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一边是因为孩子被拐而日夜寻找的父母,一边是被拐卖的孩子因为无法提供出生证明等原因而成了黑户,连一张证明自己是谁的身份证都没能得到。一个家庭就这样活生生地被毁了,可悲的是这不是因为生老病死,而是人贩子的贪欲,还有其背后的另一个家庭的无知与迂腐。对家庭的重视在中国是那样地坚韧,这也就是为什么丢了孩子的家庭会那么坚持一定要找回自己的孩子,甚至为此倾家荡产颠沛流离也在所不惜,而买了拐来儿童的家庭也把孩子当成亲生孩子对待,愿意给孩子最好的只是希望孩子能陪在他们身边,养儿以防老。所以当孩子的亲生父母试图接近找回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他们百般阻挠就是不愿意把孩子送回去。而对于孩子来说呢,他们被强行脱离父母的怀抱,被卖到几千几百公里远的地方,叫着完全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人,以为他们就是家人。试想一个最美满的结局,孩子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在相聚的那一刻,或者也是极为痛苦和矛盾的,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养育之恩的陪伴。这样的事情为什么要发生在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的身上,最无辜的是他们,伤害得最深的也是他们。
影片最后,刘德华问师父,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
无论是谁的孩子,对那个家庭都是莫大的伤害。凭什么孩子以及父母要为人贩子和养父母的欲望买单。没有人有权利这么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了这份欲望买单。相反,欲望者应该要为这份欲望付出代价,而且,必须是惨痛的。
《失孤》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去电影院看失孤,挺遗憾的,今天终于看了,一如既往的沉重。之前看过一个失孤短评,全是负面评论,诸如剧情平平,人物情绪煽动不到位之类,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走进电影院看电影并不只是为了图一乐,单纯为了轻松一刻,更不只是追求票房和噱头,还需要一些关于人生的思考,还需要一些发自内心的共鸣,这是电影的初衷。失孤里面井柏然扮演的被拐卖的小孩长大了,告诉刘德华扮演的寻亲父亲他因为是拐来的,所以不能上户口,没有身份证,于是不能参加考试,不能坐飞机坐火车,到现在还是个黑户,而他从小就知道自己是拐来的,却不能跟养父母捅破这层窗户纸。中国这么大,多少被拐卖的孩子正过着凄惨无比的生活,每个难熬的夜晚或白昼,只渴望家人的温暖,而他们的家人连他们的生死都不得而知,还在盲目寻找着。正如电影里寻亲十五年的父亲,不论多少人劝他放弃,多么艰难困苦,他都没有动摇过,骑着那台插着自己孩子照片小旗的摩托车踏遍无数城市,无数山川,我想只有亲情能带来如此大的能量支持着他继续走这条看不到尽头的路。粘满胶带的地图上标记了他去过的地方,泛黄的本子上记录了他欠下的钱和寻亲的细节,也许我们生活的城市他也来过,睡过我们上班必经的桥底,喝过护城河的水,问过你有没有见过他的孩子。这是个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电影最后父亲仍然骑着那辆车行走在乡间小路,而现实中,他丢了的孩子,会不会在电影院看着这个陌生的故事泪流满面。我喜欢这部电影,套句台湾老兵的话: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聊人生。
《失孤》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可怜天下父母心。挺喜欢这样的题材的电影的,像《亲爱的》,很现实,也很有公益作用。
我们很难去理解那些父母的心情,不知道他们度过了多少个不眠的夜晚,看到别人的孩子幸福地生活着的时候心里是一种什么滋味,只是觉得他们好可怜,很憎恨那些人贩子。有时候真的感觉人类变的很可怕,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出这样泯灭良心的事情,到底是有多没有人性?
平时在网上,走在街上的时候,也会看到一些类似这样的寻人启事,很多时候都是看看就忘了,网上的消息也很少会去转发,确实,看得多了也变得麻木,觉得即使转发了,成功把人找回的机会也是非常渺茫,有太多消极的因素在影响着我们,是的,我们的善良也在这些“多见不怪”的消息中渐渐地消失。
回归电影,所以我觉得这些题材的电影是很好的,它唤醒我们沉睡中的良知,如果真的每个人都认真面对了并且参与了,成功的可能性还是会大大提高的,至少,这两部电影对我的震撼和影响还是很大的,以后再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一定会顺手转发一下,留心观察一下。
希望那些父母坚持住,相信孩子一定会找回来的,千万不能像电影中那个被拐走的女孩周天意的母亲那样轻易放弃,放弃了寻找,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那样,即便最后孩子找回来了,却已经是个孤儿。
想起了《亲爱的》里面那句话: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希望如此。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