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快车谋杀案》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看了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以后,觉得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剧中人物的关系很烧脑,很在复杂。
阿加莎笔下的大胡子侦探波洛与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是位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照章办事的标配冷面侦探,而阿加莎笔下的波洛侦探则是更通情理、善于观察、精于世故、很接地气的热心肠探长。
我觉得波洛探长的探案方式也是可圈可点的,很有条理,很合理,很专业。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与嫌疑人们有目的的私聊,一步步的把自己的思路捋顺,把人物之间的关系搞明白,最后得出结论,真相大白于天下。
他的报案风格简单、直接,以最快的速度,客观的把案件破获成功,最后又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去结案,充分说明了他善良的一面,是值得人们尊敬的好侦探。他的这种办案方式是我非常欣赏的,体现出他的内心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展现出了人性当中最美好的一面,没有一丁点虚情假意,也没有铁面无私、不近人情。他的出发点都是替对方着想,都是以大局为重,没有就事论事、例行公事般的不通情理。这样的办事风格让我们接受起来很舒服,也很喜欢。
希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也能多一些这样的人,让我们说话办事多替别人想想,经常换位思考,不计较个人得失,重情义,回报社会,感恩社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开心和快乐。
《东方快车谋杀案》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之前看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两个老版本,这一次有幸能够在电影院炒这一碗熟透了的冷饭…关于剧情人物塑造上面个人觉得三个版本各有千秋。
下面来说一下《东方快车谋杀案》永恒不变的讨论,谋杀的过程是如此的精致,以及最后的揭露真相时的无奈。卡萨帝是一个该被千刀万剐的人,作恶多端…12名乘客设计出如此之用心良苦的杀人计划,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想完成对死者的缅怀罢了。我觉得他们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做完这一个策划的谋杀之后,心里才能安稳一些…或者可以好好的在夜里好好的入睡,在每一个人刺卡萨帝时候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复仇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渴望…
在我看来这一个电影是代表正义的一个电影,一个超级侦探被神话成了法律的天平…最后谎报了案情的事实,让杀人集团可以安心的过以后自己的生活。在看到审判时候自己实在是忍不住流泪了,虽然这个电影之前版本都看过,或者说是剧情倒背如流…可在波洛大声,无可奈何的言语中,每一次都可以感受到一个正义使者的手足无措。正义或者法律真的可以审判所有犯罪的人吗?逍遥法外的人怎么办…错案冤情怎么办?现实中真有波洛这样的正义使者遇到了无法处理的案件的时候怎么办?
感谢《东方快车谋杀案》让我们在嘈杂纷扰不断的真实社会中,感受到心底最为纯洁的灵魂…
《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我没看过原著,只看过1974年的那一版电影,不过对这个故事还算是熟悉的。
改编得不是很成功,正如一些人吐槽的那样,这里面的波洛太像福尔摩斯了,主创者没有搞清楚波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侦探,什么样的老派绅士。
开头那段耶路撒冷的故事是原创剧情,但是对波洛的人物塑造没什么帮助,完全不知道为什么搞出来。
另外,整剧都散发着某种说教的气息,最后的推理甚至让波洛咆哮上了——虽然这个故事表现的是人性,但“拷问人性”不能是大喊大叫啊。搞成这个样子,大家恐怕非杀了波洛灭口不可。1974版的结尾,举重若轻,在含蓄中直指真相,比这一部实在是好太多。
主题升华和政治正确大概是这个时代大片的共同特征——虽然我也认同是很重要的原则,但这部剧中的几位黑人角色并没有什么必要,或者说不把他们设置为黑人也不是“政治不正确的。最后我不知道是不是看花了眼,为什么南斯拉夫的警察还会有黑人——别说那个时代了,现在也没有吧?
演员们都挺大牌,演技值得肯定,但约翰尼·德普有点过于邪魅,没表现出那种嚣张的感觉,这是有点缺失的。
画面确实很美,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已经逐渐逝去的旧时代的华丽残影,这是技术进步的伟大成果。最后的推理镜头中,所有人在长桌后面坐成“最后的晚餐”,也确实有震撼力。
不管怎么说,期待《尼罗河上的惨案》。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