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这部电影本来不曾关注,是在张沛超老师的公号上看到了推文(诶,不好意思,最近很迷这个人),又搜了导演陈传兴,也是个大妙人。再搜电影票,正好今天有,就去了。
去之前也想着要不要叫朋友,后来还是自己去了。看完之后还想再看。以审美的角度是很值得一看的。
因为真的是一部极美的电影啊。一个电影,同时是一部静谧历史长卷的画展,一场苍茫自然与古城记忆的摄影展,一曲天籁之音与靡靡梦语交合的音乐会,一个近百岁老人在时光里留下的吟咏。无论为哪一个去,无疑都是值得的。诗词原来是可以那样子吟咏的!
然而它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虽然是一种记录体裁的电影,人物传记,而它镜头所聚焦的地方,却更远更深的,反而那人物,那故事,淡化了,显得并不重要。
于是那人,那事,那情——也都成了美丽本身的倒影。
这水,捧在手中的只是片刻,月亮的美却是永恒的。
另外,导演陈传兴先生,还有着与精神分析的渊源。
不论是导演镜头的视角,或是人物讲述的态度,都是一种“均匀悬浮”的感觉,这点两个人是很默契的。像是搭上一辆缓缓驶过的列车,一幕幕景色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克制,中立,却并不费力。
而影片呈现出的美,贯穿始终,晦涩的诗句,斑驳的壁画,枯枝残荷,四合院,柳树与槐树,随风而动的树叶,石碑,古庙,坟冢,草绿。。。与先生的一生交叠在一起。谁是主角?谁是陪衬?若天以百凶成一词人,那石碑古庙可曾历更多风霜?叶先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就像被风雨吹打的残荷,不会顾影自怜。她只是存在而已。
而对于某个流派而言,或许所有的美,都存在于集体无意识那里。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