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第一次知道这个片子,是在几个月前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导演是我欣赏的,演员黄轩是我喜欢的,原著作者是我倾心的,所以就记住了这个名,盼着去看。12月15日上映,就想着要去看。16日那天是个周末,我提议一家人去,被女儿拒了,她说这种选题没兴趣,我和她爸尊重了她,特意挑了一个她上学的时间去看。结果满怀期待地去,看完后有些失望。心中庆幸女儿的决定太对了,我不用听她吐槽,嘿嘿!过了一天,我跟先生交流观感,原来他也失望。
演员还是演得好的,故事其实也不错的,关键是导演对故事的表达方式不好。人多故事散,主线不突出,时间跨度大,叙述不细腻。故事铺陈不成线也不成面,而是一个一个的点,于是人物特征不明显,难以入人心。抓不住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很多,但就是因为多了,反而不知所云。有些情节的设计似乎很多余,就像单纯的情节堆砌,一大堆很热闹,但看过就忘,留不下记忆。而且片子还有些让人很沮丧的东西,或许可以叫负能量,让你对这个社会、制度、甚至是人性有点难过哦!
算了,就说到这里,不能批评过多了。我想起上周看的《寻梦环游记》,心里美了起来,那是一部多么美好的片子啊,告诉我们坚持梦想、重视亲情、保持正直和善良,享受动人的歌曲,欢快温暖,就是片名译得不太好,或者去掉“环游”两字?嗯,有点小小的缺憾,不过没关系,就叫英文名“Coco”好了,没什么意思,可以随意地加上自己的理解,也挺好的。
电影《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卅铺中心小学许 诺
去电影院看完《芳华》之后,感触颇多。冯小刚导演用精妙绝伦的手法,将那个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年代的故事娓娓道来,我想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整部电影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让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感受到父辈们甚至是更年长一代人的生活背景,将那种一代人的不同命运在短短两个小时中呈现出来。故事的主人公叫刘峰,他是一个活雷锋,所有人在有困难的时候都想找他帮忙,而他也一次又一次的助人为乐。可是最后他在战争中为了救战友而失去了手臂,在战争结束后又因为成了残疾人而被人欺凌。相比较之下那些曾经自私的寻求他帮助的人呢,一个个却过上了世俗上“更好的生活”。
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并不是对年代的批判,而是唏嘘人生的复杂无常,是那个年代的缩影,生活中透露着艰辛和无奈,个体总是被总体的洪流卷着向前走去,影片的结尾写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观影结束之后我不禁想到,我们这一代人,在老去的时候,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是选择像男主人公一样一生困境重重但都始终不忘初心的去奉献,还是像那些配角一样自私的寻求世俗的享乐生活?这是一个难题,也时时刻刻能引发每个人去深度的思考。
《芳华》影评
看了《芳华》,心里五味杂陈,虽说人类的悲欢并不能相通,我们无法体会到上个世纪人们的悲欢,但我想有一点一定是相通的,那就是人性。
电影里黄轩扮演的刘峰,是个典型的悲剧式人物,而他悲剧的源泉,竟是因为太善良。
他善良到什么地步呢?
他一个人包揽了文工团里所有的脏活累活,去北京接受表彰的时候大包小包拎回来的全是战友爸妈托捎过来的东西,吃饺子永远吃破的,别人问他还笑嘻嘻的说:我不吃谁吃啊。厨房猪跑了这种事都来找刘峰。
就连最后晋升的机会,他都可以拱手让人。上司为他惋惜,他竟然憨笑着说:我觉得战友比我更需要这个机会!
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种种来者不拒的行为,文工团的人从来不感谢刘峰的奉献,反而打心眼里认定:刘峰就应该是好人,刘峰做这些就是理所当然,他不做谁做?
刘峰的善良,在他们的眼里一文不值。
这也奠定了这个老好人的悲剧,当他因“猥亵事件”被发配边远地区的时候,除了同病相怜的何小萍,没人站在他这一边。
电影里严歌苓的一句话很好的诠释了刘峰的“悲剧”: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说到底,就是刘峰的善良“害了他”。
自古以来,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特别是这个专挑软柿子捏的社会,善良好像变成了一个很多人不愿意去触碰的词,它不再和优秀的品质关联,反而容易变成别人欺负你的理由。
《芳华》影评
寒假在家的日子是很无聊的,日常看电影是不错的选择。作为一个不经常看电影的人,在每次选择电影的时候,首选别人推荐的或者评价好的,今天打开的电影是《芳华》。
剧情饱满,内容丰富,没有辜负它的评分。看电影的时候对其中的一句话感触特别深: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也最能识别善良。片中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都很令人同情,但其实我更同情的是男主人公,他很善良,而且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善良,可是我看到的却是他一次次被辜负。可能有人会说那是他自己的选择,的确没错,他喜欢的人伤害了他,他深爱的部队伤害了他,甚至于他的战友还出言嘲笑。而他所能做的只是默默接受,他不是懦弱,只是倔强只是重感情。在片子最后,他去交罚款的时候,那段是真的很心疼啊,他在战斗中失去的那只手,为他后来的生活带去了那么多的不便,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他那么善良为什么世界对他这么残酷。
在这个社会中,善良的人很多,但是能从始至终善良的人又有几个呢?很多人在经历了一些不公平,被欺负之后便很难在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好人和坏人的区分,有时候我觉得这个界限说清晰的话很清晰,说不清晰的话也不清晰,甚至于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去怪一个坏人,而是应该怪那些让他变坏的人。道理很多,大家都懂,可是坚持那些道理的又有几个呢?希望我们都能凭最初的心走最远的路。
这个世界本就残酷,给善良的人多一些温暖吧。
电影《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因为新浪微博的兴起以及后来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发热,所以有段时间没写博客了。不过2023年打算重新将博客“捡起来”。先补充一些之前的心得感悟。
等了两个多月,终于把冯小刚的电影《芳华》看了。其实电影观众不至于看不懂,只是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一时难以产生情感共鸣。除非你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学的很扎实,又或者家里之前有参加过越战和文工团的老人,经常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电影的声音、色调、画面都没什么问题,冯导的水准保持的一贯。情感渲染上也把控的相当到位,比《唐山大地震》好多了,如果说之前唐有点假大空,用力过头的了,这次《芳华》拿捏度挺好的。若非要的要挑刺的话就是男主人公的情感问题有点“措手不及”。一个团里面“好”的女孩不少,怎么偏偏就是“她”呢?对于越战的刻画其实不是电影主线,它只是那个年代一个重要的事件,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是男女主人公命运悲剧的背景。可能也是历史问题政治上的敏感性,战争场面的拍摄也是侧面描述。主要还是考虑得通过那个局的“审查”,这个大家都懂的,我就不展开了。文工团真的是特殊时代的产物,它的结束也是历史的必然,那是一代人的芳华。每个年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芳华,但愿回首往事的时候,希望每个人的芳华少点遗憾,多点精彩!
《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450字:却是芳华未尽
文/大宋江山
岁末,儿子在外地远方订票,让我和妻子在家小区后面的影院里看了电影《芳华》,现代化的超豪华四楼影院里只疏落坐着二十几个年轻人,看的却是比我的年龄还要大八、九岁的那个时代年轻人的青春故事。这实在是芳华未尽时,时代已变迁呢!
冯小刚不愧为名导演,严歌苓也不愧为名编剧,故事曲折离奇、情节起伏跌宕,自不必说。但何小萍、刘峰、萧穗子、林丁丁、郝淑雯等主人公各自的命运还是反差很大,深感遗憾。何小萍、刘峰的命运看了令人心痛,何小萍从小母亲改嫁,父亲蹲牛棚,没有等到平反昭雪便在狱中死去,即使她到文工团工作,也履受队友嘲弄、欺负,刘峰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大好人、活雷锋,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而失掉一支胳膊,和同样参加战斗面对血腥惨烈战斗、战友离别场面而疯掉的何小萍,不期而遇。
诚然,这部朝气蓬勃、青春逼人的电影当然也少不了爱情故事,但这爱情却是让人心酸,比如刘峰对林丁丁,虽痴心不改,伊人却嫁给了华侨移居国外做起了阔太太。比如萧穗子喜欢陈灿却被闺蜜挖了墙角,而挖墙角的郝淑霁倒是结婚生子、衣食无忧,在南方某大城市过着悠闲悠哉的生活。何小萍和刘峰虽走到了一起,本应同命相惜、同病相怜,但终没结婚,这实在是一件憾事啊!
《芳华》影评
昨晚去看了电影《芳华》,早就期待这部电影,一是题材,二是因为冯小刚。作为60后的我经历了一部分那个时代,可能更多的对那个时代的现实感受是对父辈们经历的了解,毕竟他们的全部青春奉献给了那个时代。
电影《芳华》的带入感很强,也十分震撼心灵。离开电影院,一直到睡觉前,再到今天醒来,脑海中全都是《芳华》的画面。写这篇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不是为了凑热闹,实在是有写的冲动。
青春是一段流淌的岁月,是人生中最值得追忆的一部分,它能吐出怎样的芳华,《芳华》首先告诉我们,它与善良无关,善良是弱者的生存方式,并不会传递给那些缺少善良的人;那些光鲜的芳华是需要背景的,弱势群体的光鲜芳华就是雷锋样式的,它能被赞颂却不能被权势接受;放弃是人人都会经历的,何小萍是被时代放弃的,在努力和挣扎过后她首先放弃了,但时代最终也放弃了文工团的所有人,她们的芳华也就此谢幕,每个人都离开了原来选择的道路,在战争面前芳华只有毁灭,不论死了还是活着;当芳华吐尽,人生并没有结束,生存的法则更加残酷,而对家庭的责任更迫使你更努力的活着,而这可能是能容纳善良的仅有空间。
善良是有限的人力资源,当它不再是一种生存方式,那社会就只能采取维稳方式运作了。
《芳华》影评
昨天看了《芳华》,有点塞心。那个年代不堪回首,战争更是残酷。人心即有美好也有丑陋。我想这是严歌苓所要表达的。我们感到心寒的是,原以为政委让大家不要讲出去何小萍装病事,是他的宽容和怜悯,实际上他在台上把假病当成真病宣传,作为政治筹码。那些在美好青春年华的男女文工团员,对新来的姑娘畸视攻击,使她在集体中没有温暖。有几个 景还是渲染得不错,比如何小萍在夜空下的草地上独舞和解散之夜的醉酒。所有的配曲也恰到好处。刘峰这个演员还是选得很好,见到小萍疯了的落泪也很感人。这是个人的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严歌苓作为一位海外女作家,她只是把一个个人物和几件事描写出来,怀念她文工团生活, 展示那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冯小刚也曾有文工团经历,所以也导得很投入。我们都也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因为在上海生活相对安逸,记得我们在剧中人20岁左右时,我们的"芳华"年代,比她们更纯真烂漫,这都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形成的。当然电影中可能是冯导从票房考虑,加了过份的残酷战争镜头和女孩子沐浴的朦胧的胴体和泳池等镜头,不是十分必要。虽然电影叫《芳华》,实际编剧要控诉的是在这特定年代人性的扭曲。
《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今天终于逮空去看了芳华,虽然剧情很平,不过心里的那根弦还是被触动了,散场时电影院很多人说结局是好人没好报,我觉得并不是这样,很多人这一辈子都被欲望、权利、金钱牵着鼻子走,容易知足和懂得珍惜的人才是这世界的稀有品种,他们的眼神坚定,内心平和,他们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黄轩的演技没话说,颜值我也喜欢,女主角我之前没见过,不过总觉得长得有点像那个素颜美女王丽坤,穗子,也就是影片中叙述故事的人,喜欢陈灿,我从一开始就猜到陈灿会和那个军官的女儿一起,因为他们俩看起来更搭一点,可能陈灿也喜欢过穗子,只是门不当户不对吧,不过穗子最后过得也很好,真跟了陈灿不一定会这么好!至于那个丁丁,落井下石,呵呵,那个演员的演技真的没话说,丁丁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也是一个可悲的人!
至于最后刘峰和小萍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是善良的人,小萍被孤立没人愿意和她搭舞,只有刘峰愿意陪她,刘峰被落井下石下放,也只有小萍去送他,之前刘峰的好大家全部都忘了,后来打仗刘峰失去了一个手臂,小萍也由于突然成为英雄而精神失常,她在草坪上跳的那一段舞真的是好美!两个人后来相约去扫墓,在那边匆匆一别之后的10年他们才开始生活在一起,相扶到老!
这部影片适合爸妈来看,不过传递的信念对谁都是一样的,聪明可能是天生,但善良绝对是选择,即使善良没有给你带来什么利益,也请相信善良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温暖,所以请你尽可能的善良。
《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做好人总是很受伤。做好人的潜台词是,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凭什么对我不好。用自己的委屈换来的“道德标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家教严厉的我们总是被家长教育做一个好人,甚至是“张思德那样的好人”。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却忘记了自己的残缺不全。还好,学习了20年的心理学,总算缝缝补补勉强修好了自己破碎的心,我曾经就是那个不顾自己利益成全他人的好人,所有人都夸赞的好孩子。但是,小学六年级的我就已经意识到这样太痛苦,宁可破罐破摔也不要做一个人人仰视的瓷娃娃。
刘峰拥抱丁丁的那场戏深刻脑海。每个女孩成长以后,也许会忘记那个对她大笑的男生,忘记那个深夜牵手的男生,却不会忘记那个她拒绝的男生。因为这个男生见证了自己的美好,这个男生经过了自己的青春。曾经有人如此忘情地拥抱过自己,无论是非对错,女生都会带着爱闪烁温暖的光。
青春可以打破年代,打破疆域,打破民族,打破贫富,所有人的青春都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有的青春是残酷的长大,有的青春是难以割舍的初恋,有的青春是眼泪与欢笑交替,有的青春是无可奈何。
所谓感动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无论是绘画还是电影,不过是描述了人性的共同。
《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芳华》演绎了中越自卫反击战,在中国近期电影中,很少,战争场面很血腥,很震撼,描绘了一个残酷的战场和激烈的战斗画面。面对这祖国的将士的奋勇杀敌与重大的牺牲,我的眼角依旧湿润,我依旧是那个小“愤青”。
从小受的教育要么是老妈让看的书,所谓的爱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么是学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总而言之就是:为人要正义,为了祖国要勇于奋斗与牺牲。想起小时候某些“小官僚”耍威风,也是当面斥责。家乡人喜欢说你算老几啊你管我,小学时候我就能说出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说出你们的错误。当时也是真楞!
正是由于这初心,才对新闻中的种种不平表示愤怒,对牺牲的将士得不到应有的的对待感到痛心;才对卫青霍去病的消失感到不安与愤慨,才对部分民族的肆意妄为感到内心压抑的悸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片刻都在耳边。
不知道你们信不信。我小时想的都是做一番大事,从来没考虑过金钱。即使长大了知道了金钱的奥妙,也是想有钱做一些想做的事,却从未包括吃喝玩乐。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我辈如是。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