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但是这个时间概念其实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换成“21世纪初期”它在中国一样存在。所以也不用为片中看是那么多的穿帮而嘘气。
村民“盲”,村政府“盲”,那个大山里好像之前只有一个老师有点高中文化,也只有他有过走出去的渴望,可现实的环境让他无法逃脱,他尝试了多次失败,没有任何人可以帮他。所以,他是最能理解她的感受,不仅仅只是想逃出去那么简单,那是他们对外面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他走了,我以为最终他会回来救女孩,因为她好像是那一刻唯一的希望所在。结果他一去不返,再也没有出现,试想如果真是他最后带领警察来解救了她们,他们会在一起吗?他们回相爱的走下去吗?我觉得不会。他们在特定的环境逼迫下,纵然走在了一起,但那其实是一种无奈,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如果他们一起走出去了,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他们还是会继续最原始的冲动吗?我不知道。。。
电影中有三处,对我的感受特别强烈,一是她第二次逃走,换来了40块钱,上了公路,上了汽车,真的以为她这次就成功了,心里也是那样去希望的。但是也知道这样走对电影的伤害,或者说电影的味道会全部变了,心里面那样去想,是真的希望她这次能成功逃出,因为越是以后的机会就越是渺茫,但同时心里也很清楚,绝不会是这样。否则它就没有这么多期待和赞誉的声音,自我挣扎与电影同时进行,交相辉映。
第二处是那把菜刀出现在镜头里时,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都会有那种想法,脖子就在眼前,还低着头,满脸的泡沫,绝佳的机会,但是如果那样了,后果是什么呢?她逃出去了,然后这一辈子开始另一场逃亡;或者她用另一种残酷的结果来解脱这次受难(比如因杀人而入狱等等)。还是挣扎,因电影而延续。
第三处出现电影的最后,同被拐卖来的姐妹临到最后决定回头。她是无奈的,被迫的,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上吊的老爷子,一辈子都在狱中,已经将他的心彻底消磨得无棱无角,他已经无法再次返回曾经的生活。她的姐妹也是如此,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决定认命低头,命已经无法改变。。。
结局被大家讽刺,这样的和谐是因为在当前的和谐社会使然。字幕出来“ 中国公安机关一直严厉打击拐卖妇女的犯罪活动,解救出无数被拐卖的妇女,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很是和谐。很多人争议,挖出原版的结局:“他娘躺在面包车前,公安不得以停车,然后回到村长办公室,公安就走了,说一定回来营救,女孩的爹留下,结果第二天她爹要带她走,被男人们抓住,开始打她爹,她情急之下,拿刀把男人砍了,黑屏结束……”。显然后者的落笔更震撼,更有力,也因此把电影由高潮抬升上了顶峰。我却认为第一种结局也很好,一来得以顺利通过审查,让更多的大众看到这部好电影;二来,给野蛮的,原始的,低级的现实一剂强心针,一扫整部电影的阴霾,让我们感受到望眼欲穿的阳光。
最后要说,中国有这样的电影出现,是中国电影的福音,只是我们知道中国电影大有希望,尽管道路重重,但是前方总有光明在指引!
盲山影评3
在影评的诛心之论太多,让人看了几乎要产生这样的错觉:啊!我以前怎么没看出来呢?这样说来……某导演用心之歹毒,简直令人发指了。
针对《盲山》的评论就是这样,说是“贩卖中国苦难”“高高在上审视人间黑暗”“不合时宜的伪现实主义”如此等等。老实说,没看电影之前,我差一点就认同了这样的论调,还用看吗?肯定是这样,导演拿某地贩卖人口的事儿在电影中宣扬,以此换取国际名声,像这样拿苦难当大旗挥舞的中国式文艺家早该臭大街了吧。不过很遗憾,我看完电影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带有寓言性质的现实主义作品。这里应该说明,所谓现实主义作品应该集中体现一种现实意义上的矛盾冲突,并让人思考其背后的意义所在。
下面是我针对作品的解读
1.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山村社会
《盲山》中的女大学生白雪梅被贩卖至山乡农村,被,被暴力施虐,然后不断逃跑被抓……我们不能说这样的事每天都在现实中发生,但绝对是有的,影片开头的字幕特别标明事情发生在 90年代初西北某山村,连同白雪梅最后被公安解救的结尾处理,这应该是影片能够公映的最大原因吧,潜台词似乎是:贩卖妇女的事大约发生在十几年前,而且在警察部门的不断解救下,情况已经好很多了。但问题是,这样的事情现在就没有了吗?我持否定态度,别的不说,前不久曝光的西北小煤窑“黑工”事件,已足够令人震惊;另外,打工者拿不到工钱反而被企业主私自扣留强制工作;女人被贩卖强制卖淫;拐卖儿童事件……这些也都是新闻媒体正式报道过的,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有一些人在不知情或者无可奈何中,被骗子利用,像牲口那样被贩卖,从而身陷牢笼。
当白雪梅被骗到那个山村,山村对她来说就是一个牢笼,因为这个山村很多人都是通过这种渠道买得的“媳妇”,所以他们所有人都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村中所有的成人都知道,如果说贩卖妇女是不合法,不道德的,那就等于否定了他们所有人都默认的生存观念:即拿钱买老婆,繁衍后代,天经地义!毫无疑问,白雪梅的逃跑触犯了这个山村的共同利益,不单单是买她的人(黄德贵)要抓她回来,所有人都会抓她回来。
这个山村的“小社会”是完善自足的,有当权者-村委主任,有管教育的-小学教师黄德诚,黄德成的角色非常有意思,他看上去和村委主任是一个阵营的,当领导来视察时,是他和村委主任陪同领导到处参观,他又是买白雪梅的人-黄德贵的表弟,他还是文明的传播者,他借着借书给“表嫂”白雪梅的机会,勾引白雪梅,并许诺帮她逃出去,然事发之后,他只好背起行李离开山村……我认为黄德成是一个尴尬的角色,他以为自己是当权者的心腹,实际亦是被利用,他不是农民,更回不到土地,欲望终于使他出轨,所以无形中触犯了山村的社会规则,只好卷铺盖走人。而村委主任当然是高高在上了,他就是那个靠高音喇叭把自己的话语放大到足以威慑众人的地步的家伙,当领导来视察时,他在喇叭里威胁道:“不该说的不要说,有谁敢损坏本村的形象……”村里还有一个连接外面世界的使者—乡邮员,当白雪梅一封封充满着血泪和希望的信交给他时,他却偷偷地交给了黄德贵,然后收下一些笑容和谢礼。村里亦有商业的代表,那个狡猾的商店店主,他更懂得“等价” 交换的原则,白雪梅为了逃出山村所需要的路费,就用身体跟商店店主换了40元钱。
2.乡村和农村
这个村里没有好人,然而更强烈的反差,或曰更绝妙的讽刺,就是电影中所反映出的山村景象是非常美的,而影片摄影也刻意强调了这种美,尤其是光线的营造,甚至不惜用人造光线来模仿阳光金黄厚重的色彩,群山,田野,云雾,大全景的摄影,一个苍凉的声音在吼着秦腔,仿佛地老天荒般,这一切似乎在哪里见到过。怪异的是,在这种美的氛围里我们并不能感到和谐和安宁,相反却一直感到非常紧张和惊悚,白雪梅一次次逃跑,一次次被抓,凌辱,虐待,欺骗,这山乡之美却如同牢狱般紧紧抓住白雪梅这个外来者,把她的美捏碎,用丑恶和暴力来使她屈服。
写到这里,我差不多同意了这个说法:中国没有乡村,只有农村,所谓农村,就是指一群靠土地吃饭的人的聚居地,它大部分指涉了生存,生存利益大于一切,对于贫穷的山村汉子来说,交配权,由交配权所带来的生育权其实是非常大的生存利益,当这个利益受到外来的侵犯,肯定会激起他们最大程度的暴力反击,这就是影片结尾那些来解救被拐卖妇女的警察所遇到愤怒的反击的原因,而外面的世界呢?所谓人类的文明,道德,法律呢,影片也透出非常悲观的心理,比如白雪梅,她父母借钱供她读书,但是大学毕业了又找不到工作,因为需要钱这种非常迫切的心情才使她上当受骗,也就是说,她正是被所谓文明世界骗到山村里面来的,而山村所呈现的恶,也把“人类原乡”的梦境击得粉碎,这就是农村,对照电影与真正的现实,我们对存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从农村出来的人,或自觉,或不得已,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乡村包含了故乡的含义,它指向了人的心灵,对这个概念,我不想多说,也许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吧。
如果我们足够细心,会发觉电影中有个小细节非常耐人寻味,就是领导来到山村视察,村委主任和小学教师陪同参观,说这里要建个希望小学,然后一个明显北京口音的领导赞了一句:“这地方很美嘛”,请注意,他是用一种审美的眼光看待农村,我想这也是很多有教养的大城市人对于农村的一般看法,他们实际上并不关心农村,他们也看不见农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山乡之美确实是盲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环境如果脱离了人的存在,根本无所谓美不美,《盲山》这部作品很大意义上就是一反这种美化农村的说法,使真相浮出水面。
3。关于越狱的寓言
《盲山》这部电影无疑是会令人非常不舒服的,因为它设定了人,尤其是像白雪梅这样一个美丽的人来到了一个非常恶意的世界中,她所受到的凌辱和欺骗直接刺激观众的心灵,因为我们仍然有向善、爱美的内心愿望,(这愿望是如何等脆弱,在现实面前很可能不堪一击)而影片却把美和善的表皮撕得粉碎,只剩下血淋淋的真,然希望何在?光明何在?难道艺术就只是呈现了毁灭的悲剧而不给人们以半点希望的光明?这样的艺术有价值吗?
我想这就是一部分观众提出异议的原因,但是他们忽略了白雪梅这个角色的人性价值,如果说《盲山》不盲,就在于白雪梅始终没有半点屈服地追求自由,她的自杀未遂,依然显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人的信念,影片结尾她被解救后说了一句:“这地方的人都是畜牲,今后屙屎都不朝这个方向。”大赞!她没有在暴力下屈服乃至麻木,她没有认同“生存第一”的原则,而与之相反的是,同样是被拐卖至山乡的陈姐和其他几个女人,都逐一认同了山村的生存规范,甚至在被警察解救后要开车走时,看到婆婆抱了孩子追来,又下了车,临别时陈姐说了一句:“哪里都一样,都是顾得了这个顾不了那个”,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说法,她说的并没有错,她认为自己逃脱不了牢狱的命运,所谓不能逃脱,就闭目忍受,但是如果我们都承认这种说法,这个世界才真正是一片黑暗的牢狱。
从白雪梅初到山村,被欺骗、暴力试图征服、铁链子锁、怀孕、生子,在这个程序中,我们可以明白地看到一个本来是天生自由的人是怎样被套上枷锁的,当然,最终白雪梅没有屈服,但是她的经历给那些屈服的人提供了一个参照,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后,那是一种最为根本的人性基本,十月怀胎,母亲对于孩子的感情是维系整个世界的基础,影片中山村的那些母亲也深知这一点,所以当被贩卖的女人有了孩子,就不怕她们逃脱了,只要把孩子看住就等于看住了她们的命根子,同理,这些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花钱去买媳妇,甚至参与孩子被拐卖妇女的行为之中去,难道她们就不想想,若被拐卖的孩子是她们自己的,又作何感想,但这对于她们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因为这只是个假设,事实上他人的孩子被拐卖与否,依然属于公共道德、法律、公正、良心这些“外来文明”上,而这一切在山村中都是不存在的,山村只认同利益共同体不受损害,也就是山村成员的私人利益不受损害,因利益结合的团体无疑也是很可怕的,可怕到连“国家机器”都其奈他何?
《盲山》之盲也就在于这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同白雪梅的越狱,越狱代表了一种反抗,以一己微弱的力量来对抗无比强大的古老秩序,这就是光明依然存在的例证。
关于“越狱”的意象一直存在于西方文艺之中,某种意义上说,人或多或少都在有形无形的牢笼中,不得解脱,其实,我一直忍到现在没说的是,《盲山》这部电影非常像拉斯冯特尔的《狗镇》,所不同的只有一点,狗镇中受尽折磨的格蕾丝,她的父亲是一个黑社会老大,影片结尾格蕾丝父亲带着一票人马血洗狗镇,把所有人都杀了,镇子烧了,仿佛一个超验的惩戒力量,他派女儿来到狗镇,而狗镇的世界只表现为恶,于是惩罚如暴风雨般来至。《盲山》中,那个遗留的村庄是无所谓惩戒的,它更像是余华的《活着》,活着啊!即使像狗一样。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被解救的姜戈影评1
今天上午在上海西南影城观赏了姗姗来迟的(姜戈),电影票是用一个月前就在时光网预订的优惠券兑换。到影城已开映五分钟,剧情从赏金猎人舒尔茨挨个询问待售黑奴开始。
必须承认,瓦尔兹的演技已渐入佳境:对黑奴贩子兄弟的冷静处理和对交易手续的严谨作风,和角色的职业背景(牙医)很好地吻合在一起。之后舒尔茨在小镇干脆利落地干掉猎物并巧妙脱身的桥段是本片的第一个高潮,此后舒尔茨邀请姜戈合作并现场传授职业经验的镜头让俺回想起(里昂)。这时俺象一名初次受名厨邀请的业余吃货,边看表边寻思: 猪脚呢?准确的说,都一个小时了,腩猪脚还没有现身,俺可是冲着腩猪脚来的呀!
导演胖昆给莱胖的出场做足了功课,舒尔茨和姜戈备行头,对词,然后是登门拜访,黑甜妞迎接,和莱胖饰演的庄园主坎地的小律的亲民引见,最后才是莱胖的华丽背影,和经典坏笑。到此为止,所有重要人物均已出场,接下来就看他们飚戏了,俺毫不怀疑自己的判断。
但是接下来的情节差点让俺昏昏欲睡,除了恶霸地主坎地叫手下放狗咬人,害俺差点被狗叫声惊醒以外,莱胖的表现只能说了无新意,瓦尔兹饰演的舒尔茨医生更是犯怂,稀里糊涂要拯救被虐黑奴,俺当时想,哥们吃错药了?赏金猎人转行做黑奴拳手投资人,连这点场面都hold不住,怎么转行看黑奴互殴至死呀?
直到庄园主坎地的老仆: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史蒂芬出场并且和姜戈的妻子“小捣蛋”有过两次对手戏之后,俺才回过神来,原来这部电影的真正腩猪脚是他。
瓦尔兹饰演的舒尔茨医生,以及杰米·福克斯饰演的姜戈,甚至莱胖饰演的庄园主坎地这些角色,都有着和他们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相吻合,或者说统一的角色特征。唯独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史蒂芬-这个在主人前面假扮瘸子,低声下气的老黑奴,在主人的书房里奇妙地转变成庄园主坎地的军师和养父(坎地被杀后真的悲恸),这样一位协助小主人精心料理家族生意,管理家族人口的职业管家(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庄园不会被任何人毁灭),为何要给自己戴上面具?而庄园主坎地为何在私下对老管家言听计从?
对于上述问题的答案,导演胖昆似乎已经籍由庄园主坎地的解剖分析给出解释,黑人的生理构造决定了一切。但是,姜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万立挑一的例外?虽然庄园主坎地在作出解剖分析后,得意洋洋地告诫姜戈,你也只是一个奴性不改的黑鬼,所以难逃被奴役的命运。但是俺还是想问,真的是独特生理构造决定了黑人的悲惨人生吗?
这个问题的真实答案,也许落在庄园主坎地的军师和养父-史蒂芬这位具有双重人格的老黑人身上。他在坎地家族的庄园生活了76年,见证和参与了家族生意的繁荣和小主人的成长,也经手和处理了无数黑人奴隶的肮脏交易。因为他的肤色和身份,所以不得不在人前假扮瘸子,实足的老家奴派头;然而他的丰富阅历和不寻常的智力,让他有资格说服主人放心地把家族交给自己代管(也许他曾照顾庄园主坎地的经历让坎地对他更为信任)。这样一位见证了无数黑奴的悲惨人生,同时也逐渐泯灭了同情和良知的老黑人,才是奴隶制度的坚定维护力量,他唯一顾忌的只是自己的肤色而已。若无此顾忌,对姜戈或者是其他反抗者,史蒂芬会有比白人更毒的招数。
胖昆用史蒂芬这个有说服力的角色,间接证明了人性的恶才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塞缪尔·杰克逊的演技已入化境,他才是这部电影当之无愧的最佳演员。
被解救的姜戈影评2
昆汀的影像风格早已被影迷们所熟知,早期观影时的无限惊喜转化为现在对既有风格的无限期待。影迷们看的就是昆汀的风格,明知道是新瓶装旧酒但仍然乐在其中。
《被解放的姜戈》只是外在包装形式上的改变,而骨子里的昆汀套路一点都没有变。这依然是个关于复仇的老套故事,只是时间从《无耻混蛋》的二战过渡到了美国内战的前两年。所以昆汀的电影形式越来越像春晚,每年都是相同的基调感觉和差不多的演出形式,甚至还是那些熟悉的老面孔,只是故事环境稍作改观。对于昆汀来说,重复自己就是对自己既有风格的强化,从而成为自己的独立品牌,他昭示大众,这就是昆汀风格,甭管我给你讲什么故事,都是昆汀味儿。于是观众们看了《被解放的姜戈》并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虽然很多情节上的起承转合都在料想之中,虽然很多运镜和配乐都似曾相识,不过,影迷们依然陶醉其中。倘若昆汀想搞个什么改良,观众觉得不是原有的昆汀味了,反而越改心越凉。所以料想中的昆汀电影当然会有料想中的成功,昆汀照此拍片已不会有什么风险,只是若想在奥斯卡拿个技术奖项外的小金人,唯有寻求自我的突破才能得到评委的承认。
昆汀深知其中道理,骨子里的昆汀风格难以改变(观众们也不希望他改),唯有寻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就算这样,昆汀的每部电影依然值得期待,而他的每部电影也都会给人以惊喜。也就是说,用昆汀风格嫁接其他不同的电影题材,这本身就是创新,用昆汀风格拍二战会成为二战电影的创新,用昆汀风格拍西部片会成为西部片的创新,就在这种不断的嫁接中,昆汀在不断重复自己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制造惊喜。所以影迷们依然期待下一部昆汀作品,所期待的不是昆汀风格的改变,而是他又要拍什么题材了。
昆汀戏谑的影像风格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他敢于触碰任何敏感题材,观众从不会为昆汀影片中对某一类人的挖苦和戏谑而感到不适。所以《无耻混蛋》出现了希特勒和“德国香肠手”的台词,而此片所拍的更是美国人羞于触碰的黑奴题材。因为关于黑奴题材的电影本身就少,电影人因为其题材敏感往往不敢触碰。斯皮尔伯格拍的《紫色》和《林肯》只是旁敲侧击,换作昆汀,他并没有管那么多,在戏谑外表的遮掩下,他的大胆和深度反而是其他关于黑奴题材电影所没有的。在影片中大量出现的“黑鬼”称谓已显得平常,对黑奴的鞭打、买卖、下蒸笼、放狗咬之类的体罚,影片都有所体现。非但如此,影片还有曼丁戈的黑奴角斗以及莱昂纳多对黑人头骨的分析,这些都是同类影片所不敢触碰的。但因为昆汀的不着调风格,大家也都没有把这当回事。然而我们的黑人兄弟一定会想起什么,正如我也很想知道,大仲马看了此片后,会想些什么。
“被解放的姜戈”,关键词是这个“被”字,对于“解放”来说,姜戈是被动的,这是时势使然,没有办法改变。1858年的美国南方,所有的黑人都是奴隶,既使你是自由人,也得让白人解放你,自己解放自己是不可能的,姜戈也是这样。历史很残酷,美国的黑人虽然不断抗争但无法寻求个人的解放,而最终的解放者是北方白人和南方的开明奴隶主。影片中的牙医,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虽然救下了姜戈,但为了得到姜戈的帮助,仍然需要维持姜戈的奴隶身份,“一方面我鄙视奴隶制,另一方面我需要你的帮助,如果你没有拒绝的余地就最好了。”而牙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不断改变着他跟姜戈之间的身份关系,姜戈从最开始的牙医的奴隶,变为牙医的侍从,然后变为牙医的合作者,最后成为自由人。这个转变过程的完成首先有赖于牙医对道义的遵守,其次才是姜戈对奴役的反抗和对自由的追求。
牙医可以说是影片中最具道德感及最守规矩的人,作为美国司法体系中一员的赏金猎人,他所作的一切事都在维护现有道义和法律的尊严,影片开头,当有人举枪威胁他时,他出于正当防卫才杀死了对方,而另一个人他只打了他的马。当姜戈提出将黑人妻子偷出来时,牙医表示反对,因为那样就得不到契约,也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所以他坚持要和姜戈演一出戏。他作的每一件事,杀的每个人都有理有据可查,而他最后杀死庄园主坎迪却只是出于公义而不是出于法律,因为莱昂纳多扮演的坎迪只是过于操蛋,但并没有违法,而牙医总对被狗咬死的达达尼昂念念不忘,于是他违法杀死了坎迪,牙医对自身戒律的打破,其结果也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所以他对举枪相向的坎迪助手说“对不起,我没忍住”而并没有打算继续他的杀戮。
而姜戈则不同,姜戈所要作的不是遵守规矩,而是要打破规矩。所以姜戈杀人和牙医杀人是不同的,牙医杀人是为了违护体制,而姜戈杀人是为了打破体制。牙医是影片中道义和法律的化身,而姜戈却正好相反,他反对牙医买逃跑的达达尼昂,因为他不值一文钱,于是眼看着达达尼昂被狗咬死,当然这其中也有其无奈的一面。荷马说,“当一个人成为奴隶时,他的美德就失去了一半。”,而阿诺德说得更好,“当他想摆脱这种奴隶状态时,他又失去了另一半”。而影片中的姜戈就是这样。
影片中有两段故事,这从片名就看得出来,《被解放的姜戈》前半部分牙医为主角,讲的是他如何解放姜戈,姜戈处于被动状态,是被解放的奴隶;影片后半部讲的是解放后的姜戈,姜戈成为复仇故事的主角。影片前半部是牙医所代表的体制,后半部是对体制的打破。一黑一白,相得益彰。
我是这么看的,不知道大仲马看了会想些什么?
被解救的姜戈影评3
一直以来,对于传统的颠覆、经典的解构、崇高的消解成为识别昆汀电影中的个性化标签。而暴力和血腥也成为了昆汀电影中的一块金字招牌。无论是在电影内容还是电影形式上,昆汀的电影都以其颠覆传统的精神独立于好莱坞主流电影形态之外,树立起自己别具一格的暴力美学旗帜。
《被解放的姜戈》延续了昆汀电影中一贯的风格和传统,为观众提供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视觉盛宴。昆汀总是能够在影片中为观众提供一种叙事快感,使观众与影片中的主人公形成高度的认同感,尽情宣泄自己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忿恨与不满。本片是一部向1966年塞吉奥·考布西执导的经典意大利西部片《姜戈》的致敬之作。在1966年版本中,姜戈是一位流浪的白人西部牛仔,而在昆汀的手中却变成了一个反抗的黑奴。影片中,牙医舒尔茨给姜戈讲述了一个德国人家喻户晓的英雄救美的爱情传说故事,昆汀也为观众讲述了一个黑奴为爱,为自由,拯救妻子的动人故事。这个故事本身就包含了种族、复仇等冲突问题,有着强烈的戏剧张力,而在昆汀的颠覆精神下更使得这个故事散发出一种彻头彻尾的狂欢精神。在白人种族统治的世界,一个黑人奴隶却打破了这个世界的惯例,走向争取自由的反抗之路,并最终获得了胜利。当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一个黑奴开枪打死白人,用皮鞭狠狠抽打白人,难道我们没有获得心理上的快感吗?在《无耻混蛋》中,昆汀也是以这种颠覆传统的狂欢精神拿二战题材开涮,将希特勒炸死在电影院,改写了历史。昆汀的颠覆精神正是基于这种观众在现实世界无法得到满足为前提,而这正是观众获取快感的源泉。
暴力是昆汀电影中的一大魅力。在《被解放的姜戈》中,姜戈为爱,为自由,杀出了个黎明。而昆汀电影中的暴力行为却总是带有一丝出其不意,事先没有任何铺垫,不给观众打声招呼,往往让观众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片中的暴力行为所惊吓,但是事后余味却大呼过瘾。这就是昆汀电影的魅力所在。牙医舒尔茨在出场的20分钟内,先后开枪杀了三个人,而每个人都是在观众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挂掉的。昆汀给牙医这一角色注入了一种非理性的暴力冲动,也正是这一非理性的暴力冲动为牙医的生命在影片最后的“临别握手”时画上了句号。
台词也成为昆汀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很大程度上,昆汀的电影是由对话推动的。昆汀电影中的台词总是天马行空、风马牛不相及,但却总是能够让人忍俊不禁,尽显黑色幽默风格。《落水狗》中,几个劫匪在抢劫珠宝店之前在餐馆里为了几个毫不相干的事情喋喋不休的说了八分钟;《低俗小说》中的朱尔斯在杀人之前总是要朗诵一大段《圣经》。在《被解放的姜戈》中,也有类似桥段。庄园主率领众人戴着面罩偷袭姜戈之前,还因为面罩眼孔的大小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在如此紧张的环境氛围之下,昆汀都不忘黑色幽默一把。
对于主流的反抗与传统的颠覆都使得这个“痞子”与好莱坞格格不入。然而,20xx年的《无耻混蛋》,却或多或少的向观众传达了一个信息:昆汀开始有意向好莱坞主流电影靠拢。影片关于二战题材的宏大叙事是之前电影中所未曾涉及的,而在这部《被解救的姜戈》中,这个信息的可靠性再次得到了强化。
在《被解放的姜戈》中,昆汀摒弃了他之前所擅长的非线性讲故事的方法,而采用了传统的单线叙事。虽然这种单线叙事并非他首次尝试,在1997年的《危险关系》和20xx年的《金刚不坏》中,昆汀也分别尝试了这种传统单线叙事手法。然而,很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片子却是昆汀电影履历表中最不被人所提及的。直到这部《被解放的姜戈》,昆汀才将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运用的轻车熟路。
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了美国内战爆发的前夕,在这种宏大历史背景下又添加了种族问题。这种宏大叙事正是昆汀向好莱坞主流电影靠拢的一个标志。而影片中所流露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道义、友爱等传统伦理价值观取代了之前影片中关于抢劫、复仇、黑帮等主题的道德混乱。这或许是昆汀对主流电影的一种归附,与过去的分道扬镳以及与“痞子英雄”们的一个告别。
在昆汀的电影中,正邪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这种正邪之间的二元对立比较模糊。影片中的人物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展开行为,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而在《被解放的姜戈》中,这种正邪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却比以往明晰很多。姜戈是一位黑奴,他之所以进行反抗杀戮都是为了救自己的妻子,重获爱情与自由。牙医舒尔茨除了是一位牙医之外,还是一位赏金猎人,而他杀的人都是政府通缉的罪犯,个个罪恶滔天,死有余辜。所以,影片中主要人物的行为都可以找到一个合理正义的理由来反驳他们所犯下的罪行。在这里,正邪关系便十分清晰起来了。
在影片一开始,姜戈与牙医只是雇佣关系。牙医借助姜戈来找到政府通缉的要犯,获取高额奖金,而姜戈也可以得到一定报酬,还可以摆脱奴隶身份,恢复自由身。这叫双赢。再之后,姜戈帮助牙医完成了任务,而牙医也帮姜戈恢复了自由,但是两人却并没有分道扬镳,而是姜戈跟随牙医成为一名赏金猎人,这叫合作。最后,牙医帮助姜戈找到并救出妻子,自己却惨死于枪口之下,这叫义气。当牙医面对死亡还不忘调侃一番,被子弹射中,带着血雾飞起的那一刻,完成了作为朋友的使命。纵观昆汀的所有电影,还没有哪个角色对待朋友能够如此充满真诚与道义,牙医舒尔茨算是第一人吧。
在这部《被解放的姜戈》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之前昆汀电影中一贯的暴力、血腥与黑色幽默。我们也可以发现他或多或少,有意无意的对于好莱坞主流电影的靠拢。但不管怎样,昆汀还是我们之前认识的那个昆汀,他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一直都在变。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杀生影评1
《杀生》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设计死亡》,是由管虎执导,黄渤、任达华等联袂主演的荒诞悬疑喜剧。该片剧情主打荒诞悬疑与黑色喜剧元素,同时黄渤与余男的情感线在极致疯狂中蕴含深情。影片讲述了一群人如何联手杀死了一个“不合规矩”之人的故事。以“设计死亡”为主线,剧情奇诡,整蛊奇招无数,又有谜一般的谋杀陷阱。该片于20xx年4月28日全国公映。
中国西南、与世隔绝、群山环抱中有个寨子,是个人皆长寿、规矩自成之地,清时皇帝赐名“长寿镇”。某日突爆传染病,地方官派医生前往诊治,他在镇子外发现奄奄一息的牛结实。进寨后,往日温厚的村民一反常态,不仅不对牛结实拒施援手、避若瘟疫,更迁怒于医生多管闲事,老镇长亲自带着长寿镇医生和接生婆、油漆匠,老族长等人千方百计地阻挠医生对牛结实的救援,牛结实最终没能被救活,医生也找不到此人暴毙的原因。镇民们对医生的不欢迎不合作态度,令医生很沮丧,正当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被全镇民众一起隐藏在山崖上的一个秘密,带着重重疑惑医生决定暗中走访长寿镇,直到他偶遇一个男孩,长寿镇迷案的真相才一步步揭开……
杀生影评2
早年,子夏要去做官,临行前向孔子讨教法宝,孔子告诉他两句流传甚广的话,第一句话叫“无欲速”,第二句话叫“无见小利”,子夏有没有照做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老实地遵守了这两句话的前半部分。例子很多,譬如《杀生》。
《杀生》算是这段时间最好的华语片,原因是有个绝佳的故事创意。这不是说想出个“党同伐异”的点子有多绝妙,而是基于故事的精彩度和现实的温和度来说,这条线难以把握,稍不小心就会流于表面或者被人诟病。《杀生》选择的表现形式是荒诞与戏剧性,其选择本无可厚非,毕竟,现在的年轻导演无法无视票房的存在,却无奈让人看出里面的“速”与“利”来。
先说“速”。《杀生》的表达欲相当明显,仔细分析,大约能发现几种不同风格交相穿插,黑色喜剧,悬疑,甚至荒诞不经,每一类风格都是独树一帜的代表,然而穿插起来后,本可细究清楚的逻辑问题便突兀地显示出来。如果是一脉相承的荒诞结构完全无可厚非,但放在黑色幽默框架里则稍显过分,而在悬疑的外衣下,其格格不入便愈发明显。创作者想用多手法来表现问题,却自始至终在不同的情境下摇摆不定,这种摇摆直接的影响就是呈现到电影上,从而带来观众自身的分裂。
似乎这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印象中作者电影向来是乐于把问题与矛盾丢给观众的,但在很多人以为《杀生》是部作者电影的时候,我却发现,这分明是个烟雾弹。这就是所谓“利”。孔子说“见小利而忘大义”,这里和大义无关,我只想说这种商业企图心给影片带来的抽筋断骨的损伤。我不知道这样一部从骨子里就能给观众带来震撼的题材为什么会选择悬疑的风格,无论是开始党同伐异的谋定还是后来群体欺骗的实施都有着极强的戏剧张力,这种张力几乎是不需雕刻就能迅速击中观众的心脏,但管虎还是去雕刻了,且把它雕刻得支离破碎。在我看来,这电影的大部分结构和逻辑问题都是由悬疑所带来的,因为悬疑的电影极讲究逻辑,所谓佳片,多是结尾能够出乎意料地自圆其说以期震撼,但显然,《杀生》并没做到这点,所有答案在剧情过半便交代得一清二楚。
悬疑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风格的断裂。无论音乐、剪辑还是镜头都能找到国产山寨恐怖片的痕迹,同时,倏忽而来的惊异直接让影片支离破碎,回忆与现实的穿插似乎毫无技巧,总有为悬疑而悬疑的感觉。如果说,管虎在现实主义方面有一定的造诣,那么在悬疑方面,他的天赋约等于零。
杀生影评3
管虎以前拍的那些电影,我基本上都看过,但都不喜欢,《斗牛》也不例外。而管虎的新作《杀生》,让我感到很惊喜,我个人很喜欢。喜欢《杀生》不只是因为片中的隐喻很丰富,而是因为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还不错,对我来说有点新意,而且也算把故事讲圆了。接下来我在本文中将简析一下《杀生》中的一些隐喻。你可以认定我是在过度阐释,或者干脆认定我是在胡乱扯淡。我只是想把我看本片时想到的一些想法写下来。
《杀生》改编自一部名为《设计死亡》的小说,其实这个故事更像是“设计阉割”。黄渤饰演的男主人公牛结实,我个人觉得此人是隐喻我们这个民族的男根,也就是说黄渤演的其实是一根 ,一根抽象的、精神层面的 。这根抽象之 是生猛活力之源,也是自由个性之源。如何阉割这根抽象之 ?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内核。
《杀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长寿镇的封闭小镇,这个长寿镇是封闭中国的隐喻,在这个国家,长命百岁是终极价值取向之一。哪怕像缩头乌龟一样窝囊地活着,无趣且无尊严地活着,也要努力长命百岁。而上文中所说的那根喜欢惹是生非的抽象之 是长命百岁梦的死敌,所以长寿镇的人想要合理绞杀它。
余男饰演的哑女这个角色,是中国女性本能和天性的隐喻,长寿镇里的人曾想通过一种仪式杀死这个哑女,这是用文化压制女性本能和天性的隐喻。这个哑女因为所谓的不守妇道,被长寿镇的其他女人围攻,则说明文化可以让女性变得痛恨自己的本能和天性,进而也想用类似于自我阉割的方式,让自己看上去更正经,更有道德,更符合男权社会的期望。而余男饰演的角色被设置成是一个哑女,则是隐喻中国女性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欲望。
苏有朋饰演的那个牛医生是专制权力的隐喻,专制权力痛恨自由个性,所以专制权力设计一种文化,一种无处不在的“凝视”,进而借大众之手完成对自由个性的阉割。
任达华饰演的那个角色则是现代科学理性的隐喻,现代科学理性会不断“去魅”,即不断去神秘化和去神圣化。某种意义上,所有专制社会都喜欢利用神秘化和神圣化这两种手段来维持自身顺利运转。而在真正意义的现代社会,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当然,现代科学理性也是双刃剑,它有可能创造出一个貌似彻底无解的后专制社会,一个大众看似可以拥有自由个性,看似可以尽情享受性自由,但实际上被权力很隐秘地全方位合法监管、规训的社会。虽然这样的后专制社会也有其恐怖之处,但相对于大玩神秘化和神圣化的那种专制社会,它应该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禁闭岛 影评1
《禁闭岛》,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无论从它的画面感、剧情设计和演员演技等等方面看,它都算得上是一部佳作。但是如果你在欣赏它之前不看任何影评,或是相关的剧情介绍分析,在一般的观影条件下,仅看一遍,很有可能看得并不是那么透彻。
首先我先对《禁闭岛》这部佳作简单的介绍下,电影剧情是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禁闭岛》改编而成。故事发生在1954年,军官泰迪和同伴查克被派去调查一个从精神病院失踪的女病犯的下落,而泰德此行前来还有一个隐秘的目的——寻找让妻子葬身火海的凶手。精神病院的所在地就在关门岛上,它主要收治那些有精神疾病的罪犯们。但是在医院平静的外表下,似乎隐藏着许多秘密。随着泰迪调查的深入,一切就变得越来越难以捉摸,而他也越来越感到自己正被推向崩溃的边缘……而故事的点睛之笔,也是争议最多的就是主人公最后的那一个问句“which would be the worse? to live as a monster, or to die as a good man?”(“哪一样更差些呢?是像个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像个好人一样死去”)以及他的“搭档”查克的反应。这也正是人们对这部影片剧情以及对泰迪这个人下结论的关键所在。
《禁闭岛》,很多评论观点认为泰迪(莱昂纳多所饰演的男主角)其实正如最后光头院长所形容的那样,是一个精神病,具有双重人格,从头到尾都只是精神病院(说大了或者说是精神病医学界),通过尝试这样一种方式对他进行的治疗,只不过在医生们看来,最终未能达到满意的疗效。但当泰迪说出最后那句话,他的“搭档”(主治医生)也反应过来他恢复正常了,但男主角自己接受不了这样的现实,他宁愿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宁愿在自己的世界里死亡也不愿意背负这那样沉重的思想负担而生活着。因此他选择进行外科手术,去除掉自己的记忆,思维,感官,意识,因为康复前的他不愿意去面对,而康复之后的他却无法面对,而他“搭档”(主治医生),则是默默的,尊重了他的选择。(类似这样的解析,在各种影评中都可以搜到,而且说的很详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
《禁闭岛》,无幸拜读原著,的确挺遗憾,因为这可能对我的判断产生影响,但仅从影片本身入手的话,我细致的看了3遍,在看之前以及之后也都仔细观摩了相关的剧情介绍和影评,之后,甚至还带着疑惑对影片的一些细节部分进行了重复播放,从中揣摩。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并不太赞同大部分影评和剧情分析所说的那样。因为从宏观上看,如果故事如大多数评论那样,那么就相当于影片仅仅是从精神病治疗方法为故事的牵引,从而对主角的心理变化及行为进行跟踪报道,再到最后主角康复后不敢面对现实而选择解脱。那么这部佳作就相当于一部带有故事色彩的记录片,或者直白的说,是一部科学实验片了,供精神病医学研究所用。如果是这样的话,它的意义就大打折扣了。我之所以把它看做是一部很好的佳片,是因为我认为它所要传达的是(政)+(府)的阴暗面,最终体现的是人类的弱点,残忍、邪恶、虚伪、自私……
首先对主角的进行一个客观定位,他是一位参加过二战的美军战士,在解放集中营的经历中,对他的人生观造成很大冲击。一方面,对于正义感极强的他,那些成堆被冻死犹如雕塑一般的集中营俘虏们睁大了眼睛,好似无声地对他控诉,你来晚了,你没有保护好我们,都是你的错!另一方面,美军士兵包括自己对已经投降的纳粹军官们的虐杀让他很不情愿,他认为那不是战争是屠杀,这也让他决定以后不再杀人。同时,自杀未遂的纳粹高官,躺在血污中想要拾起手枪结束痛苦,却被憎恨德军的他将手枪踢到了一边。高官因痛苦而扭曲的模样深深印刻在他脑海里,让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负罪感。集中营里的这三件事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负面影响。另外,妻子的死对他也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可凶手却不知去向。可以说这样的人生经历是痛苦的,不幸的,必定会对心理造成创伤。
禁闭岛 影评2
终于看了《禁闭岛》,有点儿物是人非的感觉,这是题外话。
虽然事前知道结局,但是某人给我的剧透似乎和我实际的观感完全不同,因此,这剧透不仅没有让观影的兴致有丝毫减弱,反而让我感觉比茫然的直接去看更加激动。
先看过《盗梦空间》才看的《禁》,也许和预期不同有关,我对《盗》是比较失望的,虽然女造梦师第一次的空间操纵让人惊艳,而且利用多层梦的结构本身很有创意,但是总是觉得故事有点华而不实——架子很大很空,没什么味道。但是《禁》不同,虽然没什么华丽的高科技布景,没什么酷炫的打斗场面,但是无论从故事架构还是演员表演以及主题内涵,哪个方面都是相当可圈可点的。特别是作为一部悬疑片,当观众在知道结局的情况下,仍然能在观影过程中有跌宕起伏的感受,绝对能说明问题。
看完之后,我对片中莱昂纳多的病情没有丝毫的疑问,他就是一个以妄想、幻觉为主要症状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而不是导演故意设的什么套,跟战争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没有直接关系(但肯定有一定影响),更不是医生们真的在做什么非人道实验。在看片时我倒是还在想,片子是不是想影射一下医学实验黑幕什么的,不过有一篇影评研究了该片所涉及的手术,这种手术在影片所设置的年代已经被公认为有效可靠,因此是可以避嫌的。
但是片子最后的结尾,刚开始确实把我绕进去了。我以为安德鲁真的又复发了,还在为医生的努力而惋惜,并且为“泰迪”的哲理性独白感到狐疑。我以为他的意思是,知道医生会把他变成白痴,那么是作为一个白痴活着(monster),还是作为一个自认为不屈服于“邪恶科学实验”的好人而死(good people),未竟的情节会是他以自杀告终。当然,他看考利医生的那个复杂的眼神似乎不太好解释。但是在看了某影评之后,发现我错了,此时的安德鲁已经恢复正常了,他是故意“寻死”,因为不愿做一个杀害妻子的恶徒——他虽然恢复了理智,但是仍然不能接受自己所犯下的罪恶。接受脑叶切除手术,虽然不是生理上的死亡,但是人性几乎会被泯灭,曾经的安德鲁也会随之逝去。这一意味深长的“作为一个好人而死”,估计摆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人一道。
当然,导演也在不停影射一些社会现象,除了使精神病人变成白痴的手术以外,还有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以及核武器威胁,还要刻意诋毁一下苏联和朝鲜,汗……
因为事先知道男主的精神状况,所以在观影过程中可以注意到所有其他工作人员的微妙的不正常表现——虽然是说探长来办案,但是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显得漫不经心,包括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你可能潜意识觉得气氛诡异,但是并不能说出为什么,这种细节的处理让人很赞叹。
对于故事的主体,我最感叹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莱昂纳多的表演,一是医生们的妙手仁心。这部片子几乎是莱昂的独角戏,很多场景虽然有其他角色在场,但是我几乎都忽略掉了,感觉到的全是莱昂的气场——作为探长的机智警觉,作为老兵的恐惧悔恨,作为丈夫的痛苦绝望,作为精神病人的多疑疯狂,作为正常人的悲伤决绝。总之,莱昂可以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可以让你的心随着剧情而跳动。另一方面,当我看到在灯塔里,考利医生苦口婆心的劝说安德鲁,想想他和他的同仁们为了拯救安德鲁而做出的努力和牺牲,想想他们的人道主义理念,我非常感动,非常非常希望他们能够成功。作为心理学专业人士,我对此的感受比一般人更深一层,虽然不是心理医生,但是学习心理学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帮助那些受到心理障碍困扰的人们。而且我们也非常了解像安德鲁那样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感受,他们是非常痛苦的,设想一下现在有人突然告诉你你是个精神病人,你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假的,你能不能接受?作为心理医生不能帮助他们,就像是外科医生不能救活重伤患者一样会感到自责。突然又想到一件事,片中安德鲁患有的是精神分裂症,属于精神科医生的职责,而本片中的医生们也是精神科医生。而当片尾安德鲁神志清醒之后,仍然感到自责而不能接受自己,这是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应该由心理医生来继续为他治疗,这样就不会发生末尾安德鲁毅然“赴术”的悲壮结局了。我真是个天才~~~
最后要说的事情。西恩医生说安德鲁妻子患了躁郁症(manic depressive),自杀了(suicidal),然而显然他妻子是被他所杀的,而这个误会是由翻译引起的——suicidal是“有自杀倾向的”,而不是“自杀了的”。还有一个问题,安德鲁说她的妻子曾说觉得自己脑子里有虫子在折腾,她想要获得解脱,这显然是妄想症状,所以她妻子不仅是单纯的有自杀倾向的躁郁症,很可能和后来的安德鲁一样患有精神分裂症。
禁闭岛 影评3
《禁闭岛》不愧为年度最佳惊悚心理大片,这部电影绝对对得起以上称号。可以说这是一部很晦涩的电影,它精彩绝伦的故事背后,是更多深邃的细节,蕴含着广阔的历史,许多人看完以后,也许已经被电影复杂的剧情和背景搞晕了,真相究竟是什么,也许当你一遍又一遍的看之后,才能逐渐看懂这部影片独特的魅力。以下影评会透露过多剧情,请确定你已经看过电影再来阅读以下文字,否则,你将失去一次刺激的感官之旅。
影片的开始是暴风雨的前夕,摇晃的船舱和眩晕的主人公,低沉的天空,广阔的大海和孤零零的小岛,一下子就把气氛压抑下来了。主角泰迪是一个二战退伍的老兵,作为一个出色的联邦执法官,自动请命前来禁闭岛调查一件离奇的失踪案。他和新搭档查克一起在暴风雨的前夕登上了这个孤零零的小岛——一座精神病院。
一个淹死了自己三个小孩的女病人在重重看守的小岛病房中人间蒸发了,泰迪立即自动请命前来调查此事,神秘的精神病院一直有着很深的秘密,谁都不愿意提起,谁都不愿意讲述。泰迪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着可爱迷人又深爱自己的妻子,可是一次纵火案,一个叫安德鲁莱迪斯的人烧死了自己的妻子,此后此人被送往了禁闭岛,从此人间蒸发,之后在询问一个从岛上回到大陆的精神病患者时,泰迪了解到岛上隐藏着极深的邪恶。此时,借着女病人失踪的契机,泰迪来到岛上,就是为了找出杀害妻子的凶手和隐藏在精神病院深处的秘密。通过细致的调查,越来越多的疑点暴露了出来,泰迪发现岛上应该有一个神秘的第607号病人,可是岛上只有606个病人,他确信这些失踪的人都成为了精神病院院长的心理试验的牺牲品,为了将所有人绳之于法,泰迪深入的调查了下去,此时,严重的偏头痛发作了,痛苦的泰迪经常陷入幻觉之中,他看见自己妻子死去的样子,看见那个消失的女人和死去的小孩,尤其每一次,小孩都哀怨的看着泰迪说你为什么不来救我。最后,所有的线索指向了和小岛相对隔离的那个灯塔,在询问了被囚禁的精神病患者和躲在岩洞中本应在外度假的失踪女人的主治医师后,泰迪相信灯塔里就是邪恶实验的进行处。拍档也失踪了,泰迪相信他被关在了灯塔里。于是泰迪孤身闯入灯塔,为了救出拍档和揭露邪恶。当打到守卫进入灯塔,紧张的来到最顶层时,颤抖的泰迪打开了关闭的门。却吃惊的发现:本来应该是实验室的地方,只是一个简陋的小房间,医生坐在桌子后面看着泰迪,缓缓道出了真相。
原来泰迪自己就是这里的病人,他就是安德鲁莱迪斯,607号病人,二战归来的他因为过度杀戮和面临了过多死亡而陷入精神崩溃,酗酒无度,妻子苦劝无果,烧毁了城里的房屋搬到了郊外。可是妻子也因此精神错乱,最终,妻子淹死了三个孩子,而痛苦的泰迪开枪打死了自己的妻子,从此人格发生了分裂,为了逃避自己杀死妻子的事实,选择性遗忘了自己是谁,而捏造出了纵火犯安德鲁,而自己依然是执法官泰迪。被送到了禁闭岛来接受治疗,当时医学上流行的对待精神病人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大脑的一部分或者长期的药物抑制,而且对待精神病患者几乎没有人道。禁闭岛精神病院的医生认为应该人道的帮助患者解除痛苦回复正常,于是采用了特殊的疗法,泰迪是医生一个风险极大的赌注,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人道疗法的效果,他们扮演成了泰迪想象中世界的各个角色,让泰迪完成自己的想象,最终自己来发现这一切不过是虚幻的,从而接受现实——自己是杀人犯,自己深爱的妻子杀害了自己的三个孩子。当发现自己手里的枪是玩具的,自己一直的执法官拍档其实是自己的主治医生,梦里缠绕着自己的那个本应该不认识的小孩其实是自己的女儿,自己嘴里念叨的名字其实都是自己本名安德鲁莱迪斯字母变换排列出来的时,最终泰迪醒悟了,他几乎不能面对自己幸福的家庭破裂了,妻子和孩子都死去了这个残酷的现实。第二天,当医生们检验疗效是否有效,是否反复时,泰迪假装自己又再次发病,治疗失败,并且作为危险病人,切除自己的大脑白页,从此“死去”。
很多人认为这部电影有第二个故事,第二种理解。即泰迪是正确的,这个岛确实邪恶,深牢里那个泰迪曾经采访过被抓回来的囚犯,岩洞里躲藏的医生都在说明这个岛的势力多么庞大,正如医生所言,当你被定性为精神病时,即使你不是精神病,可是你的每一句解释都在展示你是一个精神病,没有人愿意听你,相信你。岛上的医生会用各种方法折磨你的神经,使你发疯,最终证实你是一个疯子。岛上的每一口食物,每一口水,每一支烟都是在伤害泰迪的神经系统,从而让其陷入幻觉中,以至于最终让泰迪确信自己确实是疯子,一切都是幻想出来的。最终,泰迪决定变成植物人,也不愿意像大多数人一样违背良心的沉默下去。
我认为此种说法不合适,我觉得是没看懂电影,望“像”生义了。首先,争议最大的是影片的结局。主人公和“查克”坐在台阶上,一片阳光明媚,作为主治医生,他想知道泰迪是否被医好了,另一种说法是“被医好”了,泰迪对医生说:查克(幻想中拍档的名字),我们一定要逃出去。医生以为泰迪又恢复过去的老样子了,失望的回头对院长摇了摇头,院长也失望的摇了摇头,让人取出了手术器具,准备切除泰迪的大脑。当泰迪站起来之后,又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Which would be worse? To live as a monster, or to die as a good man.医生惊讶的站起来,想要叫住他,可是泰迪从容的走了出去,最后影片在灯塔中落入黑暗,剧终。如果真的像很多人详细中的那样,医院是邪恶的,那么医生为什么还要黯然的叫住他,院长也不会失望的要准备手术了,泰迪也没有必要暗示其实医生们的好心和努力没有白费,他可以愤怒可以嘲讽而不会坚毅和从容和漠然的玩老把戏。
还有就是主人公幻觉的描写,如果医生所说的是假的,真相是主人公确实是治安官,妻子死于安德鲁纵火,看起来也似乎是这样,一开始幻觉中的妻子的鬼魂也是被烧焦的,真的存在那个失踪的女病人,她也淹死了三个孩子,而不是自己的妻子淹死了自己的孩子。那么以下场景就无法解释了:泰迪抱住妻子时,其背后有鲜血涌出,这正是中枪的地方,同时大火的幻觉中,妻子全身都在流水,地上也全是水,这正是淹死的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水给了他极深的恐惧,这在全片开始时泰迪晕船时自我安慰道:那不过是水而已。噩梦醒来发现身上全是水,原来天花板漏水了。那个陌生的女孩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如果不是自己深爱的女儿,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有就是一直以来,泰迪脸上都有伤,可是当他醒来的时候伤口没了,这就是在暗示,之前的一切都是幻觉。对于结局那个灯塔,很多人认为是暗示邪恶的象征,但是我觉得这是影片内涵的表现,禁闭岛这个影名本身有两个含义,第一是这个关闭精神病患者与世隔绝的小岛;第二是主人公心中被压抑的人格,自我的禁闭。电影的海报是主人公划着了火柴照亮黑暗,而灯塔一直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主人公想去灯塔其实就是暗示了潜意识中从禁闭中的突破,灯塔是来划破黑暗的。这部电影里蕴含着深刻的佛洛依德式的心理暗示,水、灯塔、虚构的人物都是泰迪生活扭曲的再反映。当最终泰迪清醒了,无法逃避无法面对残酷事实时,他选择走向“死亡”也不要背负着杀妻丧子的悲痛和罪恶。
其中还有两处比较有意思的细节,一个是开始泰迪去医生家中时另一个医生曾经对他说过:你是一个心理防卫很厉害的人。这就暗示了泰迪强烈的自我保护,使其陷入幻觉而难以相信事实。医生家中的音乐和泰迪进入德国集中营时候的音乐是同一个,这也是为了刺激其不断去回忆真实是什么。另一个是泰迪从悬崖回来的时候,警官(貌似是院长?)开车送他去医生那里的时候对他说,你是一个暴力的人,这一点我很清楚,我不同意那些医生的看法,他们相信你,可是我了解你,你心中的暴力无与伦比。这句话其实也揭示了真相:医生们是善良的,选择相信病人,并且竭力帮助其自我康复,而这个军人则认为这是无用的,应该和主流做法一样,切除其脑白页,让其永久“驯服”。
作为一部心理悬疑巨作,这部电影和《搏击俱乐部》很相似,讲述的都是人格分裂,有意思的是本来这部电影原计划由《搏击俱乐部》的大卫芬奇和布拉德皮特来完成,后来由于《返老还童》的拍摄而换成了马丁斯科塞斯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搭档。可以说姜还是老的辣,斯科塞斯很好的将这种压抑穿过剧情,穿过时代传达了出来,尤其一部很多人看的一头雾水的悬疑片,却得到了广泛的追捧和好评。迪卡普里奥的演绎也很精彩,至少他早已不是《铁达尼号》里面那个青涩帅气的偶像演员了,实力和演技征服观众。
最后来探讨一下影片里的一些背景和细节:电影发生在五十年代初期,这个时候是冷战刚刚开始,美国国内麦卡锡主义泛滥的时候。所谓麦卡锡主义就是美国全国性的对共产主义的迫害和进步势力的打击,类似于中国的文革,当时整个社会都弥漫着恐怖、焦躁和不安,不断有人被迫害、被监禁、被拷打。冷战的重幕压抑而令人绝望。这正是和整个影片的氛围恰到好处的结合了起来。影片中多次出现病人说不愿意再出去,外面出现了一种炸弹,可以一下子炸掉一座城市。其中有一个人又说了一句:其实最厉害的炸掉不是氢弹,而是人心中的炸掉!意思也是在暗示人格分裂。不安的历史背景冲刷着这些可怜的渺小的人群,就像压抑诡谲的大海包围着孤零零的禁闭岛一样。灯塔是能够看见的,希望的灯塔和小岛被海水分隔开来,有人认为它是希望,有人认为它是罪恶的场所。一群扭曲的人蜷缩在一段扭曲的历史里,悲剧的终章,还是泰迪的那句话最引人深思:“像怪物一样活着,还是做好人死去?”这又是莎翁式的慨叹。不仅仅是在说挣扎的自己,也是在说这个时代下人们面临的选择。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
|
导读: 多年前,当东京还有大片的山林,那里还住着一群狸猫。 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家园已不是熟悉的模样。人们挖开山林,修建房屋。狸猫们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努力地学习变身术。先是不停地制造意外事故或恐吓当地居民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