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陆作文网:专注于分享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作文、作文素材、美文句子等内容!

文章

900字高三《中华历史一本通》读后感_高三读后感及关于抒情散文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日期:09-05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2378我来评论

导读:  《中华历史一本通》,这本历史之书,带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享受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辉煌漫长的历史,这期间发生的事错综复杂,头绪繁多。  中华民族,这个热血沸腾的民族,怀着满腔的热情,铸造了这个伟大的祖国――中国。  书.....

900字高三《中华历史一本通》读后感_高三读后感及关于抒情散文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中华历史一本通》,这本历史之书,带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享受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辉煌漫长的历史,这期间发生的事错综复杂,头绪繁多。

  中华民族,这个热血沸腾的民族,怀着满腔的热情,铸造了这个伟大的祖国――中国。

  书中当我见到聪明机智,能说会道的晏婴时,有勇有谋,英勇善战的孙策,我为中华民族而骄傲;当我见到了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匡衡,悬梁刺股的孙敬、苏秦,深深地被他们感动;当我见到了夏朝国军暴虐荒淫时,心中不禁燃起了一阵怒火……

  书中让我刻骨铭心的就是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这个故事让我认识到了有一颗知错就改,赤诚之心的廉颇;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最终打动了廉颇,让他“负荆请罪”的蔺相如。

  一份宽容,一份理解,最终打动了廉颇,让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那时上大班的时候,有一天下午,我撞伤了我的一位好朋友,她“哇哇"地哭了起来,我也害怕极了,站在原地一动也不动,眼泪也快出来了。终于,我也忍不住了,眼泪哗哗地流了出来……

  半天,没有一个人理我,在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呀,我还是勇于向老师承认错误吧!想着,我走进教室,支支吾吾地对老师说:“老师,我不小心撞倒了胡欣然……"

  “没关系,胡欣然呢?她那么乖巧懂事,如果你向她说声对不起,她一定会原谅你的,而且你的知错就改,一定会打动她的!"老师那亲切的声音让我有了自信,我向胡欣然走去……

  一个知错就改的心,是多么的重要,有多少人在社会上犯了错误,不但没有改正,承认错误,反而去躲避,甚至错上加错,最终造成了可怕的后果。

  《中华历史一本通》,向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呈现出了一幅幅精彩,灿烂的文明历史!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读《一本通》有感

  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夏墩小学四年级    汤庆康

  我最爱读书,尤其喜爱读《一本通》这本书,因为它丰富多彩。那五花八门的知识,惊天动地的故事……样样都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去阅读。

  《一本通》里,那色彩斑斓、震撼人心的故事短小精悍、富有情趣,它现在已经成为我的知己。说实话,它还是我的“无声老师”。因为是它让我了解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取得成功的道路上历尽了艰辛,吃够了苦头,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终于著出了举世闻名的《进化论》这部巨作。它还让我了解了许多名人巨著,使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我真惭愧,因为在它的面前,我就像个不懂事的小孩子。

  读《一本通》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当我读到《爱迪生》这篇文章时,心里会想: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只是一线之差,一步之遥。有人如果走过这一步,成功就被你把握,但有人偏偏因为这一步而放弃,成功永远都不会属于你。我想,只有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读了《一本通》,我知识确实丰富了许多,心理感慨万分。我想:我眼前一篇篇名人的巨著,一个个威名世界的伟大人物,不都是我的好榜样吗?

  我的愿望是当一名作家,《一本通》教育了我。我想:不付出劳动,就不会有丰收的果实,要向达尔文、爱迪生等名人学习。正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一分辛苦一分才。”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要想当一名作家,只有置身于文学的海洋中,才能实现愿望。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我知道血汗是愿望变为事实的条件,不付出血汗,就不会有智慧和灵感。只有在向科学攀登的过程中,在向四化进军的征途中,在向知识海洋探索的道路上,付出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它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人生旅途中努力进取的法宝。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看了李志刚先生写的《绿色生活一本通》。这本书诠释了人类“跑步”的真谛――发展。也因为人类的飞速“跑步”,“全球unqlgged实名制”也义不容辞,来到了我们的生活。

  在我的理解中,“全球unqlgged实名制”=“节能环保,绿色生活”。

  节能环保,绿色生活。我觉得应从自身做起,小事做起。下了班,放了假,让自己不插电,适时拔去插头,与电脑隔绝,实现unqlgged实名制。不依靠公共电网驱动电子产品与生活电器。断绝现有的通信工具联系,给亲人写一封信笺,表达最真的问候。晚上,关掉电视,与亲人再谈心中安然入睡。少用燃油交通工具,减少尾气排放。体验太阳能汽车。少用煤,石油,炭,化学燃料等。让二氧化碳失去宿主。多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能来驱动生活。回归简单质朴,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是地球上每一员的责任,也是我向往,追求的绿色生活。我相信,“全球unqlgged实名制”终会千里迢迢来到人间,我们接受并服从,义不容辞。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倡导绿色生活。

  comeon,让我们携起手来,让“雾霾污染全部怕,要留环保在人间”唱响全世界!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你知道它的历史典故吗?下面是十面埋伏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不久,各路诸侯出兵,攻击项羽军队,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

  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 垓下战场,杀声震天。两军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战就这样展开了。

  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一天夜里,刘邦要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听了,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项羽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军帐里喝酒。他―面喝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据说他的爱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拔剑自刎而死。项羽见大势已去,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逃。第二天天亮,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连赶。

  项羽渡过淮河,继续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到阴陵(在今安徽定远县四北),迷了路,陷进湖沼地带,被汉军追及。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边正停靠着一条小船。乌江亭长请他上船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接着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此项王也。”项羽便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说完就自刎而死了。

  有的学者认为,“十面埋伏”发生在徐州的九里山。因为《水浒传》中分明写着:“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所以时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认为城北“九里山”为汉兵“十面埋伏”的战场。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经有“磨旗石”,传说是刘邦的大将樊哙插旗、指挥军队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传说是汉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东,有一座子房山,相传,是以刘邦的大臣张良的名字命名,张良在这儿深夜吹箫,瓦解了楚军斗志。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侯景这个人,会看相的“事后诸葛亮”这样解说他的相貌:“侯景个子矮小,上身长下身短,宽额头高颧骨,脸色暗红,没有胡须,眼神喜欢在地面上左顾右盼,声音喑哑嘶裂。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历史典故:反复无常的侯景,希望读者喜欢。

  历史典故:反复无常的侯景

  梁武帝最后一次出家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北朝的刺史、太守都来向南梁王朝投降。这当然只是他日思夜想造成的幻梦。第二天上朝,他就把这件事告诉大臣,说:

  “我这个人很少做梦,这个梦一定是个好兆头。”

  过了二十多天,恰好西魏的大将侯景派人来,说他跟东魏、西魏都有冤仇,决心向南梁投降,还表示愿意把他控制的函谷关以东十三个州都献给南梁。

  侯景本来是东魏丞相高欢手下的一员大将。高欢让他带兵十万,镇守黄河以南。高欢临死的时候,怕侯景靠不住,派人把侯景召回洛阳。侯景听到高欢死了,就不接受东魏的命令,带着人马投降了西魏。

  西魏丞相宇文泰也不信任侯景,一面接受侯景的献地,一面召侯景到长安去,准备解除他的兵权。侯景不肯上宇文泰的当,又转向南梁投降。

  梁武帝接见了侯景派来的使者以后,马上召集大臣商议。大臣们大多认为南梁和北朝多年相安无事,现在接纳了北朝叛将,只怕引起纠纷。但是梁武帝却认为接纳了侯景,可以乘机恢复中原,再想起他做过的一个梦,认为这是佛祖来帮助他了。他就不听大臣的劝阻,接受了侯景的投降,把侯景封为大将军、河南王,并且派他的侄儿萧渊明带兵五万去接应侯景。

  萧渊明带兵北上,受到东魏的进攻。梁军多年没有打仗,纪律很差,跟东魏一交锋,几乎全军覆没。萧渊明也被俘虏了。

  东魏又进攻侯景,侯景大败,只剩下八百个人逃到南梁境内的寿阳。

  东魏派使者到南梁,主张双方重新讲和,说他们愿意把萧渊明送回来。侯景知道这件事,害怕起来,派一个人冒充东魏使者送信到建康,提出用萧渊明交换侯景。梁武帝不知道这是侯景的试探,写了一封信交给使者,说只要把萧渊明放还,就立即把侯景交给东魏。

  侯景本来不是真心投降南梁,看到梁武帝的信,就决定叛变了。

  被东魏打得走投无路的侯景,对付腐败的南梁,倒还很有力量。他的人马很快就打到长江北岸。梁武帝派他的侄儿萧正德在长江南岸布防抵抗。

  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说,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他做皇帝。萧正德权迷心窍,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叛军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叛军渡过秦淮河。侯景顺利地进入建康,把梁武帝居住的内城——台城包围起来。

  侯景用尽办法攻台城,台城里的军民坚决抵抗。叛军放火烧城,城里的军民用水浇灭。叛军用木驴(一种攻城用具)掩护攻城,城上的人丢大石块,把叛军逼回去。叛军又在城东城西堆起两座土山,想从土山上攻进城去,城里的人也筑土山对付。

  这样,双方相持了一百三十多天。台城刚被围的时候,城内还有百姓十几万人,兵士二万多。到了后来,有的在打仗中死去,有的病死饿死,剩下的不满四千人。城里到处是尸体,没人掩埋。大家都盼着南梁各州的诸侯王军队,迟早会来救援。

  哪儿知道各地来救援的诸侯王带了二三十万人马,在建康周围按兵不动。大家都推三阻四,说要等别的救兵来。临时被推为大都督的柳仲礼,躲在自己家里,每天喝酒作乐。

  有一次,梁武帝问大臣,有什么办法打退侯景。这个大臣老实回答他说:“陛下的王公大臣,都是一些不忠不孝的人,怎么能对付叛贼呢?”

  到了这个时候,谁也没法挽回这个局面了。叛军攻进了台城。梁武帝也成了侯景的俘虏。

  侯景自封为大都督,掌握了朝廷大权。他先杀了那个一心想做皇帝的同伙萧正德,又把梁武帝软禁起来,连吃的喝的也给他很少。梁武帝要什么没什么,最后,活活饿死在台城里。

  梁武帝死后,侯景又先后立了两个梁朝皇帝当傀儡。公元551年,自立为皇帝。

  侯景到处屠杀掠夺,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百姓对侯景切齿痛恨。第二年,梁朝大将陈霸先、王僧辩率领大军从江陵出发,进攻建康。侯景的叛军立刻土崩瓦解。最后,侯景只带了几十个心腹乘了一只小船狼狈逃走,半路上被他的部下刺杀了。

  南梁王朝经过这场大乱,内部四分五裂。公元557年,陈霸先在建康建立了陈朝,这就是陈武帝。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历史课比较枯燥乏味,那么作为初二的历史老师又如何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初二历史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

  初二历史教学随笔篇一

  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西藏地就可以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西藏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可以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可以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可以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责任。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生的有意注意,活泼课堂气氛。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历史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的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的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可能短的时间回答出要点。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初二历史教学随笔篇二

  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一、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解决问题,为将来立足社会、服务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打下基础。

  二、学科目标的实现: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基本历史概念,构建章节、单元历史知识体系,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提高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以史为鉴,培养当代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

  三、教育教学的过程

  (一)加强了集体备课,认真做好教学常规。

  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首先,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备课组成员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其次、强调每个老师就每一课内容备个案,各抒己见,百花齐放,而且就各个班学生不同的特点,备教法和学法。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一丝不苟地抓好新课教学工作

  在新课教学时,基本以单元特征、单元线索、单元知识结构、思考并解答、课堂训练为模式进行,采用教学一体化的方式,从落实基础知识开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逐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单元训练,及时反馈信息。

  (三) 关爱每一位学生,多与学生沟通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老师对学生付出一分情,学生将以泉涌相报。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生灵,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成绩较差的学生,要给以鼓励而不是歧视,加倍地给以学习方法上的点拔、心理上的开导、学习信心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经常与学生沟通,明确学生需要什么,听取学生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总之,历史教学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如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实际上并没有受到更多的重视,同时教学的有效性又受限于大班教学的弊端。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关注了学生的不同智力类型?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而这恰恰是最实际最难的。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关注把问题答得好的同学,而忽略了“弱势”群体。在评价方式单一的情况下,这些同学就不幸地成为了“落后面”。所以,我们总要信心百倍的去寻找,去实践, 以期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初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我们一起来参考阅读和分享吧,祝大家的教学水平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好!

  初二历史教学随笔篇三

  中考不断改革,教材时常更新,教学无所适从。但我们认为无论中考如何改革,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能力的考查依然是重头戏;不管教材怎样编写,历史知识结构和编写体例始终未变。翻开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和教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样说是不是不需要研究教材和中考?答案是否定的。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善于把握一些教学原则和基本尺度,灵活地加以运用,我们就会做到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轻松驾驭教材,沉着备战高考。根据历史教材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我们觉得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四注意”,笔者将其概括为“点、线、面、体”。

  注意一:要点到位。历史知识纷繁复杂,面面俱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吃透教材,科学地筛选历史知识,将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主干知识传授给学生,尤其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要说清讲透,落实到位,不留疑点。下面以初二《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就本册而言,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共召开的会议以及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等。翻开20xx年全国中考卷,这些主干知识跃然纸上,始终常考不衰。没有储备足够的基础和主干知识,能力培养便如空中楼阁,断了线的风筝,决胜高考更是无从谈起。这一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

  注意二:主线抓牢。历史教材跨度大,内容多,范围广。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记住、掌握并非易事。但是认真研究教材我们会发现,每本教材甚至每段历史都围绕某一条或几条主要线索展开。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线索,“顺藤摸瓜”,就会做到纲举目张,主次分明,轻松掌握。例如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同时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拯救中华民族的探索史。这三条线索贯穿每一章内容,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始终。再如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教材脉络,抓住知识主线,引导学生在主线上“添枝加叶”,将相关知识点和历史事件对号入座,这样我们就会把教材中一个个零碎的知识串起来,让“死”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从而起到“抓一点带全身”的效果。这是学好历史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注意三:全面理解。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如何准确完整地认识某一特定历史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时学会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力求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俗话说万事必有因。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从产生、发展到衰亡的过程。历史事件也不例外。因此在学习中要尽可能的弄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例如鸦片战争,我们应从其发生的原因、战争的经过、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形成对该事件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再比如某个事件的原因又可以分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因、外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等,其影响又可以理解为直接、间接;近期、远期;国内、国际;积极、消极等等。还有如分析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方面思考等等。总之,用“全面”的理念不仅能有助于我们学好历史,同时可以提高我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四:整体把握。历史知识纵横交错。联系比较的方法是学习历史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真实。怎样才能真实地认识她?我觉得对她不仅要侧视,还要环视,更要仰望、俯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观其全貌,探其内心,让其以一个活生生的立体展现在我们面前。因为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的进程史同样不可断然分割,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我们都应考虑。如鸦片战争前夕国内情况如何,国际情况又怎样;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其它国家情况又如何;同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相比较又有哪些异同;同是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又有哪些异同等等。总之,通过这样的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那么沉睡的历史便会“立体”起来,“鲜活”起来。整体把握,立体呈现,这同样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重视且必须做到的。

  以上四个“注意”是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总结的一点体会和感触,它们也并非特立独行,截然分开,而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我们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同时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这样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想我们的历史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有人说:“理想的琴键只有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妙动听的乐章”。那么,我认为若能巧妙合理地运用“四注意”进行务实的历史教学也同样会谱写出精彩的诗篇!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放虎归山: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放虎归山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放虎归山的历史典故

  晋襄公的后母文嬴[就是怀嬴]听到了秦国打了败仗,孟明视等全给逮住了,恐怕晋国跟秦国的冤仇越结越深,就对晋襄公说:“秦国和晋国是亲戚,向来彼此帮忙。为了孟明视这群武人自己要争势力,弄得两国伤了和气。我想秦伯一定也恨他们三个人。要是咱们把他们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不如把他们放了,让秦伯自己去处治他们,他必定会感激咱们的。”晋襄公说:“已经逮住了的老虎怎么能放回山里去呐?”文嬴说:“成得臣打了败仗,就给楚王杀了。难道秦国没有军法吗?再说咱们的先君惠公,也给秦国人逮住过,秦伯可把他放回来了。你爸爸全靠人家秦国才做了国君。难道咱们连这一点情义都忘了吗?”晋襄公觉得她说得挺对,就把秦国的三个俘虏放了。

  这时候先轸正在家里吃饭,一听说国君把秦国的将军放了,赶快吐出嘴里的饭,三步当两步地跑去见晋襄公,怒气冲冲地问他:“秦国的将军在哪儿?”晋襄公脸红了,说:“母亲叫我把他们放了。”先轸一听,直气得青筋乱跳,向晋襄公的脸上啐了一口唾沫,说:“呸!你这个小毛孩子,什么事都不懂!将士们费了多少心计,儿郎们不知道流了多少血汗,才逮住了这三个人。你就凭妇道人一句话,把他们放了,也不想想以后的祸患!”晋襄公擦着脸上的唾沫,挺抱歉地说:“这是我不好。可怎么办呐?不知道还能不能追上去?”大将阳处父自告奋勇地说:“我去追!”先轸对他说:“你要是能追上他们,好言好语请他们回来,就是一等大功!”阳处父手提大刀,上了车,连连加鞭,飞似地追下去了。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恐怕晋襄公后悔,派人去追,就拼命地跑,连吃奶的劲儿全使出来了。他们一直跑到黄河边,回头一瞧,果然有人追下来。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就是铁打的英雄好汉,也瘫痪下来了。正在这吃紧的关头,他们瞧见一只小船停在那儿。三个人也不管是什么船,赶快跳下去。船舱里出来了一个打鱼的。他们一瞧,连话都说不上来,就这么倒在船上。那个打鱼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好朋友公孙枝!原来蹇叔送走了他儿子以后,就说身害重病,告老还乡了。百里奚对他说:“我也打算回去,可是我还得等着,也许能再见儿子一面。您有什么吩咐没有?”蹇叔说:“咱们这回一定得打败仗。您还是私下里请公孙枝在河东预备船只。万一他们能够回来,多少也有个接应。”百里奚就去见公孙枝,请他准备。公孙枝在河东等了好些天,这时候果然见他们三位来了,立刻叫人开船。小船刚离开河边,阳处父赶到了,赶着说:“秦国将军慢点走,我们主公一时忘了给你们预备车马,叫我追上来,送给将军几匹好马。请你们收下吧!”孟明视站起来,向阳处父行个礼,说:“蒙晋侯不杀之恩,我们已经万分感激,哪儿还敢再受礼物?要是我们回去还有活命的话,那么再过三年,我们理当亲自到贵国来道谢。”阳处父还想再说什么,就瞧见那只小船漂摇漂摇地越去越远了。阳处父只好张着嘴、瞪着眼,呆呆地出了一会神,懒洋洋地上了车,拖着大刀回去了。

  晋襄公听了阳处父的报告,很不安心。他只怕孟明视前来“道谢”,老派人到秦国去探听。他指望秦穆公治死孟明视他们,就好比楚成王治死成得臣一样。谁想秦穆公另有主意。他一听到三位将军空身跑回来,就穿着孝衣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孟明视这三个人跪在地下,请他办罪。秦穆公把他们扶起来,反倒向他们赔罪,流着眼泪,说:“这全是我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话,害得你们吃苦受罪。我哪儿能怪你们呐?你们只要别忘了阵亡的将士们就是了。”三个人好比是罪孽深重的败家子,在外头把家业花完了,丢了父亲的脸面,回到家来,他们情愿挨打受骂。万没想到秦穆公反倒好好地安慰他们一番,仍旧叫他们执掌兵权,待他们比以前更关心。他们感激得直流眼泪,心坎里把君主当做父亲那么看待。百里奚总算能够和儿子见了面,他嘱咐孟明视别辜负了君主的大恩,自己也像蹇叔那样告老回家了。

=========下一篇精选作文拓展推荐=========

900字高三《中华历史一本通》读后感_高三读后感及关于抒情散文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推荐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柒陆作文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9-2029 www.7l6.cn 【关于柒陆作文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8888888号

声明: 柒陆作文网 所有作文和句子来自互联网 ,和网友个人上传,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柒陆作文网

展开

900字高三《中华历史一本通》读后感_高三读后感及关于抒情散文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

导读:  《中华历史一本通》,这本历史之书,带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享受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辉煌漫长的历史,这期间发生的事错综复杂,头绪繁多。  中华民族,这个热血沸腾的民族,怀着满腔的热情,铸造了这个伟大的祖国――中国。  书

上一篇:高三1000字小说芈月传读后感_高三读后感及关于抒情散文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

下一篇:高三《他的国》读后感1500字_高三读后感及关于抒情散文相关的作文精选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