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陆作文网:专注于分享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作文、作文素材、美文句子等内容!

文章

无题――读《鲁迅全集》有感_作文450字_写读后感作文

日期:09-14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358我来评论

导读:  略略的记忆中,  手里是一本重重的《鲁迅全集》,  满页满页的字中,  究竟深藏着多少秘密。  竭力的呐喊中,  是谁针砭时弊  用笔做枪,指向封建社会,  “人吃人”的黑暗中,  “救救孩子”的声音发自心底。.....

无题――读《鲁迅全集》有感_作文450字_写读后感作文

  略略的记忆中,

  手里是一本重重的《鲁迅全集》,

  满页满页的字中,

  究竟深藏着多少秘密。

  竭力的呐喊中,

  是谁针砭时弊

  用笔做枪,指向封建社会,

  “人吃人”的黑暗中,

  “救救孩子”的声音发自心底。

  幼小的心灵中,

  装不下这么多的思忆――

  你为什么要吃我,

  而我又何尝想吃你?

  在彷徨里,

  祥林嫂的悲剧,

  背后却又有多少哲理。

  没有天方夜谭的精巧,

  也不见格林童话的细腻,

  大江东去的吟诵声中,

  也有着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的豪气。

  而你的文章中,

  这一切都不见踪迹。

  黑暗的年代,

  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

  在列强的铁蹄下,

  终会迎来有朝一日的奋起。

  手中握着的笔,

  是一把直刺向旧社会的尖刀,

  黑暗中的一些人害怕了,

  紧紧不放的追着你,

  浓密的胡须,

  爽朗的笑声,

  来吧,

  我的身后全是阳光和正义!

  黎明前的黑暗,

  终究阻挡不了太阳从东方升起。

  四万万五千万的怒吼,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腐朽统治,

  把封建与专制永远推向了历史!

  灿烂的朝霞,

  是先生血的足迹,

  中华民族的革命,

  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终于,

  天安门的广场上,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世界的东方冉冉升起,

  照亮了新生的中国,

  照亮了倍受屈辱的华夏大地。

  然而,

  浩渺的人群中,

  我却始终望不到你――

  不,

  我看到了,

  鲜艳的五星红旗上,

  你在向我们招手,

  脸上那浓密的胡须下,

  露出了久违的笑意!

  今天,

  我再次看见,

  孔乙己的一生,

  阿q的胜利,

  长妈妈的嘱咐,

  百草园的乐趣……

=========下一篇精选写读后感的作文拓展推荐=========

  第一篇:我读鲁迅

  有人说他是异乡人。

  嶙峋的脊骨,生硬的线条,如绍兴那一块块青灰色的石板路,坚硬、冰冷。

  他脱下了白大褂,用锋利的笔尖做武器,闪着凛冽的寒光,直刺敌人的咽喉,直指人心。

  然而一个古老的水乡却沉蕴着柔美的风景。粉墙黛瓦,流水人家,糅杂着草与土的芳香,眼前的悠悠碧水,耳畔的乃浆声,勾画出一个充满诗意,纯粹柔情的绍兴。

  但水乡软玻璃似的明镜里,曲曲折折地倒映出棱角分明,一派豪情的鲁迅。那柔软的水玻璃上折射出一把明晃晃的刀,不,比刀更有杀伤力,“哗”地从水中掠起,撩开了众人的羞耻心。

  曾经,也是这片柔情的水乡,人民看见烈士的血从侵略者刀尖淌下,却仍是一副麻木的表情,甚至有人会用血裹着的馒头治病!

  一声呐喊,划破了寂寥的长空,激起满城碧波,也激起了鲁迅的愤恨。

  任人宰割的民族,没有骨气和灵魂,竟麻木地生活在狰狞和丑恶的社会之中!鲁迅暴怒了!他的笔锋直刺向这个暗无天日的社会,以笔的力度宣示着一个中国人的铮铮傲骨!!他最终登上了思想舞台,向旧中国开火,他不畏惧死,也不可能在文坛中倒下,他挥舞着笔,敌人被鲁迅打得满身血痕,魂飞魄散,但鲁迅还要用笔斗争下去,深思凝重的背影,震耳欲聋的话语,振兴了中华民族!也振奋了每个国民的心!!!

  提起鲁迅,往往会使人想起巍峨的华山,冷峻而稳重。他又似山巅上的一棵雪松,俯瞰神州。

  在他的故乡里,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章,但在他童真的记忆里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随江南的水波在心头荡漾,随恬淡的月光濡染出宁静的水乡。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少年时套着银项圈的闰土,在雪地捕鸟中遗留下小小的秕谷,还有桑葚,皂荚,覆盆子,童年的纯真也不逊于笔锋的尖锐。

  鲁迅在弥漫着硝烟,却又无硝烟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横眉冷对千夫指,俯着甘为孺子牛”,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鲁迅的早逝可能与他的尖锐有关。然而鲁迅的灵魂永远在天边微笑,他内心的仇恨在九泉之下也会与恶势力相拼。

  我认为鲁迅不是绍兴人,因为他的豪迈粗犷与绍兴的碧波柔情不相匹配。

  然而绍兴翡翠似的活水配上鲁迅的锐劲不就酿造成一碗浸透着绍兴悠久历史和豪气的酒了吗?

  酒气绕梁,千日不绝。

  鲁迅的的确确在水乡绍兴,那绍兴不就透着灵气和遒劲吗?

  遒劲与灵气,就是鲁迅,就是绍兴。

  第二篇:我读鲁迅

  读鲁迅,从我做起。——题记

  鲁迅——乃我们绍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人也,近些年来,这位年过花甲的“老寿星”又频频出现在绍兴的每个角落里,人们只要一谈起他,都可以引起一番高谈阔论,自然也会有人跟着一起“啧啧”称赞。在他的身上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自打我出生以来,我就知道鲁迅这个人,不仅知道他是一个爱国者,还知道他是一个大文豪,有着很不错的文笔,随着我一天天的长大,我对鲁迅这个人,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在他的童年里,是与朗朗的读书声为伴,与篇篇字经为友一起长大的,他有着一个和我们与众不同的童年,他开朗、和善,有着无穷无尽的理想,他向往自由,向往大自然……他会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

  可是,天总是那么不随人愿,鲁迅富裕的生活也就此被打破了,他不再富裕。有时甚至为了钱,他不得不拿家里的东西去当掉。当时,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期。于是,他便离开了中国,只身一人去了日本留学、学医,为得知是寻求科学知识和救国的真理。他在寻寻觅觅着,他在努力探索着。终于,他成功了。是呀,不付出努哪来的成功。或许,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精神吧。

  于是,他便回国,他要回来,回到他思念日日夜夜的祖国。可是,当时的五四运动还未结束他看着自己的祖国人民,看着这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决定要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但 是,当时的中国已经支离破碎,不仅仅是贫穷的问题,还有着人口的问题。

  在那一瞬间,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这种特殊的语言,来找唤起中华民族和祖国人民的灵魂。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漫长的写作生涯……

  我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它有着一颗博大的强烈的爱国之心。虽然说,现在的人还经常把“爱国主义”这四个字挂在嘴上,可心里却并不一定是这么想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像鲁迅先生那样,为人中华的富强而去国外留学,但是,到头来却是“一去兮不复返”。

  鲁迅先生先后发表了不少作品。其中:《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彷徨》、《野草》、《故事新编》、《阿Q正传》,这些最为著名,至今已广为流传,成了人人皆知的不朽的著作。这些作品都是以揭露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当时政府的腐败为主题的。

  鲁迅——这个名词,已经成为了咱们绍兴的招牌。有些远道而来的人,就是因为久仰了鲁迅的大名才来到我们绍兴。来了解他的精神,来了解他的人生。是呀,鲁迅这个名词恐怕在我们心中是永远也抹不去了的。他会一直生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促进我们奋发向上。

  鲁迅在我们的心中——后记

  第三篇:我读鲁迅

  照片中鲁迅先生是一位与孙中山先生长得很像的文绉绉的大叔,他俩都留着不长不短的八字胡,身着笔挺的中山装。他向上扬的嘴角看着那样的和蔼,可就是这样一位和蔼的大叔,文笔与思想却是那样犀利,慑人心魄。

  鲁迅先生的文章看过后,会让人心头有一股说不出的伤心,为主人公的悲惨的命运而难过。这种感觉就像浓雾一样笼罩在心头挥之不去。善良且希望是有喜剧结局的我怕悲剧。由此,我脑海中划出一个奇特的等式:鲁迅=愤青=批判=和蔼=悲剧。

  《孔乙己》一文中,“我”以一个酒馆学徒的身份目睹着整个过程。酒馆老板,客人和“我”对孔乙己都表现的是嘲笑,不耐烦,与冷漠。可怜的孔乙己老实,腼腆地回答着,脸一红,反而又成了大家的笑料。当孔乙己问“我”会不会写“茴”字时,“我”应都懒得应。孔乙己失望地走了。读到这一处,我的心一阵痛。我不禁想问:在这些人自顾自取笑别人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社会底层人员的尊严?!如果换作一个官老爷,谁又敢如此放肆?是不是在欺软怕硬呢?都长着一双势利眼,看谁有权有钱就巴结……

  当文章尾声说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走来喝酒,双腿因仅窃了一本书而被打折时,大伙不但没有同情与怜悯,反而变本加厉地侮辱他;老板明知孔乙己没钱还要他还19个大钱,并因此对他再次取笑一番。这些人是不是早对世界的悲剧麻木了?这些人还有没有人的灵魂?

  鲁迅先生写悲剧但这些悲剧正是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下一篇精选写读后感的作文拓展推荐=========

  【篇一:我读鲁迅作文600字】

  有人说,时势造英雄,正是鲁迅所处的特殊时期造就了这个千古传奇人物。此话固然不错,但如果单单因为时势,那为何那个时代出色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少之又少呢?看来,鲁迅的成名与其个人先进的思想,独特的政治见解和文学上颇深的造诣密不可分。

  从阿Q正传读鲁迅

  有人评价说,鲁迅光凭阿Q正传一文便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足见此文的价值之高。在我看来,此文的成功之处有这么几点:

  成功塑造了处于社会底层,遭人凌辱,却又善于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欺弱怕强,自轻自贱,善于忘却的阿q形象。并成功创造出一个新概念——阿q精神胜利法,此人此法广为流传,在中国影响深远。

  小说语言简练,准确,有意蕴。都说鲁迅写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经过六次以上的修改,方将其发表。有此文足见其所以然。小说的人名,地名都是经过作者用心酝酿所得,如:“阿q”,“未庄”等。小说为有力的表达其含义,创造了含义丰富的新词汇,如:“怒目主义”。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到位,故事性强。小说中的语言很多都运用了一语双关,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无穷。

  小说由小见大,由小人物,小村庄写出了整个中国的社会状况,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中通过阿q形象的塑造,表现了革命的可能性,同时也展现了当时下层人民麻木不仁,虚伪不堪,其弱怕强的社会风气,不禁引人深思。单从表面上看,阿q的乐观,也对于现实中的我们调节自己的心情,使自己在精神上处于有利地位提供了参考。

  由其文便可知其人。单从阿q一文分析,我们大概可以推知鲁迅是一个这样的人:

  善于观察社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性,思想先进,超乎当时人们的理解范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家。

  文学底蕴深厚。善于人物塑造和细节描写。对文字的把握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敢于揭发社会的黑暗。冒着所谓:“文人政客”的魔爪,毅然决然为中华民族开出了“救命药方”。

  二、从狂人日记读鲁迅

  在此篇小说中,作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狂眼中的世界,和一个独特的形式——日记形式,再次成功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狂人形象。作为文学巨匠,他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委婉地指出了社会千百年来的病态,批判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戕害。全文末句:“救救孩子……更加流露了作者鲁迅强烈的爱国精神,这是一种与生俱来,上至国家层面的正义感,是一种清醒之人,勇敢之人,无惧之人,大气之人才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纵身创百孔,亦要铁血丹青。

  鲁迅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因为读鲁迅的作品不仅能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唤醒我们心底的国家意识,危机意识,引起读者由衷的自省,提升其精神高度。

  鲁迅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篇二:我读鲁迅作文600字】

  中学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说:生物考试时怕遇到混乱的遗传题。数学考试时怕遇到复杂的导数题,而考语文的时候最怕遇见鲁迅先生的阅读理解了。

  所以说,怕鲁迅成了我们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你随意去做一个调查,肯定80%以上的同学都会说害怕在语文考试的时候撞见鲁迅的阅读。至于原因,大家都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生涩难懂,有些地方文白夹杂、有些地方用词生僻、有些地方还有“通假字”……

  小生读书十余载,与鲁迅先生作品的接触也不算少了吧!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有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社戏》、《祝福》、《药》、《狂人日记》、《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稍稍地从记忆中整理一下,还真不少。而且他们每每摆放在教材中最显眼的位置。在我的印象中一本语文教材中必须得有一篇鲁迅的文章,否则它就少了一缕“灵魂”,这本教材也变得“轻”了。

  与鲁迅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学了那么多篇他的文章,我们会很惧怕他。为什么?究其原因,有两点。一,他的文章中包涵的思想实在是太深刻了,我们这些未经世事,没有人生历练的中学生难得体会。二,我们所处的时代有所不同,我们看不到他所看到的,所以我们也很难理解他想说的,他想表达的。记得在初中学语文时。每当要学到鲁迅的文章,老师都会给我们提前打好预防针。比如,老师会说:“同学们,明天我们将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请大家提前做好预习。”我不知那天怎么了,和鲁迅杠上了。我用了整个晚自习读了《孔乙己》三遍之后,开始做教材后面的阅读习题。但我还是做不出。什么“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吧!”明明就是个病句,但它却还要我们分析这个句子。直到有一天我在一篇杂志上看到一个关于鲁迅的段子,后来我释然了。那个段子这样说的:读书的时候做一篇关于鲁迅的阅读,文章是这样写的“在我的记忆里,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阅读问题问“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直接写两棵树都是枣树。而要分开写,一棵是枣树,另一颗也是枣树呢?”长大之后当了作家我明白了“老子爱怎么写怎么写,你管我!”

  这虽然是一个笑话,但依我之见也很有可能是鲁迅先生写出难以理解之句的原因。若是这样,鲁迅先生还是很调皮的。又或者这些句子本没有什么“深意”,但出卷的老师非要说它有非常隐晦的“深意”,然后制成试卷,让学生去猜,而作者很可能根本没有这个意思。但鲁迅已故,他不可能爬出来说:“我不是这个意思,你们误会了。”所以出卷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周国平在有一篇文章中就提到这个观点—作者的作品中的一句无意的话或者一个随意的词语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读者经过反复的推敲和认真的思考,找到一番能自圆其说的说法后,就认为自己真正“理解”了。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贬低鲁迅,并不是认为他的文章毫无用处。相反的,我认为鲁迅的文章有深度,非常深刻,很有思想的。但这样的文章不是用来考试的,也不是用来让人进入高级学校的门票,它不是用分数来评判的作品,更不是用来发财致富的文章。它是用来唤醒民族尊严的,它是用来抚慰一些伤心的灵魂的,它是用来为苦难的人们那呐喊的旗帜。如今它出现在了应试教育下的试卷的阅读理解中,改卷老师利用者这一点点冰冷的分数来评判青年们对民族之魂的理解,这时对鲁迅作品的侮辱!这是对鲁迅文章的玷污!

  倘若鲁迅在泉下有知的话,看到如今这类的社会现象,又要写出一篇深刻“难懂”的文章了。

  【篇三:我读鲁迅作文600字】

  先生,你用你黑色的双眸窥破黑暗,用坚强的笔杆撑起民族的脊梁,用深刻的笔调撕破虚糜的现实和历史,洞开未来。你是民族魂。

  读《狂人日记》,疯人呓语道出吃人真相。用病态的人反映病态的现实。在病态的现实面前,你看着不济的国家,无知的、被禁锢的、心甘情愿接受迫害的大众痛惜不已。你能如何?区区一个人能改变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吗?开始你学医,希望治好国人的生理之疾;后来你毅然弃医从文,只因为开化当时愚昧的民众。你试着用纸笔开出拯救民族危亡的药方!力挽狂澜!

  病的人太多了,不病的人太少了;病的太久了,治愈的时间太少了。寡不敌众。你以冷峻的眼光蠡测病情、用尖锐的笔调把病情公之于众。可又不能过分直白,因为有太多的人要利用世人的病啊。于是讽刺、反语是你常用的利器。

  狂人病了么,怕鲁迅就是那狂人罢。怕那群革命人士就是一群中国的狂人。他们要叫国人睁开那双迷蒙的病眼,看看落后的国家。

  你是在那个时代才能出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然而,哪个时代不需要你这样的民族魂呢?

  【篇四:我读鲁迅作文600字】

  说实在话,自打从初中接触到鲁迅的作品,我对于他本人就不抱太大喜感,甚至可以说是嗤之以鼻。用某位仁兄的话来说他就是为了坑害后面无数代中学生而创作的。

  鲁迅的文章长且堵,长并不是指它的篇幅长,而是要读懂它耗费的时间长,至于要读透那就更不是靠时间说了算的。堵是指它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偏差,于我们看来是不符合逻辑的事件,在他那个年代却是顺理成章的。语言风格和构句方式也很传统,作为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过渡时期的作品,使得我们难以读懂它,甚至读通它。再加上初中老师对鲁迅文章的“解读”,可以说是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曾经有人问起我初中语文学到了什么,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了他是“鲁迅”。原因很简单,作为中学教材中的常客,鲁迅在很多版面上都留下了足迹,而旁边是一堆老师分析的“标准”的解读,我们只能被动地“理解”鲁迅的文字表达了什么,象征着什么。而至于鲁迅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写,他这样写于他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就不得而知了。

  我认知的改变是从前两天肖老师发的两张《阿Q正传》的试卷开始的,也可以说直到两天前我才真正地接触到了鲁迅。肖老师把试卷发下来没有开始讲解,只是让我们看。刚涉猎这篇文章时就被阿Q深深地吸引住了,看是觉得阿Q很可笑,一直看到结尾便发现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通俗易懂,较鲁迅其他文章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没见老师喊我们停就继续看,总共看了三遍,渐渐理解到其中的韵味,觉得阿Q其实很可怜的,到最后才觉得他是可悲的,整篇文章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也是可悲的。接下来听了同学们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讨论和老师黑板上的总结,对于阿Q又有了深层次的了解,同时也真心觉得鲁迅这人不简单。

  又回想起以前学过的文章《药》《狂人日记》《祝福》中捧着十世单传的“婴儿”的华老栓,提防着人吃人的狂人,嘴里不断念叨着:‘我真傻,真的’的祥林嫂,这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就是时代的代表,是那个年代底层老百姓生活的写照。鲁迅的笔杆直且硬,是注入了最真实而沉重的灵魂的。他不是一个普通的革命家和文学家,他是一个时代的思考者,是另一个时代的开拓者。

=========下一篇精选写读后感的作文拓展推荐=========

  《故乡》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小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故乡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故乡读后感(一)

  鲁迅──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19xx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其改变国民精神,1905-1970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其间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杰作。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名著,也是世界名著,这本书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故乡》《药》《孔乙已》等鲁迅名作。

  看完《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剧中主人公从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鲁迅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激励半梦半醒的国人,用还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国人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学习他做事一丝不苟,他的每字每句时刻在启示我:大千世界

  有着深刻的道理,丰富的知识,高尚的道德。在现在如此优越的条件下,我应该抓住机遇,不断学习总结虚心向同事请教,从一点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难,敢于面对一切挑战,早日挑起大梁。

  我们的学校相对来说是一个生源较差的学校。也许很多工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或支持,也许付出很多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使我们或多或少有些气馁,使我们对事业的热情慢慢削弱。但看了这本书后,除了感动外,更多的是让我清晰的认识到,如果你是真正的热爱自己的事业,真正全心奉献于教育事业,那么你会发现你的付出是有成就的。当你真的爱一个学生,再差的学生你也会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并激励他;再调皮的学生你也会找到他的可爱处;在难以相处的学生,你也会尽力去接近他,帮助他。当这些学生一点点进步了,学生会爱戴你,家长更是感激你,这使你感到自己的奉献是值得的,这也会激励你更努力工作。

  21世纪这个崭新美好的世纪,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美好未来。教师更始责任重大,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把爱奉献给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关爱每个学生,茁壮成长,将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故乡读后感(二)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我觉得束缚再加上比较再加上无穷无尽的学习,与监狱相比也已经只有毫厘之差了。作为社会未来的新动力,我们的生存状态难道没有理由受到关注吗?大人们总是以为吃饱穿暖学习好,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可这些却恰恰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忽略的。我们需要自由,我们要亲身经历,我们也要知道许多新鲜事,我们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们要逃离束缚!

  《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是世界的名著,这本书中有些文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在日本的首都东京留学时,看到和听到当时中国人民的麻木不仁从而使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意识苏醒。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

=========下一篇精选写读后感的作文拓展推荐=========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绍兴鲁迅故居的仿古小街上掺杂着鸟语与花香,变得喧闹繁忙。

  步入街中,脚下是石板铺成的小道,两侧是极具古韵的老屋,充满了江南独特的烟雨气息,是黑白色调,是白墙黑瓦。街道虽然已经重新翻修,但意蕴却没有褪色。这与仅一墙之隔的商业中心截然不同,鲁迅故居守护着自己的那份墨香。

  与鲁镇不同的是这里没有乌篷船、没有祥林嫂、没有茴香豆,但并不缺少鲁迅的痕迹。迈入鲁迅纪念馆,现代的建筑因为鲁迅却散发出古朴的味道。展馆大堂树立着一尊鲁迅坐像,深邃的眼窝中流露出对民族命运的沉思,硕大的手掌握住如椽大笔,仿佛握住民族命运的船舵,笔下则是民族大义的惊涛骇浪。馆中的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无不引得人们驻足体会。

  走出纪念馆,再走一段小道,便到了鲁迅故居的门口。卧室、厨房、明堂一一呈现,再顺着走廊向前移步便是百草园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的桑椹,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轻捷的叫天子,还有美女蛇,这位文学巨匠儿时的玩伴们,在这里纷纷登场。

  离开故居,向景区入口方向步行两三分钟,再走过一座小小的石桥,就走进了三味书屋。书房中央挂着一幅松鹿图,松鹿图两侧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有味是诗书”,对联下有张木桌,看似普通,然而由于一代文豪的一个“早”字,成为了其他书桌屡遭刻画的罪魁祸首。注视着木桌上的“早”字,鲁迅在课堂上认真诵读的场景仿佛在我的面前上演。

  再次在小街上漫步,臭豆腐、香糕、黄酒……一切都被烙上了鲁迅的烙印。鲁迅一个人,可以影响一座城市、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他不需要活得多么波澜壮阔,不必在民族危难之时策马赶到用刀枪救国,他只需一支笔,便可挽救人们的灵魂。“他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走出景区,回头远望门口巨大的人像浮雕,那是鲁迅,那是民族之魂。

=========下一篇精选写读后感的作文拓展推荐=========

  祝福是鲁迅有名的一篇小说,写出了祥林嫂的悲惨生活。读了之后,大家怎么写感想?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鲁迅祝福有感,一起来看看。

读鲁迅祝福有感篇1

  祥林嫂,这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说人物,而是一个无比深刻的艺术典型,是旧中国被侮辱与被迫害的广大劳动妇女的化身。祥林嫂的悲剧,正是呻吟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题记

  曾记得,在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提到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大极大的绳索。而祥林嫂就是被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一个屈死的冤魂!她悲剧的一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

  祥林嫂悲苦的一生,就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中,概括的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两种表现形式:一“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当女工,可以说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她在鲁四老爷家出的是牛马力,吃的是残汤剩饭,工资十分低微,但她却十分满足。不仅卖力干活,而且“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她并不认为鲁四老爷家压迫她,剥削她,反而对鲁家还有一种忠实得感激之情。这就是中国农民忠厚善良却缺乏阶级觉悟的悲哀。然而,连这样的时代也并不能维持太久,随之而来的是欲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由于封建的“夫权”,她被婆婆绑架回去,而且卖给了深山里得贺老刘。好不容易和贺老刘在一起度过了两年对她来说已经非常幸福得时光。但很快,贺老刘病死,心爱得儿子阿毛也被狼叼去,大伯趁火打劫,前来收屋,她被封建得“族权”赶出深山,不得不再度到鲁家当佣人。而因为她的过去经历,在鲁四老爷心目中,她以成了“不干净”,“败坏风俗”的人,被无情剥夺了参与“祭祀’的权利。正当她困惑不解得时候,又受到封建”神权“的进一步打击。做了封建迷信牺牲品得柳妈得一番话,又向祥林嫂心灵深处狠狠得剜了一刀。当她支取历来积存的全部钱,指了门槛,她内心舒畅,坦然地回来,本以为一切都会好转,得到的却仍是“放着吧,祥林嫂”这样的拒绝。

  祥林嫂已然已经受不住这个以外得沉重打击,她当时就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一个善良的灵魂被彻底摧毁,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终于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渊。

  而然,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祥林嫂这一连串悲惨的遭遇,而在于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当成幸福。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剧中的最大悲剧。

  鲁迅用这一支饱蘸了满腔悲愤的笔,入目三分地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也深刻揭露了国民的愚昧和当时如铁屋子般的社会黑暗。

  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让我震撼,而他笔下所流淌的那些深沉而激愤的思想,他所流露救国救民的情绪,深深眷恋祖国,却又憎恨病态社会现实的情感,更是让我掩卷沉思,感慨万千。是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读冰心,你可以在昏黄的灯下,捧一杯香茗,细细品读;读周作人,你可以靠在床头,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饶有兴味地翻开;而读鲁迅,你一定要正襟危坐,让灵魂经受那最睿智最深沉的思想的洗礼!

读鲁迅祝福有感篇2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时光飞转,如今已不再是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了。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会主义下,却还是“隐藏”着许许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可,沉浮风景。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它束缚着我们,就好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存”。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这里,我们的悲伤没有泪。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 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读鲁迅祝福有感篇3

  上中学时,喜欢读鲁迅小说。最近重新看了《祝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祥林嫂的悲剧,是对封建势力的控诉。鲁迅的一生,是与千百万劳苦大众站在一道的,这一点,在《祝福》里面反映的很明显。

  一般人阅读文学作品,常常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它。要是作一下角色互换,如果我们是鲁镇村子里的一个人,我们会对祥林嫂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如果我们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对那么多的精神苦难和身体苦难会怎样?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对待自己?

  很多人就是鲁迅笔下的“无聊的看客”,对同一阶层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么的无所谓!很多人也不过是把祥林嫂当成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视与戏笑,这是一种对他人痛苦的麻木冷漠。

  经典作品可以穿透时间与空间直达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们的人文素养,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认出我们的原型而涌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理解人世间的痛苦。那么这思想的成长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想人们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去与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间朋友间两辈间一定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缠、伤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关怀,当然我们的理解是在法律与道德的范畴内。

  一个人如果不懂爱别人,不去资助受难的人们,不同情弱者,那么这样的人就是低级的人。从鲁迅作品中,要读出人性的根本,读懂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更要认出自己的缺点,看出社会的不公。起码要明白,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不尊重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为人都一样。

  《祝福》堪称一部经典之作,历经时间的考验,人们仍能常读常新。鲁迅作品的丰富的艺术内涵与思想内涵,的确是博大精深。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仍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今天的我们身上的劣根性。

=========下一篇精选写读后感的作文拓展推荐=========

  编者按:鲁迅,是中国一位非常出名的文豪。对于鲁迅的文章,我们要这么去读,也许这本书《鲁迅还在》能给你启示。

  对中国的读书人而言,鲁迅是个永恒的、绕不开的话题,读不读鲁迅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评价读书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前几年,关于鲁迅退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话题被人们广泛议论着,姑且不管教育教学层面的思考,仅仅这个话题本身引起热议就充分说明了“鲁迅”这一符号的非同一般。有时候我在想,鲁迅先生本人会愿意人们一直谈论他、一直读他的作品吗?虽然他本人未必愿意,但作为遗产的鲁迅,却是我们后人不可轻易忽视的。

  读不读鲁迅,似乎不成问题,因为每一个接受过基本教育的中国人,都一定读过鲁迅的文章,篇数还不算少,中小学教材里选入了鲁迅的多篇散文和小说。但这种阅读毕竟还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在学习过程中,许多人读鲁迅的体验并不是很好。我们所说的“读不读”鲁迅,指的不是作为教材的阅读,而是另一种自主的自发的、更高层次的阅读。作为学生,除了教材,你还会读几篇鲁迅的文章吗?作为成人,你还会把鲁迅作品纳入到自己的阅读书目当中吗?

  多年前人人读鲁迅、只能读鲁迅的那种“盛况”其实是不正常的,但转眼之间全社会没几个人再读鲁迅,似乎也是挺令人惋惜的。幸运的是,仍然有一批人在研究鲁迅,在用各种方式推动人们阅读鲁迅,老一辈的有钱理群,中年的则有孙郁、陈丹青等人,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努力,从更新颖的、更接近这个时代的角度去重新阐释鲁迅,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的书籍,譬如《心灵的探寻》、《鲁迅遗风录》、《笑谈大先生》,都是难得的好书。

  阎晶明先生的这本《鲁迅还在》也是这样的书籍,他结合自己的“鲁迅阅读心史”谈了怎么读鲁迅的问题。为了摆脱以前过度拔高乃至神化鲁迅的错误,新时期以来人们提出了“平视鲁迅”,而阎先生则旗帜鲜明地指出:读鲁迅,“须仰视才见”。当然,他所谓的“仰视”并不是拔高鲁迅,不是否定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而是在承认鲁迅思想和文学高度的前提下,去探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生与精神世界。我以为,这种阅读鲁迅的态度是客观的,也是必需的——平视鲁迅,你觉得自己够格吗?

  这本书里收录了十余篇“读鲁迅”的文章,可以算得上是作者的阅读笔记。他仰视鲁迅,同时选择了很“接地气”的解读角度:关于鲁迅的吸烟史和生病史,从鲁迅一生的生活习惯去了解他的性格与情感世界;关于鲁迅和他生活的城市,把鲁迅放在独特的城市文化环境中去考察;关于鲁迅和藤野先生、和青年烈士、和年轻作家的交往,从事件、细节的考证中,发现鲁迅性格的坚韧与柔软……角度独特、材料丰富,读起来引人入胜。

  阎晶明先生说“鲁迅还在”,是基于这样三点判断:一是“真正的经典不会被撼动”,一是“鲁迅思想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现实性”,还有一点是“鲁迅思想活在人间”。这样的判断是可靠的,我们这个时代,和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还没有太多本质上的差异;我们国民性当中所传承的基因,依然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虽然鲁迅早已远去,但他必须“还在”。

  作者:陈浩

=========下一篇精选写读后感的作文拓展推荐=========

无题――读《鲁迅全集》有感_作文450字_写读后感作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推荐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柒陆作文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9-2029 www.7l6.cn 【关于柒陆作文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8888888号

声明: 柒陆作文网 所有作文和句子来自互联网 ,和网友个人上传,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柒陆作文网

展开

无题――读《鲁迅全集》有感_作文450字_写读后感作文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

导读:  略略的记忆中,  手里是一本重重的《鲁迅全集》,  满页满页的字中,  究竟深藏着多少秘密。  竭力的呐喊中,  是谁针砭时弊  用笔做枪,指向封建社会,  “人吃人”的黑暗中,  “救救孩子”的声音发自心底。

上一篇:蓝鲸的眼睛_作文600字_写读后感作文

下一篇:成长_作文450字_写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