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陆作文网:专注于分享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作文、作文素材、美文句子等内容!

文章

永远的苏东坡作文600字_小学六年级作文

日期:06-09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3273我来评论

导读:  推开历史的那扇古铜色的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他那一身白衣,手持卷书,口中还吟唱着一首悠扬的诗词,我走向他,歌声越来越清亮,面貌越来越清晰,指尖刚触碰到他衣角的刹那间,便犹如童话一般,上一秒他还是那么朦胧而神秘,下一秒,我.....

永远的苏东坡作文600字_小学六年级作文

  推开历史的那扇古铜色的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他那一身白衣,手持卷书,口中还吟唱着一首悠扬的诗词,我走向他,歌声越来越清亮,面貌越来越清晰,指尖刚触碰到他衣角的刹那间,便犹如童话一般,上一秒他还是那么朦胧而神秘,下一秒,我就来到了他的故乡,遇见了年少的他。

  那三遍汉书显示出他的刻苦,那一副对联表现出他的志向,那无数科考流露出他的毅力。

  经过许多挫折,他终于走上了他的仕途之路,但由于他那耀眼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和嗅到了他大叔的面孔,使他离开了……这一去,就是几十年,当他再次回来的时候,他的灵魂在风霜中已若不禁不起任何磨难,而悄悄的离去了。

  他虽离去了,但他的笔下却留出一片江山。

  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开创了词坛的另一半“豪放派”,使得千万词人都自叹不如而甘拜下风。

  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安慰了多少思乡人的心灵,使得千万书生都崇拜不已而望洋兴叹。

  站在那滔滔的江水中,望着那高耸入云的赤壁,他想起了周郎,那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这使他完成了那无数星光也无法与他的光彩相比的《念奴娇》。

  眉山的变化造就他不平凡的一生。远大的志向造就他伟大的诗风;善良的性格造就他坎坷的旅途,我们崇拜他的才华,更敬仰他的品格。

  几千年黄河冲不掉他的声誉,几千年的风沙掩盖不了他的作品,几千年的尘埃沾染不了他的品格,他就是那个永远的苏东坡。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人生如梦,再风流的豪杰都会随着大江东去,但是却有一个人,时间流逝,光芒更盛。有人说他三苏之一,有人说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的人说他是千古书法家之一。他就是 被称为开创了豪放词派的苏东坡。

  这件事是他人生中的第三部分:乌台诗案,大难临头,因为他给皇上写信,在皇上那头,乌台的那些人,在皇上面前说苏东坡的坏话。皇上听见了这些话,把苏轼打入大牢。但苏轼在大牢外面有一个朋友。他和那个朋友有一个约定那就是如果没有事就送平时的饭菜,如果有事就送一条鱼。但是有一天这个朋友有一些事情,把这件事交给了别的人。这个人想,苏轼在牢中一定吃了不少苦,给他送一些好吃的吧!这一顿那个人送的是大鱼大肉。苏轼看有鱼心想完了,皇上要给我决罚了。皇上那头想,苏轼是不是真心说皇上坏话的。就派一个人过去,到的时候苏轼已经睡觉了。那个人也在这睡了一夜。但是那个人比苏轼早醒了一会,一看苏轼睡的很安逸。皇上听了那个人的话想:有心说皇上坏话的不能睡的这样安适。就把苏轼放了。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当我们遇到挫折的逆境,要向苏东坡一样百折不挠不被困难吓倒。在杭州为官时,虽得不到朝廷重用却依然为当地百姓,修建“苏堤”,广泛种植荷花,杨柳,使西湖成为天下美景写这样几句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苏东坡传》是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小川。本书以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展开北宋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刻画了以苏轼为中心的几十个人物形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参考!

  背景:

  作者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存心给他写本传记的念头,已经存在心中有年。那时作者希望写一本有关苏东坡的书,或是翻译些他的诗文。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全书概要:

  卷一——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在儿时和弟弟苏子由都受到了很良好的教育。苏东坡更是第一次应试就中了高第。苏东坡的妻子也很贤惠。父亲也终于金榜题名。

  卷二——壮年

  苏东坡在朝为官,反对王安石变法,尽力挽救弥补,可惜被贬。被贬期间,信奉了佛教,注重了养生,滋润灵魂。

  卷三——老练

  苏东坡年轻时的火气已无,只剩下安静平和的心态。两耳不闻窗外事,与朋友对酒当歌,生活顺心如意,倒也滋润。后来重新当朝为官,致力于挽回王安石变法的后遗症。

  卷四——流放岁月

  苏东坡的一生终于了尽,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是永垂不朽的。

  摘抄及点评:

  摘抄:

  苏东坡此人,是不可预测的。在诗的开端,习惯上总是出之以轻松自然,随之用一两个历史上的典故,再往后,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出现,诗人他自己更是不知道。有时,他笔下写出虽不相连贯的东西,却构成了惊人的妙文;一首毫无用意的歌,记载刹那之间奇特的印象,然后忽然一变为苛酷、为讽刺、为育有深意的讥评。他不愧为诗文大家,动气笔来,真是“如行云流水,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他的风格是属于那全任自然一发不能自已的一类。

  点评:

  苏东坡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直言无隐、玩笑戏谑,没有什么禁忌。在作者“行云流水”的刻画下,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苏东坡诗歌的放荡不羁,豪放自由。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他的诗歌,很难找到固定情调,他总是随意的发挥,文豪之“豪”字也由此而来。

  评价: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苏东坡的的刻板印象就是一个天才的诗人、词人,然后就没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了解到我的观点原来是这么的浅显。苏东坡的文章虽然名扬天下,但是仕途坎坷艰辛,四次被贬,屡遭迫害。但是他却始终不改他乐观爽朗率真的天性。这“真”使他心中无所牵挂,胸怀坦荡,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他身上具有的浩然正气,让所有骗他、在背后说他坏话的阴险小人自愧不如,只能以贬官的方式贬离苏东坡,却暴露了他们自己的龌龊。在黄州,在岭南,在海南岛,不管环境多么艰苦,他都能苦中作乐。“酒足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人。”如此悠哉游哉,比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洒脱,有过之而无不及。眼前皆美景,只因心中有阳光!

  在官场上,他是勇敢的战士,治病的医生。 谴责卑劣的政治手法,主张广开言路,废止青苗贷款法,他单枪匹马向朝廷之腐败无能进军,无情抨击“官官相护”的虐政。这样敢于为了百姓而战的人,在那个乱世真的不多见。

  如果你没读这本书,你永远只记得宋朝那个“苏轼”名字,却不会记起他真正的这个人和那个一心报国的“苏东坡”!

  说话需要谨慎当心,切不可向一切人谈论自己的心事。也不要一发现什么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要了解说话的对象,不能跟所有人都畅所欲言。否则就有可能像苏东坡一样,空有自己的才华,却无人帮忙施展,还要一次一次关入监狱。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寄一叶扁舟,捋一轮明月,载一船星辉,品一壶美酒,我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执着而坚定地仰望着那位钟天地灵秀于一身,揽人间才华于掌股的苏东坡。

  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东坡是个豪情万丈的人,他少年时受到父亲苏洵的耳濡目染,以“澄清天下”为大志。她的才情,被欧阳修所赏识,于是开始了他的仕途,也是他传奇人生的起点。可好景不久,噩运奔腾而来,因与王安石的意见不和而自愿流放杭州。苏东坡是个正真率性的人,他自然不会明白官场的凶险。他只是看到受苦的百姓,动荡的社会,他想要拯救却有心无力。无情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思考自己的初衷,美丽的西湖是否给了他答案?

  苏东坡对亡妻王弗,亦是情意绵绵。仕途受挫后老天爷似乎还要给苏东坡一个无情的打击,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双重的打击让苏东坡疲惫不堪,倒不出心酸与凄苦惟有泪千行。“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悲恸的悼词穿透纸背,化为无形的泪与思念。他在梦中,似乎看到了小轩窗,美丽的妻子正在梳妆打扮。

  苏东坡还是个重手足之情的人,特别是对弟弟苏辙。被贬黄州期间,七年未见弟弟,只能对月饮酒吟诗,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与美好祝愿。

  人有悲欢离合,豁达的东坡只好但愿人长久,长里共婵娟。孤独的苏东坡,何时才能与子由举杯邀明月呢?

  一蓑烟雨任平生

  提起苏东坡,就不得不提黄州。因为黄州是苏东坡的转折站,突围城,炼功房。当年,经历惨痛的“乌台诗”案后,苏东坡作为一名罪犯,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满身污水,伤痕累累地来到了黄州,这个注定要与苏东坡产生千古对话的地方。

  失意苦闷得苏东坡终于在此体会到了人性的苍凉。平生好友面对东坡情真意切的信时竟无一人答之。陪伴他的,只有清冷的残月、冰凉的寒枝和“寂寞沙洲冷”的凄苦心境。

  然而,苏东坡怎肯向现实低头成儒夫?他收起了官场的尖利,洗去了人生的喧啸,寻找无言的山水对话千古的文人。一蓑烟雨,一双芒鞋,一柱竹杖,便可吟啸且徐行。面对如此的大起大落,又有几人能做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与无情”呢?

  与其说黄州是苏东坡沉寂的安身之处,不如说是他的起点。在这里,苏东坡开垦耕作,游山赏月,原始的气息慢慢使它变得成熟。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的,这种成熟是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茫,是宽阔而不腻耳的音响,温和隽久,纯净自然。于是,流传千古的伟大作品“三赤壁”产生,留给人们“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超脱淡然。

  人们常常同情与苏东坡的悲苦遭遇,可正是这些磨难成全了一代才子。人们会铭记那位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的苏东坡,却很少记得那位在宦海浮沉的文忠公。

  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的起伏跌落让苏东坡渐渐变得豁达脱俗,养成了“自适其乐,忘得失,齐生死”人生观。儒家使他安得其命,道家使他顺其自然,佛家给予了他一颗平常心。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苏东坡,仍然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淡然地面对荣辱得失,生死无常。

  苏东坡经历了入世、出世、忘世到遗世,愈老愈熟。“江海寄余生”式的洒脱,也只有天真勇敢的苏东坡能做到吧。

  醉笑陪公三万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东坡却不曾被历史的泥沙掩埋,而是成为一代代人的精神榜样与楷模。我钦佩苏东坡“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写作风采,更敬佩他的豪迈、豁达、超脱与真诚。我虔诚地拜读苏东坡的遗墨,细致地品味苏东坡的人性魅力,苏东坡教会了我笑傲人生!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一首念奴娇,是黄州对苏轼的眷恋;一篇赤壁赋,我的泪支离破碎……

  因为有了苏轼,黄州成了千百年来文人向往的地方.站在高高的山上,远远的看,苏轼,红色的泪在滑过……

  在一个风尘仆仆的黄昏,他带着一身的疲惫,带着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从乌台诗案中仓皇逃出,在受尽了苦难之后,来到了这里.也许正赶上一个日落,黄色的天,红色的赤壁,一个摇曳的三国.来不及擦一把汗,来不及一声叹息,一阵风吹过,他的哀伤就已远逝,被抛在了三国那个英雄的年代。

  他终究是苏轼啊,就算是只有一个几乎等于无的官职,就算是被对手拉下了马,他也只是与渔人相醉,装作一般人家.一场千年的文斗,最终还是以苏东坡的绝对胜利作为结局.我的苏东坡。

  东坡何以招罪?惟以才情太高!乌台诗案,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可他却在这片红色的淡淡的哀伤中写出了念奴娇,前后赤壁赋的传世佳作.半倚着中华五千年的苍老文明,激起一片纷扬的文字,让哀伤变成一首动听的歌,让我的泪肆意倘佯.我的苏东坡啊。

  就算没有人记得,就算连好友沈括也背叛了自己,就算是痛,那又怎样?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就让我们长歌一曲,曲罢终散离人泪。

  他就像是一只箭,一枝穿云宵上阵杀敌的箭,被无端的拉下来,一头栽倒了黄州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被神宗皇帝重用的机会.从黄州到海南岛,从这里贬到那里,却让他成就了一段文人的神话。

  这若是别人,早不知生出多少酸溜溜的文字来,而他的诗赋,豪放,却有独特的风采,这里面有哀伤,有壮志,有眷恋,有着单纯的色彩……

  还记得他写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湖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挚爱的妻子却跟着他到处颠簸,这份痛,真的很伤。

  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我的苏东坡啊………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穿越回苏轼的年代,让我对苏轼更加崇拜。原本以为苏轼豪迈奔放,却不曾知道他也有细腻的一面。这两种性格让他发挥的淋漓尽致。

  苏轼的一首《念奴娇》,气势磅礴。我看他站在长江岸边,看着“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情此景将苏轼衬托得很伟岸。再看苏轼的神情,凝重的望着江水,若有所思。我想此时《念奴娇》已在他的心中成形,豪迈之情跃然于心中。

  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魄宏伟,视野扩大,将苏轼的豪迈毫不保留的体现了出来。

  我站在他身后,望着他的背影,心中不住的受着颤动。苏轼大概也不会知道,一千年后的现在,有多少人为他倾倒,为他着迷。

  苏轼的豪迈让人觉得格外的真,格外的美,且其中夹杂着一股悲凉,于是《念奴娇》便有了另一种心境,这便是一种悲凉的美。

  苏轼有的只是豪迈吗?不是的。在他的心中还有一抹细腻。

  这一抹细腻在他的《水调歌头》中便可体会。

  来到苏轼的居所,正看见他与明月对饮。我想苏轼此时心中是有些忧愁的,中秋佳节,却孤身一人,和家人远远相隔,心中滋味定是不好受。

  我看着他端起酒杯与那明月对饮,便可知他心中的苦闷。

  《水调歌头》的上半阙便将这种感受呈现出来。将苏轼婉约脱俗的一面展示给了我们。下半阙将对世事的无可奈何,以及苏轼阔达的胸襟表现出来。文章的结尾让人不得不佩服苏轼的胸怀。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便能体现。

  我依旧站在那里,看着苏轼渐渐舒展的眉毛,想必他已明白其中的道理,文章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家人的想念和祝福。苏轼的神情间分明有着细腻的情感。

  看到这里,我想不要再去打扰苏轼,他只是简单的活着,却带给我们太多珍贵的东西,不得不让我佩服他。

  回到现代,再看苏轼的诗句,他的心境,他的韵味也能领略一两分。

  苏轼的豪迈,苏轼的细腻,都让我为之着迷。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历史长河中他依旧在原地做他自己,后人也永远不会忘记他。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年成名,二十二岁即中进士,二十六岁又入制科第三等,科考可谓是一帆风顺,但在仕途上他的一生却是大起大落,坎坷异常。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苏东坡买房的历史典故,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苏东坡买房的历史典故

  北宋那年的春天,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来到了汴京。汴京宽阔的大街上,兄弟二人左顾右盼,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世上还有这么繁华的城市。在一处幽深的巷子里,那个花蝴蝶般的妓女朝苏洵招了招手,苏洵的脸立即涨成了猪肝色。他看了两个儿子一眼,对这座城市刹那间充满了无名的恐惧。

  照苏洵的意思,在汴京租一处房子住下算了,等谋取了功名,说不准都是要外放的。苏轼不同意。苏轼说:“租房子哪如买房子!”苏轼又说:“租的房子永远是人家的,买的房子才是自家的。”

  苏辙也附和哥哥,说:“我们应该买一处房子。”

  于是,他们就有了一栋房子。这栋房子在仪秋门附近,房前房后遍栽高大的榆树和槐树。房子的后面,是一处占地约半亩的小花园,园内的花儿已开始含苞吐蕾,有早熟的蝴蝶在花蕾上扇动翅膀。

  不久,朝廷的任命下达,苏洵被任命为校书郎,在京城任职。苏辙只有辞去外补职务,陪同父亲住在汴京,这是宋朝的规矩,无须赘言。

  苏轼却去了凤翔府,出任签书判官,不得不告别刚刚入住的房子。苏轼的这一西行,在他以后人生的旅途中,或许埋下了某种暗示。

  以后的若干年,苏轼辗转于凤翔、杭州、徐州等地方任上,居住的都是官舍。年轻的苏轼,一心想建立功业,还没有出现过为自己造房筑屋的念头。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开始筑建他一生中最有田园风味的“雪堂”。

  这一年的冬天,黄州飘起了鹅毛大雪,雪稍霁,苏轼就开始在黄州东门外东坡故营地筑造房屋。房屋建好,苏轼给它取名雪堂。

  苏轼在雪堂的四壁画上了森林、河流及渔夫垂钓的景致。雪堂的石阶下有一座小桥跨沟而过,除了下雨天,这条水沟都是干涸的。沟里常有野兔出没。在雪堂的东边,苏轼栽了一棵柳树,每天早晨,枝头有黄雀梳理着羽毛。苏轼雇人在柳树下打了一眼土井,井水清澈,除了汲水做饭,苏轼还用井里的水浇花、洗衣服。绕过柳树,走下山坡,是一望无际的稻田,稻田旁栽着几棵高大的桑葚树,桑葚成熟时,小孩子吃得满嘴红紫。

  雪堂后边,是一个小土岗,遍栽青翠的毛竹,荫翳蔽日,苏轼搬一把躺椅,就在这下边乘凉,间或打个小盹儿,立即就有蝴蝶飞来,在他眉毛上翩翩起舞。

  这一段时间,苏轼喜欢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赋。在田间耕作时,他将《归去来兮》中的句子打乱,重新组合起来,配上当地民歌小调,教家人吟唱。他用竹枝敲击着接牛角,敲出了优美的旋律。

  一幅多么美妙的田园图啊!

  然而,这种生活不久就被打破。朝廷一张诏书,苏轼由黄州迁任汝州。是夜,苏轼站在雪堂的院子里,遥望满天星辰,长久地沉默不语。

  苏轼九月抵达金陵,和王安石在一起数日,饱览了秦淮河两岸的美景,他怀恋雪堂,想在这儿再置一处房子。他想,朝廷这样把他调来调去,每到一地都得寻找房屋,很是操劳,不如趁早找一个养老的去处。

  消息传出,仪真的太守邀请苏轼,让他把养老的房子建在仪真。

  仪真靠近金陵,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

  湖州太守腾元发是苏轼的好朋友,亲自登上门来,迎接苏轼去湖州小住,并劝他在山清水秀的宜兴买上一块田地,还出主意,让苏轼上表朝廷,一家老小需要靠种田谋生,申请朝廷允许他把家安在宜兴。

  恰巧,腾元发有一个亲戚,在宜兴城外二十里的深山中有一处田地,每年可产八百担大米,苏家可以凭此衣食无忧了。苏轼有点儿动心。托人卖掉了他父亲当年在汴京买下的那处住宅,筹了银两,用来购买田产。

  一天清晨,苏轼去看那片田地。船在荆溪里行走,两岸繁树浓荫,恍如仙境。想到将来要在这样的环境中颐养天年,苏轼几乎陶醉了。

  那果然是一片肥沃异常的土地,可以说旱涝都能保住好的收成。

  苏轼站在那片田地上,开始谋划起来,那儿种水稻,那儿种桑椹,那儿种柑橘。等等。他手舞足蹈,像一个小孩子。

  苏轼把这片地买了下来,又写信给腾元发,说已决定在荆溪边买上一处房子,然后把家小接来,要长期定居于此了。

  过几天,房子找到了,这是一栋老宅子,房子建得古朴而精巧。

  几经说合,原房主人同意五十万钱出手,苏轼掏干净所有口袋,才凑齐这笔钱。买下房子,苏轼掐着手指头定了个黄道吉日,准备在那一天搬进新房子里去。

  离搬进新房子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这天晚上,有着很好的月亮,苏轼与朋友邵民瞻在月下散步,邵氏就是这所房子的说合者。他们偶然进了一个村子,听到一个老妇人在一间茅舍里很伤心地痛哭。苏轼听得心酸,就推门进去问个究竟。

  老妇人说:“我有一套房子,世代相传好几百年了,可我生个不争气的儿子,卖掉了房子,把我撵到这间茅屋里来了。看到明晃晃的月亮,想起祖宅,很是心酸。”

  苏轼一问之下,暗自吃惊。老妇人所说的房子正是自己刚买下的那所。苏轼弯下腰安慰那位老妇人说:“你不用伤心了,我就是买你房子的人,现在我就把房子还给你。”苏轼掏出买房的字据,当着老妇人的面撕掉了。

  苏轼带着家眷要离开宜兴了。小船在荆溪里穿行,两岸有怪鸟惊起。小儿子问苏轼:“父亲,我们的房子呢?”苏轼站在船头,抬目望向远处。

  远处一片迷蒙。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永远的苏东坡作文600字_小学六年级作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柒陆作文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9-2029 www.7l6.cn 【关于柒陆作文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8888888号

声明: 柒陆作文网 所有作文和句子来自互联网 ,和网友个人上传,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柒陆作文网

展开

永远的苏东坡作文600字_小学六年级作文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

导读:  推开历史的那扇古铜色的大门,首先看到的便是他那一身白衣,手持卷书,口中还吟唱着一首悠扬的诗词,我走向他,歌声越来越清亮,面貌越来越清晰,指尖刚触碰到他衣角的刹那间,便犹如童话一般,上一秒他还是那么朦胧而神秘,下一秒,我

上一篇:鲁滨逊我要对你说作文450字_小学六年级作文

下一篇:越长大越烦恼作文600字_小学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