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作者:金益东
敦刻尔克,这个二战历史上处于大战开局阶段的重要城市 ,笔者童年时就是知道的 。所以近日特意去观看了诺兰导演的此片。诺兰的手笔主要是用在了刻画几十万英法联军士兵,尤其是英军士兵的恐慌心理 ,和英国民众传统上,在国家患难中的积极态度和精神上了。
可能由于费用问题(我认为更多不是因为表现手法),这么一个人类历史上的大撤退中最壮观的一幅画:数不清的大炮,数不清的英国坦克,卡车,后勤设备,弹药被抛弃在敦刻尔克 ,没有被(顺便)带上一笔 ,从画面上,至少对我这个了解近代世界史的,是个缺憾 。敦刻尔克,之所以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聚集这么多重武器装备 ,自然全是因为法国花了自己国度十几年的天文级财力物力人力,造出的人类天大战略笑话 —— 马奇诺防线催生的。与法国并肩作战时,英国战略指挥人士,没有能一眼识破法国伙伴的低级破绽 ,也真不能算高明 。重要的是,在战场上,那些欧美基督教国家,一贯是以人为本 ,打不赢就撤,保存官兵就是个着眼未来的巨大胜利 。
其实,在此战役之前爆发的中国抗战 ,国民政府早早预备的全国大撤退(人力物力财力) ,更是用心良苦 ;但也是保存战略实力,值得! 英国作为当时的工业化国家,武器设备丢了,可以再造 ;不少丢在法国海岸的设备 ,重武器 ,在后来不久的战争发展中也已被实战证实是落伍的 ,所以,英国本来就处在应该淘汰武器设备的重要阶段。武器重要,人永远更重要 ;不仅人的数量重要,质量更重要 。中日当年开战到结束 ,同中国士兵大多数是农民出生类似,日本兵也大部分是农民渔民出生 ,但战场职业表现天差地别 。刚上台不久的,丘吉尔 ,在获得敦刻尔克撤回的官兵后 ,在战略上的确是个为保存此后战争机器潜力的巨大胜利 。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