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欲》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1952年的伦敦,担任公务员多年的威廉已经成为战后英国重建的官僚体制中的一枚螺丝钉,办公桌上堆积起无尽的文书工作,而此时这个疲惫的男子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便开始想在死去之前,为灰暗单调的生活寻找一些意义。他尝试了纵欲,忽视家人和工作等,随后,威廉被同办公室年轻的女同事玛格丽特吸引,她本人似乎就代表着生命和生机,和威廉人生中路过的东西。两人的友谊逐渐加深,她不经意地向他展现了如何去面对人总有的一死,如何累计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奉献最后一次全心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去推动一个被推迟已久的项目,帮助动伦敦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难言惊艳但非常稳,稳到挑不出导演的毛病,让我更期待他接下来的“时光留声”了。电影完成了三重复刻:拍摄手法仿古做旧+50年代伦敦被精准还原+移植黑泽明原作的“人过留痕”精髓。比尔·奈伊的表演是定海神针,至于石黑一雄的剧本嘛咳咳咳...
编剧石黑一雄的存在感很强,放大了人物的心理以及正在消亡的情绪。黑泽明原作中弁士般的画外音由一个存在于故事之中却处于旁观者地位的角色———一个fresh man承担,他的灵感似乎来自于影片第二部分葬礼的职员,同样令影片充满宿命感,不同的是,黑泽明版本想要呈现一个滞缓的自我成长,但在英国版中,第一部分就已经引入的闪回使得影片过于沉重,Williams一开始就已经衰老,正如同《告别有情天》中的Stephens;影片关于葬礼的第一个镜头中,两种截然相反的摄影机运动(拉与推)呈现了这一风格差距,两种风格的孰优孰劣无法断定,但毫无疑问的是英国版的剧作更为扁平,石黑一雄既没有像他的小说,质疑记忆的真实性,也无法像黑泽明的原著,通过呈现他人的质疑展现人性或体制的官僚主义,反而更像是一部精致的主旋律电影。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