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群中众同学先我看了电影“芳华”,多有评价。今日中午我特意买票一睹“芳华”,领略到编剧导演的确大手笔,不同凡响的震撼!
我已是过了芳华之年的人,也曾有过青春和梦想,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令我懂得了人生乃美丑并行的真谛。
芳华过后说“芳华”
冯小刚的过人之处,便是将丑恶的时代与美丽的年华相交织地去表现使人欲哭无泪,观者虐心的史实,即有深层次地挖掘:一尊雕像,一手遮天的年代,影片开始诱人眼球的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子们的优美舞蹈,演绎的却是人格的扭曲,人性的泯灭,以强欺弱的故事。
刘峰,一个学雷锋的楷模,因表达纯洁的爱情被看若大逆不道,受诬告而下放至伐木连,文工团长利益之间可以慷慨激昂地鼓励女主人公的斗志又因其“不听话”可以翻手将其驱赶下卫生院。
试想,如今于众目睽睽下跪地求婚的年轻人,会怎样去理解那个无法理解的事实呢?
无厘头的时代就会产生幼稚可笑的行为,决定着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然,冯导的出手也为着票房的利益考虑,手法隐晦却刺痛人心,令各类观众自我揣度而争奔走焉。从这部影片,人们会嗅到时代的丑味道,美丑并行派生出善恶同举。如战争的残酷无情,在血淋淋的战场九死一生,失去一条手臂的英雄,归来生活困苦,工资无保障,在社会上还要接受不平等待遇,这究竟是好人无好报的谶语还是某方面的不作为呢?政策,待遇关系到民心民意,人性,权利,令人深思。这是否也是影片的鞭挞之处呢?
主人公的结局让人略有欣慰,但影片的主题带给人们的是莫大的悲伤!这也可以说是冯导的用心所在吧。
至于影片的艺术手法还是风格独具的。色彩鲜艳,对比度突出,中近景的拍摄,画面设计大胆创新。
冯导的“芳华”以成功告终,但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亮点是告诉人们,要抑恶扬善,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电影《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在中国、在人类的历史上,
有这样一代人,
他们出生在新中国的红旗下,
童年时,唱着东方红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在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中,
从未有过这样一代人,
他们的大半生经历了史上前所未有的转折与变更。
可他们总是从容面对、至今依然谈笑风生。
他们就是中国上个世纪出生的50后,
这一代人是人类的创举,
是用生命雕琢人类悲壮情怀的志士,
是他们用青春与泪水描绘了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篇章。
当他们还是青春年少的时候,
一位慈祥的老人轻挥巨手,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平地一声惊雷震撼神州大地,
他们摘下臂膀上的红卫兵袖章,
一夜间、他们为中华民族史填写了一个旷古未有的名词“知青”
刹那间
他们的青春、 挥洒在西双版纳的橡胶林里,
他们的志向、 飞向了大兴安岭、大西北辽 阔的大草原,
他们的足迹、 布满了长白山脉、北大荒畔 的沼泽地里,
他们的理想、 如黄河咆哮、浊流纵横
如长江奔腾、漩涡湍急。
整整一代人用生命承诺了信仰,
以岁月凝聚了忠诚,
无论风雨有多迅猛,
从未动摇过他们意志的坚强,
历史不辜负他们的坚守,
赋予他们责任与担当。
二十年后,
他们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漫长的蹉跎岁月里他们找回了青春与梦想,
在民族振兴的行列里他们找到了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大军里有了他们的身影,
在科技创新的队伍中他们是核心力量。
历史成就了他们,然而也躲不开对他们的改变,
下岗再就业新一轮的考验降到他们面前,
不愧为是历经风雨的50后,
无论条件怎样艰难,
无论道路怎样崎岖不平,
他们为中国走向世界顽强拼搏、追求卓越,
在平凡中创造出伟大,
在希望和进取中编织了绚丽的彩虹。
如今、他们已到了享受天伦,
可他们依然忙碌在为儿孙服务的行列中,
他们坚信、这个工作只要你愿意再也不会下岗。
如今,他们虽然谈笑如故,
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和年轮给他们带来的沧桑,
一代人的年华已逝,面目不清,
可还是偶尔在时光的缝隙中,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地看到了他们的青春。
他们奉献了一生,留给自己的是那段花样年华里的阵阵隐痛。
当时代落幕所有一切终究会回归于平静,
就让历史把他们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
请原谅我不愿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
就让回忆留住他们芬芳的年华吧,
让未来去见证他们青春的背影。
电影《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我不禁想起《芳华》了,它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刘峰的遭遇了。让我深思的,是导致刘峰结局的背后原因。刘峰是一个善良质朴的人,他心地淳厚,积极乐观,乐于助人,别人找他帮忙他从不推辞,他甚至主动的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别人不不愿意去做的,他主动去做,文工团的什么东西坏了,和他无关,他也主动的去修,他的行为和品德高尚如此,被大家称作“活雷锋”。但是,这个“活雷锋”的称号却有两层意义。它这个本来称赞人的具有崇高荣誉的词语,被在文工团变了味。在正常的情感萌发与表达时,被误解和扭曲的“事实”——触摸事件,他被文工团无情的抛弃,也被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人冷嘲热讽,被厌恶和鄙视。他们听到这个触摸事件从来没有质疑它的真实性,始一听到,便纷纷露出惊讶,震惊,恍然的表情,然后如蚊子一般的嗡嗡议论,“看不出刘峰平时那么乐于助人,然而却是一个这么肮脏的人...”他们似乎忘记了与刘峰曾经对他们的帮助,忘记了刘峰长期的言行举止,忘记了刘峰的品性,纷纷对他指指点点。
其实,刘峰离开了文工团,也好。文工团里的人们,喜欢刘峰,因为刘峰会做他们平日不愿意做的脏的累的活,却不要回报。他们享受着他的好,却未曾将他当作真正的好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在那个利益的浑水里,真挚与朴实被人毫不在意,人性里最珍贵的坦诚在利益毫无价值。人要善良,只是不要做烂好人。是的,在那里,“活雷锋”便是对刘峰这个“烂好人”的代名词。
刘峰就像一个温暖的太阳,毫无差别的将光明与温暖洒遍山川大地,没有偏心。何小萍是被刘峰的善良温暖的一个,倾心于他的人。
《芳华》影评
这不是《芳华》的影评,我只是想替刘峰说几句心里话。
人不能总是乐于助人,得收着点。不然好事做多了就变成应该的了。到最后不是你的事,也变成你的事了。
人总是喜欢大集体,以为在人群里呆着就会有安全感。可是,如果从羊群走进狼群,那更危险。
杀死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捧杀。把他架到足够高,然后摔下来,非死即残。
经历过深重苦难的人最能理解善良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被善待过。
人总是喜欢做一些事情,证明自己。比如拍照留念,可是一张照片又能说明什么呢?最后不过是回忆。
在一个集体里面,是不需要一个特别的人的。大家要的只是类似,你不可以特别,否则就会容易被排斥。
一个流氓如果强奸了一个女人,大家会觉得很正常。一个好人哪怕只是摸了一下一个女人的手,就会让人觉得犯下了滔天大罪。
女人为什么那么喜欢为难同类呢?很简单,一个女人若有人爱会被嫉妒,若没人爱又会被嘲笑。
老实人往往不会谈恋爱,但若爱上一个人就跟火山喷发一样,因为憋的太久了。
在一个集体里面,最容易形成时尚,比如流行的衣服款式。但我们并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大家都这么穿。
住集体宿舍最开心的事就是分享,比如好吃的东西。但,其实我只想一个人吃。
按说,父辈的成就和下一代毫无关系。但是,下一代仍会执着的认为,我的是我的,我爸的还是我的。
其实,并没有“学雷锋”这回事,一个再好的人,他也有七情六欲。只是好人不善于表达,就会被人误以为好人就是圣人。
没有绝对无欲无求的人,哪怕是精神诉求。而人的精神诉求,则强过物质诉求一百倍。
有时候,我们为难自己与全世界对抗。但到了最后,世界还是那样,但自己却遍体鳞伤。
张锋 戊戌初春写于成都翠 轩
《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很感动,多次触发泪点,感谢导演和编剧让我们能够体验到这么好的故事。
刘峰是活雷锋,大家都看着他做好事,也没人帮助他,很少有人懂他,除了何小萍,何小萍6岁爸爸劳改,妈妈改嫁,后来妈妈就没抱过她睡觉,电影结尾的时候她跟刘峰说,她有一句话憋在心里十几年,说她想要一个拥抱。
那个时代的人只要有一个可以干的活就行了,没想着我要有更多的钱,我要过比别人更好的生活,大家活得简简单单,跳着舞,干着医生护士,做些木工杂活。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一直在追求着更好的更舒适的生活,把自己搞得特别累,也欠了很多的贷款。
有一门技术,把这个技术干好,有一门手艺,把这个手艺干好,舞蹈就把舞跳好,什么事情你把它做到极致,你都不用担心饿着, 子把舞跳得很好,可以靠跳舞吃饭,人要有一门技艺,女儿也要给她学习舞蹈和音乐,对于我来说,我要把销售的能力用好,追求销售的造诣,要多交朋友,一些重要的关系要定期维护。涛有个牛逼的嫂子,所以涛可以飞黄腾达。我没有非常重要的可以维护的关系,张老板,陈总,何俊,我可能也认识一下厉害的人,但怎么跟这些厉害的人相处,我内心是没有底气的,也不知道怎么去约他们,害怕自己不够格跟他们成为朋友,所以厉害的关系从来都是不联系的。涛说你跟哪个客户能够成为朋友的,经常一起出来吃饭的,朋友就是能够一起出来吃个饭谈个心,有的厉害的客户确实可以约约他们吃个饭聊聊天。销售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勇敢而不是鲁莽,政委说的一句话,确实是的,明确勇敢和鲁莽的区别。
生活简单快乐,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刘峰就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典型,什么活都抢着干,表哥也是,厨房的活全部揽下,包括洗碗,其实那就是生活,是非常放松的一种生活状态,厨房是生命源,把控好厨房也是非常好的一种生活状态。用点心做个饭做个菜也是一种享受,做做中餐做做西餐,随心所欲。
电影《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
陈文娟
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标签,或是太平盛世,或是朝代更迭,或是马革裹尸,或是歌舞升平。在和平年代,透过大屏幕走进历史,沉下心来,也能嗅到几分历史的气息。
那是个激昂澎湃的年代,《芳华》里的主人公们生活的场景看似平和,但周遭环境处处透露压抑感,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现在是战争时期,生存问题依然面临威胁。平凡朴实的老好人刘峰,淳朴坚韧的农村女孩何小萍,一心想往高处攀爬的林丁丁、心高气傲的郝淑雯、理性善良的萧穗子……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人性有正直也有扭曲。
电影里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亦有正邪之分,然而站在剧中人物的立场上,每个人都是生命的主角,如若大家都通过自我的目光去审视人性,似乎能得出千百种答案。无论是追逐富裕还是平淡,宣扬正义还是崇尚邪恶,修成高雅还是沦为俗人,人所求的大抵都是一个活着——以自己最想要的姿态活着。在走向未来的路上,极少有人能得偿所愿,或多或少留有遗憾,如同上天跟人开了个没有营养的玩笑。
影片很短,只有两个多小时,它又很长,承载了一段冗长的岁月。在荧屏里,它是小圈子的人生百态,在历史中,它是大社会的时代缩影。到了快完结的阶段,更多的故事却还没讲完,只因旁观者无法窥见他人全貌,当局者也无法评判自我得失。虽然不幸的事总在发生,但每个人都还是在努力坚强地活着,这就是人生。
电影很仁慈,仿佛把战争的残酷性隐藏了大半,那个时候的人们既不能掌握自己的生命,也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他们在时代的齿轮里艰难独行,他们看不见前路,却从未泯灭追寻的勇气。没有谁的人生是不辛苦的,但生活中和平年代的人们,已经比前辈先烈们幸福了很多很多。所以,既然生而有幸,便更好地活着吧。
《芳华》影评
芳华已逝,逝者如斯。当《芳华》的片尾曲响起,观众陆续退场之时,我的思绪依然停留在剧情之中,停留在我的芳华岁月中。真的要感谢马小刚导演和严歌苓女士,正是他们用心编导出的影片唤醒了我们这一代人脑海深处有关“芳华”的记忆。
《芳华》将我们这些与剧中人物同龄的人带到了那久远的、记忆模糊的年代。熟悉的场景( 文革、毛主席逝世、中越自卫反击战等),熟悉的音乐(沂蒙颂、驼铃等)让我们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真实、凄楚的故事情节又让我们心有同感,唏嘘不已。剧中刘峰与何小萍的芳华轨迹与我们这些虽没有当过兵,进过文工团,但下过乡,当过“兵团战士”的人是何等相似。当年,我们这些“芳华”正茂的年轻人满怀希望来到兵团,小小年纪就肩负起共和国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责任与重担。但这些人中,因家庭出身等原因遭到歧视、凌辱的不在少数。我的一位天津战友就因家庭原因而不甘受辱,自缢身亡。回城后,找工作、下岗,为生计而奔波,最后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在《芳华》这部影片中,没有对与错,也没有好人与坏人,有的只是青春的多彩、青春的勇敢、青春的懊恼、青春的芳华。而冯小刚导演招募的女兵则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青春的芳华。年轻女兵的表演虽说有些青涩,但年轻女孩是在用心演绎自身的芳华。况且青涩也是青春的体现。大胆启用新人,更是冯导自信的体现。
影片中,刘峰、何小萍在蒙自烈士陵园祭拜英烈的桥段,让观影者无不肃然起敬。是冯导让国家、让国人从新记忆起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的先烈们。试问,现如今芳华正茂的年轻人中,又有多少人知道这场战争。
芳华已逝,逝者如斯。
《芳华》影评
2017年12月18日,我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电影《芳华》。静下心,回想当时观影的感受,我归纳为两点:第一,善良,应该是人们永葆的本色;第二,人要善于总结自己,更要懂得反省和反思自己。
先来说说第一点。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现在小孩都会背的三字经,可是又有几个人一路走来能永葆那最初的本性呢?当然,我也不敢妄下定论,去说好人就一定会有好报。在这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人们面对的诱惑太过纷杂,有一部分人的感知,在这些诱惑里,可能也会发生扭曲,进而改变了最初的本性。只是我觉得即使再改变,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不会变,我们的行为,也应该受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去约束。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又或者是将来,我都希望人们不要忘了,永葆善良的本色。这就是我们嘴里、朋友圈里、广告里经常提到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二点,人要善于总结自己,更要懂得反省和反思自己。这个感受我似乎一直都在心里,大约是从孔子的《论语》开始的吧。它里面提到“吾日三省吾身”,记得那时我读到此处时,感触就颇深,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达到自我提升的过程。只是我忘记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仅浮于思想表面,那么你即使掌握了真理,也无法达到自我升华的目的。突然想起领导反复讲的一句话,要静下心,沉下心,更要落实于行动。现在想想,行动才是最关键所在。首先,我们要勇敢地面对错误,进而尝试去改变,去努力,尝试着让自己往更好地方向去发展。每天都要尽可能地花时间去反思,学会总结,保持初心,勇敢前进。
这些都是我的随想,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这是我的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也是我今天所做的反思。可能没有逻辑,也会让人觉得没有重点,大家就瞎看看。也可以给我提点意见或者建议。
《芳华》影评
上周五晚上,闲来无事,便和学妹一起去CGV看电影《芳华》。刚开始30分钟,不知冯导要传达什么内容;待到结束时,才回过味来。有两点印象挺深刻的。
《芳华》讲述上世纪七八十文工团的一些事情。文工团这个时代的产物,随着社会潮流滚滚向前,慢慢为社会所淘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奔向更好的未来,穗子成为著名的作家,丁丁随丈夫移民到澳洲,舍长幸福美满......如果不跟紧时代潮流,只能被社会淘汰。我们现在是互联网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这个社会,领固定工资的人,往往生活平淡;而不安于现状的人,往往是时代的弄潮儿,如马云,陈永华等人。有人劝过我“去考个编制吧,进公立学校。”可是,我不会这样做的。我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有编制,只会束手束脚。
人性的弱点在该片中暴露无遗。何小萍来自农村,父亲又是劳改犯,本想通过加入文工团,改变自己的命运,可是屡遭文工团女兵歧视与排斥;刘峰乐于助人,质朴善良,可是对丁丁表白后,遭受丁丁的无限,领导的猜忌,离开了文工团。面对这样的情况,真让人唏嘘。电影在最后用萧穗子的角度说:我是在2016年的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得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在上世纪淳朴善良的八十年代,人性的弱点已经如此明显,更如何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人为己打算。可是我依然坚信世上好人多。
《芳华》五年级小学生写观后感:流金岁月 静守芳华
P1 冯小刚导演根据著名作家严歌苓写的小说《芳华》改编的同名电影《芳华》,2017年12月在北京公映了。
P2 练功房内,一群女孩正在排练芭蕾舞,修长的身材,干净的脸庞,优美的动作,铿锵有力的伴奏,翩翩起舞的身姿,电影的色彩尤其饱满,草绿色的军服,鲜红的领章和红五星,衬托得文工团的姑娘们更加俊美。
P3 物依旧,而人,却早已非。唯叹往昔,芳华渐消,纯真未留几许!
P4 总有些一些美丽,深深的烙印在心底。
P6 多少年过去,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心地无比善良的人终于走到一起,何小萍心里始终埋着对刘峰深深的爱,在历经波折,生命归于平淡时,她梦想成真。没有婚约,没有盛宴,两人十指相扣,心心相印,过上了平静而温馨的生活,电影最终给了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
当看到电影《芳华》那些关于以那个时代为题材的故事,心里久久难以平静。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故事中的的人与事和我们多么相似啊!!这也许就是流金岁月 静守芳华最真实的写照吧!
《芳华》由冯小刚执导,于2017年12月15日北京公映,今天周日,我去海淀世纪金源观看了冯小刚这部电影,电影讲述了一九七六年在军队文工团,一群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片尾曲《绒花》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曲,韩红献声演唱,以真挚的情感、纯净的旋律诠释了剧中人物的芳华人生,泛起的涟漪激荡着每个人的内心,勾起万千观众的岁月记忆,催人泪下。
相比起15年前韩红演唱的版本,这一版本经过改编,更有岁月感,情感也更加炽热。在与冯小刚的多次交流中,韩红选择用最纯净、最朴实的声音去表现电影里最纯洁的情感。韩红空灵声线、真挚情感演绎出的《绒花》,将每位观众内心中欲语难言却波涛汹涌的感觉最大可能地释放了出来。
《芳华》片尾萧穗子的旁白: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芳华》影评
上周末去看了一部电影——《芳华》,之前听同学说过挺感人的,只觉得善良的人没有被善待。
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峰从文工团离开的时候,竟然只有何小萍一个人去送他。刘峰为文工团做了许多事,而且都是默默无闻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走的时候却没有人去送他。我真的觉得善良的人没有被善待。不禁想到,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总是在为大家做事,但是从来都不会说出来,慢慢的大家当做理所当然,都不会珍惜这份善良。而只有何小萍去送,或许真的是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刘峰由于“触摸事件”瞬间从大家心中的英雄变成了“臭流氓”,或许真的是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投石的人会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
何小萍认为自己离开那个没有人爱她没有人尊重她的家庭,大家就会尊重她,但是从她进入文工团的第一天起,大家就把她当做一个笑话。但是我觉得她也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她想要拍张军装照完全可以跟别人说一声借一下但是她却选择了偷偷的拿走去照照片,造成了大家对她的印象更加不好。然而她的内心却没有一个人想要去了解,只是不断地看不起她,真是人性的可悲。刘峰从文工团离开的那一刻起她便彻底失望了。
萧穗子我一直觉得她是善良的,但或许也不是吧。当小萍受欺负的时候,她虽然知道做错了,但是依然在旁边看并没有其他的一些行动。也没有去开导一下小萍。
而我觉得对于电影里的刘峰和何小萍,这《芳华》不属于他们。
感动的还有最后的独白: 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
用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