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书》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时隔十多年后又一次看了日本电影《情书》,再一次被感动。虽然近几年国语电影学校爱情风头正劲,但拍出来的片子却质量不高,来来去去都是同样老套的剧情,看到了开头,就猜到了结局。怎样才算一部好的电影?套用一句老话“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好的电影大概也是如此,故事只有一个,但看完电影带给观众的思考与体会,应该是各不相同的吧。还记得初中时,我和我的那些女性小伙伴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成熟是可耻的,幼稚是光荣的。现在想来,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光荣啊”。当时为什么那么向往幼稚,后来的我一直想不明白,今晚,看完电影我似乎有了答案。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次长跑,成熟是赛道的终点,但不是每一个选手都能抵达。成熟相较幼稚对于个体而言,似乎成本更高,对待这个世界,成熟的人在自己舒服的同时还要兼顾他人的感受,不免思前想后做人少了些随性。幼稚则大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只要自己开心就好,他人怎样与我何干?那时的我们,自然选择自私的幼稚。慢慢长大,成熟与幼稚的定义也不断更新变化,渐渐,我愿意付出代价蜕变一点成熟,也明白,当初让我们心驰神往的幼稚,剥开层层外衣的包裹,只是简单。电影也是这样,好比写作,《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制固然是好,但写不了这个,认真写篇优美的散文,也不差。《情书》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不伟大也不深刻,但简单优美,像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虽无太阳般夺目的光华,但在月夜也能熠熠生辉,回过头看看我们的华语纯爱电影,打个比喻,大概就是宇宙中无处不在的星尘,数量繁多,却黯淡无光。
《情书》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很早之前就听朋友提起过这部电影,就花了两个小时认认真真的看完了它,有了一些属于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悟和理解。
整部电影的色调都是经典的复古日系灰色调,故事从女主角的未婚夫去世三周年忌日展开。
一封来自与女主角未婚夫同名同姓的来信渐渐拉开了多年前发生在国中的单纯干净的暗恋故事的帷幕......
渡边博子在收到来自藤井树的来信之后,发现这位名叫藤井树的女生与她前未婚夫是国中的同班同学,并且与她十分相像。
她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气愤,她觉得他前未婚夫欺骗了她,他心中还存在对另一个女生的复杂情愫。
于是,这种感觉促使渡边博子想了解她前未婚夫过去的事情,于是与藤井树展开了密切的书信往来。
在藤井树(女)的叙述中,渡边博子知道了许多藤井树(男)未曾在她面前展现的性格与过往的青涩岁月。
在这些回忆中,渡边博子渐渐感受到了这份情愫,并且在信的最后委婉的暗示了这个女生。
最后,渡边博子选择了与自己和解,她不再纠结于过往,她来到了当年发生山难的那座山前,大声地喊出了“你好吗?我很好!”
渡边博子对藤井树(男)是充满了爱的,藤井树(男)也是。
正是这样,即便她一开始不能接受,但是她还是选择在最后将这么一份真挚的感情传递给了那个女生,虽然她前未婚夫已经去世了,但是这一段最美好的暗恋不应该被埋葬。
藤井树(男)别扭的表达方式,让这份感情无法在当时顺利的表达出来,但也是因为渡边博子对他的爱,让这份感情最终传递到了那个女生心中。
渡边博子用她的爱成就了爱,也用爱,让自己彻底放下过往,与自己和解。
这段书信让暗恋浮出水面,这段书信承载着爱与释然。
这是渡边博子写给她前未婚夫的情书,也是国中时期的藤井树(男)写给暗恋女生的情书。
即使斯人已逝,但爱应该永存。
一段纯粹的感情,不应该被埋葬。
《情书》影评
在我们鄙视日本电影里面过度宣扬暴力,色情,变态东西太多的时候,日本人神奇般地会弄出像《情书》一样清澈到底,爽人心扉的佳作,清纯的让人发麻。
剧中两位同名同姓的女主角,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但命运偏偏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也便产生了交叉,到最后你我已分不清两人具体有什么区别了。看到此片,不能不让人想到《情书》中的两名井腾树,虽然在本剧中发生了性别的变化但纯真的爱,对爱的执着没有丝毫改变。本以为娜娜是为了梦想可以放弃爱的主儿,但一旦与莲相逢,所有的计划都被情感的污浊所覆盖,她——乐意!我——感动,对日本的漫画不感兴趣,对剧中的女主人翁不感兴趣,甚至她们表达了是少年的幼稚爱情,我已过了这个年龄段,但我依然感动,只是为了那爱情,无关音乐与服饰。
虽然里面音乐很多,但喜欢的不多,尤其是和娜娜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但也不反感,因这符合娜娜的性格。说到两位女演员的表演,我很喜欢,一个简直就是日本版的李宇春,另外的是我们身边不乏的典型猫猫型小女生。剧中两演员表演不露痕迹,让人感觉的就是本色演出,如果两位生活中是与剧中不吻合的性格,那么他们表演就可用演技形容了。
剧中娜娜与纳纳的关系描述的很微妙,前期的友谊之情一直未有什么异样,当纳纳男友变心后,剧中有几个桥段纳纳微妙的眼神让人不能不联想到刘烨对胡军(蓝宇),对张东建(无极)令人起鸡皮疙瘩的眼神。如果按照纳纳的性格分析,她对更具有独立性男化的娜娜产生感觉实属正常,如果这种猜想是对的,那么正好又体现出了日本电影人心理畸形,虐恋倾向。
《情书》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插上不久前翻出的记忆卡,点击播放,熟悉的旋律再度响起,时隔多年,重新听起那些染尘的歌,物是人非,旋律依旧,感触却再难相同。
难得的阴天,窗外吹来潮湿的风。轻轻倚靠着车窗,慢慢的,想起了《lover letter》的内容,一年前的这时候,我才刚开始看这本书,这场电影。那时候只感到淡淡的哀伤在心上缭绕。回忆着书里的情节,一帧一帧的回放当时的记忆,从灰暗的天,飘落的雪,银装素裹的村落,到博子的忧伤,藤井树的墓。每一个画面都是那么美,像博子绽放的笑容。心思飘到博子与阿树的信来笺去,从一个时空回到另一个时空,从一份爱恋看到另一份爱恋。
风变得躁动不安,回忆一次次出现断层,结局却变得越来越清晰。冰封的蜻蜓,像藏在角落里的秘密,好奇的同时又害怕着。找到真相的博子回到藤井树出事的雪山,在雪后初晴的群山之间对藤井树述尽最后的思念。大难不死的阿树收到了博子寄来的最后一封信,也看到了藤井树留在书后的讯息。
我想起了电影开始从冰雪中苏醒的博子,也或许,她是阿树。我不懂的很多,但我知道,故事从这一瞬间开始。
很多人看中藤井树对藤井树的那份隐藏多年的感情。看过许多人关于《情书》的读后感,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慢慢的记住了这么一句话:藤井树小姐,我喜欢你,喜欢到整片森林都倒了。博子最初得知另一个藤井树存在时,也认为藤井树当年她的一见钟情,不过是因为她与阿树相似的容貌罢了。可是,慢慢的我觉得,藤井树对博子和阿树的感觉是不同的。我想,对藤井树来讲,阿树始终是那个他年少时没有勇气说出的梦,而博子是那个他曾想共度一生的人。如果所谓的爱情,只是一副皮囊便可取代,那么得失又有什么悲喜。
《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首先,这部电影应该叫澳门遇上LA,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呀。不过,这个电影值得小情侣们或者文艺爱好者看上几遍,影片中的一些对生活和爱情的感悟真的有待深思。
最让我感动的莫过于老爷爷和奶奶婚礼的那一刻,年迈的老人虽没有肉麻的话相互表达,但朴实而又真挚的日常对话感动了每一个人,也许爱情的伟大就在于时间的沉淀,记得看过一个科幻电影,说:唯一证明你存在的东西就是时间。影片同时穿插了老人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儿孙的想念,演绎的很到位,我觉得这是电影的亮点。印象最深的就是格言金句和古诗词的运用,可以好好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故事是从一本名叫《查令十字街84号》开始的,实际上是这本爱情小说的改编。澳门的焦姣和美国的男主通过一本书和几封信谈了一场柏拉图似的恋爱。
焦姣自小随父移居到澳门,种种原因成了赌场的公关,自然赌博的功力了得,江湖人称姣爷。也因赌博她遇到了 一个渣男,虽有北大数学系学霸之称,但没有一点男子汉气概,认钱不认人。这是姣爷经历的第一场糟糕的还未开始的恋情吧。为了还这欠下的100万的债,遇到了一个大佬。帮她还完了债务。“好心疼那个15岁拿着砍刀的小姑娘”他这句话戳到了她的心,她以为那是爱情,小姑娘何能这么轻易打动生意场上的老男人呢?“5天每天20万,一共100万,这是你应得的。”同样也是因为一句话她留下欠条走了。连续经历两次不堪一击的恋爱,她仅能依靠与教授(书信里对男主的称呼)的通信来治疗内心的伤痛。同样因为《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她遇到了一个温文尔雅的像极了她想象中教授的男人,之后才发现他有个很富有的老婆。
也许爱情不是耳鬓厮磨,而是两人在灵魂上的共鸣。千百次的错过,直到二人终于穿越大半个地球在书店的一觉彼此拥抱,我全程泪湿的眼眶笑了。虽没有《北京》故事线清晰,但这一刻足已补充其不足吧。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