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陆作文网:专注于分享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作文、作文素材、美文句子等内容!

文章

春秋战国 成语(及解释) 故事――余勇可贾

日期:10-03 作者:网友整理    人气:4933我来评论

导读: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余勇可贾   [拼音]:yú yǒng kě gǔ  [释义]余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还有剩余下来的勇力可以卖给人家。原形容勇士的豪迈气概;后也可指力未.....

春秋战国 成语(及解释) 故事――余勇可贾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余勇可贾

  [拼音]:yú yǒng kě gǔ

  [释义]余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还有剩余下来的勇力可以卖给人家。原形容勇士的豪迈气概;后也可指力未使尽。

  [语出] 《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木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杜预注:“贾;卖也。言己勇有余;欲卖之。”

  [正音]贾;不能读作“jiǎ”。

  [反义]无能为力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主谓式。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2年,晋国派出克出使鲁国,完了之后便要去齐国,而鲁国也要派出使者季孙行父(上卿)往齐国去,于是克与季孙行父便相约同往。到了齐国国境外,又遇到了卫国上卿孙良夫与曹国大夫公子首,他们也要去齐国。大家都是为了和齐国搞好外交关系,于是四个人便结伴,一路谈笑风生,一同进入齐国。

  说巧也不巧,说不巧也巧。克瞎了一只眼睛,季孙行父是个秃子,孙良夫是个跛(bǒ)子,曹公子首又是个驼背,现在四个人同时出现在齐国的大殿之上,孩子气十足的齐顷(qǐng)公一直想笑,却又强忍着不好意思笑出声来。

  齐顷公的母亲萧桐叔子(子:儿子和女儿,这里指女儿。即萧国国君桐叔的女儿。)近来心情不大好,总是愁眉苦脸的,齐顷公做事不知轻重,为了博取母亲一笑,竟然在第二天让母亲坐在高台之上观看,而后自己命令四个身有残疾的人去为来访的四个大夫驾车。

  为克驾车的也是个瞎了一只眼的,为季孙行父驾车的也是个秃子,为孙良夫驾车的也是个跛子,为曹公子首驾车的也是个驼背――看了这场景,萧桐叔子和几个宫女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声传开,左右皆知。克听到笑声,觉得奇怪,又将四周看了一看,立时明白过来。他勃然大怒,此时其他三位大夫也都知道自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都是又气又急,立时不辞而别。外国使臣不辞而别,这可是大事!――齐国大夫宾媚人(名国佐,宾氏,封在媚地,所以称宾媚人,是春秋时著名的外交官。)叹道:“齐国有大麻烦了。”

  回到晋国之后,克越想越觉得羞愤,总等着哪一天发兵攻打齐国,把齐顷公狠狠地揍一顿。屈辱的回忆每天都在折磨着他,他总是对人怒目相向,甚至会无缘无故惩罚别人。中军帅士会见他这个样子,知道他此时已被仇恨蒙蔽了心理,一心只想着攻打齐国,只不过有个自己挡着他而已。于是士会便推说自己年纪大了,告老还乡。士会一走,克终于当上了中军帅,执掌晋国大权。他执政之后,便大力扩充军队,训练士兵,准备报齐国人的一笑之仇。

  鲁成公二年,齐顷公伐鲁、卫,抢了不少田地。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救。克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他当然要出兵!一来救鲁、卫两国,二来报自己被嘲笑的.耻辱。晋景公问他:“给你七百乘(shèng)战车够了吗?”

  克要的不是决胜负,而是蹂躏(róu lìn)对手,他说道:“七百乘,那是先君文公城濮(pú)之战的兵力,我哪里敢和先君文公相比?我必须得要八百乘。”于是晋景公给了他八百乘,晋国兵力几乎为之一空。

  克指挥中军,解张为他驾车,郑邱缓作为他的车右。士燮(xiè)指挥上军,栾(luán)书指挥下军,韩厥(jué)仍然为司马,执掌军队纪律。晋军在路上与鲁军(指挥官:季孙行父)、卫军(指挥官:孙良夫)合兵一处――这两国刚被齐军杀败,不过,虽然是败军,合在一起,也还是挺可观的。三国联军浩浩荡荡,往齐国进发。

  在进军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事:克手下有个军官犯了错,韩厥执法一向严明,可不管这个人是谁的部下,直接命令将他斩首示众――克听说后,急忙驱车前来援救那个军官。但当他赶到时,那名军官已经被斩了。克便说道:“违反军纪,就应该斩首。”命人把那军官的脑袋挂起来传令三军,以此来支持韩厥的军令。――有人问道:“您刚才是来救人的,怎么现在反而要用人家的脑袋来支持韩厥呢?”

  克说道:“你知道上次在地我们是怎么败给楚军的吗?就是因为将领们没有齐心协力啊!这次,无论如何,我要让大家都团结起来!”

  晋、鲁、卫联军来到靡(mí)笄(jī)山下,齐国军队在鞍地,两军远远地对望,各自安营扎寨。齐顷公命人来下战书,克回复明日决战。

  齐国大将高固对齐顷公说道:“晋国人还不知道我们的能力,我想单车前去挑战,挫掉他们的锐气,灭掉他们的威风。”――又一个单车挑战的战例哦。

  于是高固让一名士兵驾着战车带着他冲向晋军大营,恰巧晋军营内也有一个偏将驾单车出来,高固取过一块大石头砸过去,把那个偏将给砸倒在车上,而后跳过去,俘虏了那个偏将――驾车的和另一个士兵早吓得跳车逃走了。

  高固活捉了晋将,驾着晋军的战车奔驰回齐营,在自己的阵营中跑了一圈,边跑边喊:“我还有许多勇气,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来向我买吧!”――《左传》原文:欲勇者贾余馀勇。贾:念gǔ,买的意思。――后来,“余勇可贾”便被当作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比喻剩下的勇气和力量很足,还可以使出来。

  [造句]:

  1.昌年看着紧皱眉头的杨群,笑着说:"杨先生还有余勇可贾?"。

  2.他虽已年近古稀,但壮心不已,尚有余勇可贾。

  3.他们余勇可贾,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4.李嘉诚太年轻,余勇可贾,而对于困难,他设想得太少了。

  5.若是早出城几日,鞑子兵还有余勇可贾,若再晚出城几日,城内的兵也困乏了。

  6.好!是条汉子!余勇可贾!你赢了她,我就放你,决不食言;输了嘛,从今往后你老老实实服从、侍侯我们。

  7.沉潜刚克胆大如斗胆大包天威风凛凛余勇可贾。

  8.这精神,这心态,固然其志可嘉,余勇可贾,但冷静视之,在实际生活中,进入老年多注重日常起居、饮食调节,适度锻炼,心理平衡,修身养性往往更值得提倡。

  9.他已经跑得气喘吁吁,但在危险面前还有余勇可贾,又加快了脚步。

  10.玄鸿宗的修士们群情激昂,他们已经被逼到了绝境之上,反败为胜已经没有希望,只有临死之前一点余勇可贾。

  11.非是上官鼎不想要肖铁的性命,化做厉鬼也想要他的命,可惜他不能,肖铁长枪穿过他胸膛的刹那,还有余勇可贾,但是“摄音吼”。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

  战国时候,赵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无奈地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恐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十分恼怒,可又见蔺相如机智勇敢,是位难得的人才,也没有为难他,便放他回到赵国去了。

  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2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自己远道而来,长期作战一旦粮草供给不上,就麻烦了。于是,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不听大臣劝阻,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他到长平后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并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秦国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3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4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取信于民的事情,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相遇,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曹刿阻止道:“等一等。”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曹刿这样做的原因。曹刿说:“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战斗,主要是靠勇气。第一通鼓时,士兵们勇气最足,到再擂鼓时,勇气有些衰落;到第三通鼓,勇气更全部消失了。敌军勇气消失,我们则一鼓作气,斗志昂扬,所以打败了他们)”。曹刿又说:“齐国军力不能低估,说不定会设下伏兵,诈败引诱我们。我‘视其辙乱,望其旗靡’,这才放心追击 ”。(“辙乱”,轮迹混乱;“旗靡”,旗帜倒掩,说明仓皇逃窜。)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和“辙乱旗靡”,出处即《左传》所载“曹刿论战”的故事。做任何事情,趁一开始情绪高涨、干劲旺盛时全力以赴,这叫“一鼓作气”。如果事情老干不好,原有的勇气和力量逐渐衰退而尽,就叫“再衰三竭”。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5

  高山流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

  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6

  [拼音]:yú yǒng kě gǔ

  [释义]余勇:剩下来的勇力;贾:卖。还有剩余下来的勇力可以卖给人家。原形容勇士的豪迈气概;后也可指力未使尽。

  [语出] 《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木焉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杜预注:“贾;卖也。言己勇有余;欲卖之。”

  [正音]贾;不能读作“jiǎ”。

  [反义]无能为力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主谓式。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2年,晋国派出克出使鲁国,完了之后便要去齐国,而鲁国也要派出使者季孙行父(上卿)往齐国去,于是克与季孙行父便相约同往。到了齐国国境外,又遇到了卫国上卿孙良夫与曹国大夫公子首,他们也要去齐国。大家都是为了和齐国搞好外交关系,于是四个人便结伴,一路谈笑风生,一同进入齐国。

  说巧也不巧,说不巧也巧。克瞎了一只眼睛,季孙行父是个秃子,孙良夫是个跛(bǒ)子,曹公子首又是个驼背,现在四个人同时出现在齐国的大殿之上,孩子气十足的齐顷(qǐng)公一直想笑,却又强忍着不好意思笑出声来。

  齐顷公的母亲萧桐叔子(子:儿子和女儿,这里指女儿。即萧国国君桐叔的女儿。)近来心情不大好,总是愁眉苦脸的,齐顷公做事不知轻重,为了博取母亲一笑,竟然在第二天让母亲坐在高台之上观看,而后自己命令四个身有残疾的人去为来访的四个大夫驾车。

  为克驾车的也是个瞎了一只眼的,为季孙行父驾车的也是个秃子,为孙良夫驾车的也是个跛子,为曹公子首驾车的也是个驼背――看了这场景,萧桐叔子和几个宫女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笑声传开,左右皆知。克听到笑声,觉得奇怪,又将四周看了一看,立时明白过来。他勃然大怒,此时其他三位大夫也都知道自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都是又气又急,立时不辞而别。外国使臣不辞而别,这可是大事!――齐国大夫宾媚人(名国佐,宾氏,封在媚地,所以称宾媚人,是春秋时著名的外交官。)叹道:“齐国有大麻烦了。”

  回到晋国之后,克越想越觉得羞愤,总等着哪一天发兵攻打齐国,把齐顷公狠狠地揍一顿。屈辱的回忆每天都在折磨着他,他总是对人怒目相向,甚至会无缘无故惩罚别人。中军帅士会见他这个样子,知道他此时已被仇恨蒙蔽了心理,一心只想着攻打齐国,只不过有个自己挡着他而已。于是士会便推说自己年纪大了,告老还乡。士会一走,克终于当上了中军帅,执掌晋国大权。他执政之后,便大力扩充军队,训练士兵,准备报齐国人的一笑之仇。

  鲁成公二年,齐顷公伐鲁、卫,抢了不少田地。鲁、卫两国向晋国求救。克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他当然要出兵!一来救鲁、卫两国,二来报自己被嘲笑的耻辱。晋景公问他:“给你七百乘(shèng)战车够了吗?”

  克要的不是决胜负,而是蹂躏(róu lìn)对手,他说道:“七百乘,那是先君文公城濮(pú)之战的兵力,我哪里敢和先君文公相比?我必须得要八百乘。”于是晋景公给了他八百乘,晋国兵力几乎为之一空。

  克指挥中军,解张为他驾车,郑邱缓作为他的车右。士燮(xiè)指挥上军,栾(luán)书指挥下军,韩厥(jué)仍然为司马,执掌军队纪律。晋军在路上与鲁军(指挥官:季孙行父)、卫军(指挥官:孙良夫)合兵一处――这两国刚被齐军杀败,不过,虽然是败军,合在一起,也还是挺可观的。三国联军浩浩荡荡,往齐国进发。

  在进军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事:克手下有个军官犯了错,韩厥执法一向严明,可不管这个人是谁的部下,直接命令将他斩首示众――克听说后,急忙驱车前来援救那个军官。但当他赶到时,那名军官已经被斩了。克便说道:“违反军纪,就应该斩首。”命人把那军官的脑袋挂起来传令三军,以此来支持韩厥的军令。――有人问道:“您刚才是来救人的,怎么现在反而要用人家的脑袋来支持韩厥呢?”

  克说道:“你知道上次在地我们是怎么败给楚军的吗?就是因为将领们没有齐心协力啊!这次,无论如何,我要让大家都团结起来!”

  晋、鲁、卫联军来到靡(mí)笄(jī)山下,齐国军队在鞍地,两军远远地对望,各自安营扎寨。齐顷公命人来下战书,克回复明日决战。

  齐国大将高固对齐顷公说道:“晋国人还不知道我们的能力,我想单车前去挑战,挫掉他们的锐气,灭掉他们的威风。”――又一个单车挑战的战例哦。

  于是高固让一名士兵驾着战车带着他冲向晋军大营,恰巧晋军营内也有一个偏将驾单车出来,高固取过一块大石头砸过去,把那个偏将给砸倒在车上,而后跳过去,俘虏了那个偏将――驾车的和另一个士兵早吓得跳车逃走了。

  高固活捉了晋将,驾着晋军的战车奔驰回齐营,在自己的阵营中跑了一圈,边跑边喊:“我还有许多勇气,如果你们需要的话,来向我买吧!”――《左传》原文:欲勇者贾余馀勇。贾:念gǔ,买的意思。――后来,“余勇可贾”便被当作一个成语流传了下来,比喻剩下的勇气和力量很足,还可以使出来。

  [造句]:

  1.昌年看着紧皱眉头的杨群,笑着说:"杨先生还有余勇可贾?"。

  2.他虽已年近古稀,但壮心不已,尚有余勇可贾。

  3.他们余勇可贾,我们不能放松警惕.

  4.李嘉诚太年轻,余勇可贾,而对于困难,他设想得太少了。

  5.若是早出城几日,鞑子兵还有余勇可贾,若再晚出城几日,城内的兵也困乏了。

  6.好!是条汉子!余勇可贾!你赢了她,我就放你,决不食言;输了嘛,从今往后你老老实实服从、侍侯我们。

  7.沉潜刚克胆大如斗胆大包天威风凛凛余勇可贾。

  8.这精神,这心态,固然其志可嘉,余勇可贾,但冷静视之,在实际生活中,进入老年多注重日常起居、饮食调节,适度锻炼,心理平衡,修身养性往往更值得提倡。

  9.他已经跑得气喘吁吁,但在危险面前还有余勇可贾,又加快了脚步。

  10.玄鸿宗的修士们群情激昂,他们已经被逼到了绝境之上,反败为胜已经没有希望,只有临死之前一点余勇可贾。

  11.非是上官鼎不想要肖铁的性命,化做厉鬼也想要他的命,可惜他不能,肖铁长枪穿过他胸膛的刹那,还有余勇可贾,但是“摄音吼”。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7

  秦国有个人叫孙阳,他一眼就能认出好马和坏马,人们把他叫“伯乐”。伯乐把自己认马的本领都写到叫《相马经》的书里,画上了各种马的图。伯乐的儿子很笨,却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伯乐的儿子把《相马经》背得很熟,以为自己也有了认马的本领。一天,伯乐的儿子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他想起书上说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这家伙的额头隆起来,眼睛又大又亮,不正是一匹千里马么?”他想。他非常高兴,把癞蛤蟆抓回了家,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哭笑不得,只好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是寓言作者的夸张。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死板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招致损失的事例,确实是经常见到的。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但是,一定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按图索骥”这句成语一般既用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广泛用于贬义词,也用来比喻按照线索寻找。后一种用法不含贬义。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8

  惊弓之鸟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便问更羸不用箭怎么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更羸对魏王讲:“没什么,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后来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9

  滥竽充数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0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打算在其门下食客挑选出二十个文武人才一同前往,但只挑选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符合条件。

  这时,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请求加入前往楚国的行列。平原君问:"你在我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三年了。”平原君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就好像一把放在袋子里的锥子一样,立刻就会显露出锋利的锥尖。而你在我门下三年了,我却没听说过你有什么表现,你还是留下吧!”毛遂说:“我现在自我推荐,就是请求你把我放进袋子里,如果早点有这样的机会,那我就不只是露出锥尖而已,而是早就显露出才能,锋芒毕露了!”平原君觉得毛遂说得有道理,就答应让他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会谈,从早上到中午,都还没有结果。毛遂于是持剑走到楚王面前,极力说明赵、楚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楚王终于被说服,答应赵国愿意出兵援救。于是两国当场歃血为盟,誓守联合抗秦的盟约。毛遂这次不仅帮平原君完成任务,也为国家立下了功劳,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平原君因此待他为上宾。

  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毛遂自荐”这个成语,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1

  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临近的齐国乘机出兵,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

  燕昭王当了国君以后,他消除了内乱,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夺回失去的土地。虽然燕昭王有这样的号召,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怎样才能得到贤良的人。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骨头,回去献给国君。国君看了用很贵的价钱买的马骨头,很不高兴,说我所寻求的是活着的千里马,你怎么用五百金买了一匹死千里马?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很多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上面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并让他修筑了“黄金台”,作为招纳天下贤士人才的地方。消息传出去不久,就有一些有才干的名人贤士纷纷前来,表示愿意帮助燕昭王治理国家。经过20多年的努力,燕国终于强盛起来,终于打败了齐国,夺回了被占领的土地。

  明代蒋一葵的《长安客话》记载:"黄金台有二,故燕昭王所为乐、郭筑而礼之者,其胜迹皆在定兴。今都城亦有二,是后人所筑。"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2

  1.尊王攘夷

  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他各国承认其霸主地位。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烽火戏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3.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5.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6.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8.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

  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朝秦暮楚

  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

  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16.爱媵贱女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公子,准备了非常丰厚的嫁妆,光穿着有华丽衣裳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漂亮,于是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认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漂亮,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是则故事是韩非借齐国传墨子学说的田鸠之口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时讲的一则故事。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起说明一种办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后世常以此比喻办事情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17.白虹贯日

  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现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毕万昌大

  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现在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发他的后代,使其昌大。”后来,毕万的后代果然建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其实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后辈发扬,繁盛昌大。

  19.抱冰握火

  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20.抱柱信

  出自《庄子・盗跖》

  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表里山河

  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22.甘拜下风

  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惠公被秦兵所俘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担忧也!寡人准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太过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放话)?”晋大夫于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实际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希望他说了话要算数。“下风”的意思就是你的诺言不仅天地共鉴,我们在下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希望你不要食言。

  “拜下风”原是谦恭卑怯的举止,后逐渐又演化成“甘拜下风”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背城借一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

  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4.班荆道故

  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朋友。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实为伍举护送之。”于是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准备到晋国去。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将要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攀谈返回楚国的事情)。

  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5.苌弘化碧

  出自《庄子外物》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刘氏与晋范氏世代通婚姻,在晋卿内讧中(所指为公元前490年即周敬王三十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苌弘曾帮助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苌弘死于蜀(今四川),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像明末著名将领袁崇焕就有死后,鲜血化碧一说。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3

  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4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魏惠王十分恼火(因卫国原来是魏国的属国),于是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本就小国,根本抵挡不利啊魏国的进攻,只得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臣邹忌主张不救,因为这样会消耗本国的实力。但大臣段干纶认为,如果魏国打败赵国,魏国的势力会更加强大,进而对齐国造成威胁,因此极力主张支援赵国。齐王采纳了段干纶的建议,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八万救赵。

  孙膑在分析形势后,认为魏国军队很强大,如果与魏军正面交锋会造成齐国的较大损失,所以应该避实就虚,趁着魏国精锐部队在外,魏国国都大梁防务空虚的机会,攻打它的国都,迫使魏军回救大梁,赵国的危险就会自然消解。

  田忌采纳了军师孙膑的建议,为给敌军制造齐国部队弱小的假象,故意派无能的军官带兵进攻魏国的军事重镇平陵,结果齐军大败。魏国大将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加紧对赵国的进攻,丝毫没有想到齐军会攻打魏国的国都大梁。

  与此同时,孙膑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进逼魏国国都大梁。庞涓闻讯,迅猛从攻打赵国的前线往回撤军,长途跋涉去保卫国都。因为兵困马乏,又陷入孙膑的包围圈中,结果魏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围魏救赵”由此而来,亦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之一。

春秋战国成语故事15

  “完璧归赵”让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蔺相如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界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

  赵王到了渑池,会见了秦王。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王没占到便宜。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蔺相如随处弱国,但不惧强国,机敏过人,是一个很好的外交人才。

获兔烹狗成语故事

  【拼音】huò tù pēng gǒu

  【典故】南洋一带,苟微华人,必不有今日。今虽获兔烹狗,得鱼忘筌。 梁启超《论中国之将强》

  【释义】比喻事成之后排斥以至杀害有功之臣。亦作“狡兔死,良狗烹”。

  【用法】作谓语、定语;同“过河拆桥”

  【结构】连动式

  【相近词】过河拆桥、狡兔死,走狗烹

  【押韵词】千古不朽、弹丸脱手、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彘肩斗酒、七湾八扭、捉襟见肘、玩忽职守、轻脚轻手、何所不有、当面出丑、......

  【年代】近代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楚国的`范蠡和文种到越国去做官,辅佐被吴王夫差打败的勾践,他们发奋图强,终于使越国强大,最后灭了吴国。范蠡深知勾践的为人就到齐国隐姓埋名经商,他写信劝文种离开说:“狡兔死,走狗烹”。文种不信后被勾践所杀

  【成语举例】你要小心他干获兔烹狗的事。

兔死狐悲成语故事

  “兔死狐悲”原作“狐死兔泣”。这个成语,原出自《宋史・李全传》。后又见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

  南宋时期,处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纷纷掀起抗金斗争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几支红袄军。

  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牺牲。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率领起义军从益都转移到莒县,继续斗争。后来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公元1218年,他们投附宋朝,驻扎在楚州。此后,李全抱有发展个人实力、割据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4月被南下的蒙古军包围,城破投降。

  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杨妙真派人去争取夏全,对夏全说:“你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如今你却带兵来攻打我们。打个比方说,狐狸死了,兔子感到悲伤哭泣;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独有你夏全能生存吗?希望将军和我们团结起来。”夏全同意了。

  往后,《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里说:“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

  后来,人们引用“兔死狐悲”这个成语,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现在多用于贬义。

犬兔俱毙成语故事

  【出处】

  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战国策・齐策三》

  【释义】

  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准备去攻打魏国,大臣淳于髡认为这样会两败俱伤,十分不利,就对齐王进谏:“天下最快的狗韩子卢去追天下最狡猾的兔子东郭逡,兔子在前面拼命跑,狗也拼命在追,经过一段时间,狗没追上兔子,双方都疲劳而死。”

兔死狗烹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辅助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范蠡,还有一个是文种。当时勾践在会稽山一战中大败,国力也不足以与吴国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种两个大臣商议怎样才能报仇雪耻。范蠡劝勾践主动向吴王示好,以便争取时间发展生产,增强国力,提高军事力量。

  这时候,夫差因当上了霸主,骄傲起来,一味贪图享乐。文种劝勾践向吴王进贡美女。越王勾践就派人到处物色美女,结果在浣溪边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鱼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献给了夫差。夫差一见西施,顿时被迷住了,把她当做下凡的.仙女,宠爱得不得了,也逐渐放松了对勾践的监视。随后,文种和范蠡又帮助勾践取得夫差的信任。他们还设计让夫差杀了忠臣伍子胥;送给吴国浸泡过、不能发芽的种子,害得吴国当年颗粒无收,到处闹饥荒,国内人心大乱。

  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范蠡和文种是最大的功臣。勾践在灭掉吴国后,因范、文二人功劳卓着,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他不顾勾践的再三挽留,离开越国,隐居齐国。范蠡离开后,还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告诉他:你也赶快离开吧,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种不相信越王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还回信说:“我立下这么大的功劳,正是该享受的时候,怎么能就这样离开呢?”果然在文种当丞相不久,勾践就给他送来当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杀时用的那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先生教给寡人七种灭吴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用,就请先生带给先王吧。文种一看,就明白了,后悔当初没有听范蠡的话,无奈之下只好举剑自杀了。

乘龙快婿成语故事

乘龙快婿成语故事1

  【注音】chéng lóng kuài xù

  【出处】……遂奋衣来坐,神志肃然,曰:‘向闻先生欲求快女婿,其人也。’遂以女妻之。 《魏书・刘传》

  【释义】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用法】作主语、宾语;称赞别人的女婿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骐骥才郎、乘龙贵婿

  【押韵词】偿其大欲、老吏断狱、葱葱郁郁、同舟之惧、遗文逸句、来者不拒、合则留,不合则去、千篇一律、效死弗去、桂林一枝,昆山片玉、......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上善于吹箫的箫史,就跟他学起吹箫来。秦穆公成全了他们,为他们建立一座凤台。弄玉很快学会了吹箫,他们在凤台吹箫,引来了凤凰前来倾听,并伴着乐声飞舞。后来箫史乘龙飞去,弄玉也乘凤飞去

  【成语示例】待做这乘龙快婿,骐骥才郎,少的驷马高车。 ・汤显祖《紫钗记・回求仆马》

  【成语造句】

  ◎ 但吴为的上司却在这期间怂恿默许,使吴为先生得心应手,大有乘龙快婿舍我其谁之势。

  ◎ 他嘱咐其学生--刚当上他乘龙快婿才几天的侦探培勒将此案详细记录,以便使他的文字遗产增加传奇色彩。

乘龙快婿成语故事2

  1 乘龙快婿的'成语故事

  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小女儿,非常喜欢西戎国贡献的一块碧玉。穆公便给女儿起名为“弄玉”。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但性情孤僻,尤其厌恶宫里繁琐的礼仪。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穆公见她这么喜欢笙,命名匠把那块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给她。公主自从得了碧玉笙,练习吹笙的时间更长了,技艺也更加精湛了。

  穆公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赏月,倚著栏杆吹起笙来。这时似是有一阵袅袅的仙乐,在和着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细一听,是从东方远远传来的洞箫声。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公主趁闲谈的机会,把有人在远处为她伴奏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穆公便派大将孟明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来到秦宫,正好是中秋节。穆公见他举止潇洒,风度翩翩,心里十分高兴,马上请他吹箫。萧史取出玉箫,吹了起来。一曲还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龙、彩凤都好像在翩翩起舞。大家不约而同地齐声赞道:“真是仙乐!真是仙乐!”

  萧史和弄玉结成夫妻。从此萧史就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叫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就和真的凤凰的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也引下来了,停在他们的屋子上。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萧史、弄玉就住在那里,不饮不食,不下数年。

  一天晚上,奏完笙箫之后,萧史对公主说:“我很怀念华山幽静的生活。”公主也说:“这宫廷生涯,我压根儿就厌烦,我愿意与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静。”从此二人便隐居在华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带着玉笙乘上彩凤,萧史带上玉箫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双双升空而去。当时的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2 乘龙快婿的成语故事材料

  【注音】chéng lóng kuài xù

  【出处】晋・张方《楚国先贤传》:“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

  【解释】乘龙:好比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才貌双全的女婿。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称赞别人的女婿

  【近义词】骐骥才郎

  【例句】实际上,谁也不知道他申家大院里什么时候有了这幺一个威风凛凛的乘龙快婿。

  3 乘龙快婿的成语故事点评

  萧史一直无欲无求,在华山隐居,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还收获了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爱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本领,因为你不知道在未来的哪一个时刻你的本领会为你带来好运哦!

乘龙快婿成语故事3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秦穆公嬴任好的女儿爱上善于吹箫的箫史,就跟他学起吹箫来。秦穆公成全了他们,为他们建立一座凤台。弄玉很快学会了吹箫,他们在凤台吹箫,引来了凤凰前来倾听,并伴着乐声飞舞。后来箫史乘龙飞去,弄玉也乘凤飞去。

  【出处】 遂奋衣来坐,神志肃然,曰: 向闻先生欲求快女婿,淙艘病。

  查看乘龙快婿的意思

  词语乘龙快婿 拼音chéng lóng kuài xù 意思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出处《魏书刘?传》:“……遂奋衣来坐,神志肃然,曰:‘向闻先生欲求快女婿,?其人也。’遂以女妻之。” 乘龙快婿的故事 示例 乘龙快婿成语接龙:乘龙快婿 ?? 找不到合适的成语成语大全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1

  “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2

  乐广字彦辅,迁河南尹,尝(2)有亲客(3),久阔(4)不复来,广(5)问其故(22),答曰:“前在坐,蒙(6)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7),既饮而疾(8)。”于时(9)河南(10)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沉疴(20)顿(21)愈(23)。

  翻译

  乐广字彦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办公场所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注释

  (1)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是西晋首都所在。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心里的顾虑被打消

  (20)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

  (21)顿:顿时,马上。

  (22)故:原因。

  (23)愈:恢复。

  成语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3]

  还有这么一说: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并经常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后来,他这位朋友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辞离开了。这让乐广感到很纳闷:他为什么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乐广奇怪地问:“前几天喝酒的时候,你不是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

  刚开始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后来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这位朋友才说出实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来大家喝得很高兴。我喝了几杯以后,突然发现我的酒杯里有一条蛇,而且还慢慢地蠕动。我当时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但你的盛情难却,所以我勉强喝了那杯酒,然后就离开了。回到家里以后,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我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开心地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杯中的蛇竟然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的这位朋友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4]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意在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说明人在很多时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而由这种怀疑和恐惧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成语寓意

  主要批评

  本文既嘲笑了那个被杯中蛇影吓得病倒的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心病还须心药来医.乐广明白客人得的是心理疾病,所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客人,对症状下药,使得病人“豁然意解,沉疴顿愈”。读这一故事要注意乐广问及朋友久别不复来的原因是:“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而想到“壁上有角,漆画作蛇”,想到“杯中蛇即角影也”,这是客人病因所在,治他的病必须针对这一病因。因而“复置酒于前处”让客人“所见如初”然后再告其所以,让客人自解其意,自治其病。“杯弓蛇影”这一成语由此而来,也作“蛇影杯弓”,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虚惊一场。

  揭示道理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同时也讽刺了在虚幻的现象面前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人。

  寓言拓展

  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大峡谷里,野生动物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一个偷猎队发现了这里,他们抓住大熊猫和金丝猴,想运回去贩卖。几个爱打抱不平的动物闻讯后,议论起这件事。小熊说:“我去喊几声,把那些偷猎者吓跑,抢回大熊猫、金丝猴。”小蛇说:“不!我去咬死那些坏蛋。”……

  小狗听了它们的话,想了想,说:“大家听说过‘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故事吗?不如,跟他们……”如此这般,大家听了,都很赞成,催小蛇赶快上路。

  小蛇趁偷猎者们喝酒喝得半醉的时候,悄悄爬进偷盗者队长的大酒杯里。他们喝着喝着,一个偷猎者说:“队长,你杯子里有条小蛇!”偷猎队长听了,不相信。另一个偷猎者也说:“真有一条像弓一样的小蛇。”

  队长已经喝得醉醺醺了,一拍桌子,吼道:“你们别婆婆妈妈的。没看见弓和箭都挂在那儿吗?杯子里的是弓的影子!”他的队员对他说:“队长,你摇一下杯子,如果是影子,就不会动。”

  盗猎队长摇了一下,小蛇赶紧一动不动。队长骂道:“我说是影子吧,你们不信。真扫我的酒兴,都睡觉去!”说完,他一仰头,把杯里的酒全部喝光,然后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小蛇顺着酒水滑进盗猎队长的胃里,像孙悟空在妖精肚子里一样,使劲在队长的胃里跳舞,很快队长就被痛醒了。机智的小蛇就在队长肚子里和他谈判,让他放了金丝猴和大熊猫,否则它就一直在他肚子里跳舞,疼死他!队长忍受不了胃中的剧痛就放了捕获的珍贵动物们。

  但是,当小蛇让他张开嘴出来的`时候,队长心生一毒计:当小蛇爬出来的时候,使劲一磕牙,咬死它!谁知,小蛇早已料到队长有这么一招。它假装出来,探出头的时候又迅速缩了回去。队长狠狠一咬,没伤害到小蛇,反而把自己的门牙磕掉了,痛得他哇哇直叫,此时,小蛇迅速冲出他的嘴巴,溜进草丛不见了。

  从此,盗猎队队长留下了一个后遗症,看见酒杯和弓箭就胃痛、牙痛,身体还瑟瑟发抖。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3

  【原文】

  尝(1)有亲客(2),久阔(3)不复(4)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5)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6)之,既饮而疾(7)。”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广意(8)杯中蛇即角影(9)也。……

  (《晋书・卷四三・乐广列传》)

  【注解】

  (1)尝:曾经。

  (2)亲客:要好的朋友。

  (3)阔:久。

  (4)复:再。

  (5)方:正打算要。

  (6)恶:同“恶”,厌恶、感到反胃。

  (7)疾:生玻

  (8)意:猜想。

  (9)角影:角弓所映出的影子。

  【故事阐述】

  晋朝时,有位名叫乐广的人,他很善于谈论。某天,他想起有个好朋友很久没来往了,便要仆人去问候问候。那位朋友说:“前一次到你这里来聊天饮酒,当我正要喝酒时,突然看到杯子里面有条小蛇。当时我觉得很不安,可是酒已经勉强喝下了,也没有办法了。后来我只要一想到这件事就觉得反胃、不舒服,结果就生病了,一直到现在都尚未痊愈。”

  当乐广得知此事后,觉得很奇怪,他心想:杯中怎么可能有蛇呢?想着想着,不觉走上次宴客的厅堂中。猛一抬头,他看到了壁上挂有一张弯弓,上面由油漆绘成,象一条蛇。于是他连忙倒了一杯酒,走到那天朋友坐的位子上,果然酒杯中出现了一条蛇的倒影,他立刻明白了事情的经过。

  乐广赶紧把那位朋友再请到家中,把当时的情况模拟了一次。朋友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这才恍然大悟起来,心中放下了一块大石头,顿觉宽畅不少,心病也就不药而愈了。

  后人就用“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形容人受到不实在或不存在的事情影响,而心生不安,甚至引起心里恐惧。

  【讨论】

  (1)乐广的那位好朋友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到乐广家中了?

  (2)乐广得知好友没来家中的缘故,他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开心中的疑虑呢?

  (3)朋友明白了真相后,为什么疾病会不药而愈?

  (4)“人的思维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你同意这句话吗?请你和同学分享一下想法或发生在你周遭实际的例子。

  【造句练习】

  例:请你看清楚!别杯弓蛇影的,自己吓自己!

  例:最近我总是觉得有人在跟踪我,希望这只是我杯弓蛇影而已!

  【相似成语】

  杯中蛇影、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课后时间】

  中华文化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杯弓蛇影”即是一篇。请和同学分享一下,你曾经阅读过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呢?

  【参考解答】

  庄周梦蝶

  守株待兔

  井底之蛙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4

  杯弓蛇影的故事

  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并经常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后来,他这位朋友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辞离开了。这让乐广感到很纳闷:他为什么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乐广奇怪地问:“前几天喝酒的时候,你不是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

  刚开始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后来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这位朋友才说出实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来大家喝得很高兴。我喝了几杯以后,突然发现我的酒杯里有一条蛇,而且还慢慢地蠕动。我当时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但你的盛情难却,所以我勉强喝了那杯酒,然后就离开了。回到家里以后,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我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开心地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杯中的蛇竟然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的这位朋友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3]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意在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说明人在很多时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而由这种怀疑和恐惧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杯弓蛇影的材料

  【注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载:应彬请杜宣饮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形容人神经敏感,含贬义。

  【近义词】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满腹疑团、狐埋狐

  【反义词】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年代】古代

  【例句】她不知从哪儿听到要地震的消息,整天~,稍有动静就慌作一团。

  杯弓蛇影的点评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变得疑神疑鬼,还差点儿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5

  杯弓蛇影

  出处:选自《晋书乐广传》。

  杯子里的弓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文言文:

  乐广字修辅,迁河南伊,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译文:

  乐广曾经有一对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想一想:

  问什么客人会生病?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6

  读了《杯弓蛇影》这篇成语,我感受到了杜宣看到酒杯里有懂动的小蛇,吓得惊慌失措。就主观认为是蛇了,结果被杯中的“蛇”吓得大病了一场。我觉得杜宣很胆小怕事,而应郴很会发现原因。

  我从杜宣看了以为有一条蛇在酒杯蠕动,吓得直冒冷汗。但在司令面前,他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我感受到了杜宣的胆小怕事。

  我又从应郴回家后,怎么也弄不明白杜宣杯中为什么会有蛇。于是他端来一杯酒,坐在杜宣那天坐的位置。刚一坐下,他惊讶地看到了酒杯中的“蛇”,但仔细一看,原来是旁边的弓的影子。我感受到了应郴会发现事实的真相。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草率的做出结论。一定要多做研究,找出事实背后的真相。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7

  有个叫乐广的人请朋友来家里喝酒。朋友举起酒杯,却看到杯子里有条蛇在晃动。朋友心里觉得很不舒服,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回到家后,朋友越想越后怕,生病了。乐广听说后,马上去探望朋友。朋友说:“那天在你家喝酒时,杯子里有条蛇!”乐广一听,怎么会有这种事呢?于是马上回家查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着一把像蛇一样的弓。而弓的影子,恰巧落在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朋友的病马上就好了。

  成语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这个典故意思是说,客人见杯中弓影,以为是蛇在酒中,勉强喝下。即疑虑而生病,明白真相后,疑虑消失,沈疴顿愈,后遂用杯弓蛇影或弓影杯蛇,指因错觉而产生疑惧,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忧,清人黄遵宪《感事》诗:"金庞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赵翼《七十自述》诗:"水中见蟹犹生怒,杯底适蛇得不惊。"

  原文

  杯弓蛇影

  乐广字彦辅,迁河南尹,尝(2)有亲客(3),久阔(4)不复来,广(5)问其故(22),答曰:"前在坐,蒙(6)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7),既饮而疾(8)。"于时(9)河南(10)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沉疴(20)顿(21)愈(23)。

  翻译

  乐广字彦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

  杯弓蛇影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注释

  (1)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是西晋首都所在。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20)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

  (21)顿:顿时,马上。

  (22)故:原因。

  (23)愈:恢复。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8

  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故事是说:有人请客吃饭,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客人以为酒杯里有条蛇,勉强喝了几口,回去后疑心中了蛇毒,就生了重病,主人知道后再次请他,让他看见了真相,才解除了心病。这成语用来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有时也用来比喻虚幻不存在的东西。

  毕竟,蛇在我们汉族文化中,并不是什么可亲可爱的动物。在酒杯里发现一条蛇,叫谁也很难心安理得地喝下去。那位客人被惊扰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被惊扰之后呢?完全可以有礼貌地问问主人或同桌的客人:杯里的蛇是怎么回事?哪怕鲁莽一些,大呼小叫地问也不要紧啊!鲁莽些无非被某些人笑话不够深沉,也是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总比闷在心里吓唬自己强多了吧?只有胆小懦弱的人,才一边疑神疑鬼吓得心惊肉跳,一边顾虑重重三缄其口。如果不是有人主动帮他解决问题,就非得吓出大病来甚至赔上性命不可。自然,如果本人足够聪明,能自己找出真相解决问题,就更好了。

  不仅故事中那位客人,大家谁也难免被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所惊扰。如果不能靠自己解释清楚,就千万别像被杯弓蛇影吓病的那人一样把惊吓闷在心里。问题是回避不掉的,向周围的人说出来才是上策。只要说出来,很可能就有明白人听见帮你解释清楚。或者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寻找答案,也能促使问题更快解决。退一万步说,即使大家都说不清,也很可能听说有别人遇上过同样的怪异现象,别人事后没什么危害,自己也就放心了。就像以前的鬼市、鬼火和海市蜃楼等长期无法破解的现象,都是后来找到的科学答案。无论多怪异的现象,只要大范围交流,知道不是针对自己的,也没什么危害,心理压力就小多了。

  总之,受惊扰后一定别回避问题,无论靠自己还是寻求帮助,都正视它积极想办法解决,以免受到更大的损失。只有这样,才是勇敢的人,明智的人,值得学习的人。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9

  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讲的是杜宣饮酒的时候发现杯中似乎有一条小蛇,其实是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劭听说杜宣生病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点评

  这个故事讽刺了在虚幻的现象面前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人。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人在很多时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而由这种怀疑和恐惧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10

  人常说,父爱如山,母爱似水。它的弯曲的身体。科学家研究发现,其实吐“丝”的并不是蝮蛇,而是那些猎物,“丝”是红外线,人和动物无时无刻不在向外放射着红外线,而蝮蛇头部的热感应器能接收红外线,因而就能准确感知猎物的位置;该我了,我先选了个位置站好,估计了一下离目标的距离,心里盘算着怎么走才能找准位置。

  在西晋时期,有一个叫乐广的人,他家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一天,一位到他家喝酒的朋友,把倒影在酒杯里的弓误以为是蛇,吓得生了病,吃了很多药也治不好。乐广不明白酒杯里怎么会有蛇,想了很久,才明白是那张弓的倒影。他告诉了朋友,朋友心中的疑虑 立即消失了,病也好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在心中怀有太多的疑虑,而应该想办法去消除疑虑,而很多事情都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证明的。这让我想起我平常碰到的一些事情:

  我以前不敢一个人在家里,就算在家的时候,我也要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间里,有时候听到厨房里的碗轻轻一动发出一点点响声,我就已经被吓得缩成一团了!爸爸妈妈回来告诉我,这是风吹动了碗,我这才放心了下来。

  前几天我到同学家玩,不小心手指被门缝夹了,好疼呀,我当时还以为手指会掉下来,非常担心,哭了。后来仔细看了又看,才发现原来只是流了一点血而已。于是,我又开心的笑了。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11

  杯弓蛇影,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出自应劭《风俗通义・怪神第九》,应郴请杜宣饮酒,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蛇而生病。后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

  【近义词】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满腹疑团、狐埋狐

  【反义词】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杯弓蛇影的故事】

  (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害怕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12

  【成语】: 杯弓蛇影

  【拼音】: 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释】: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举例造句】: 金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清・黄遵宪《感事》诗。

  【拼音代码】: bgsy

  【近义词】: 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

  【反义词】: 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

  【灯谜】: ODS、驰

  【用法】: 作宾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

  【英文】: extremely suspicious

  【故事】:

  有一个叫应彬的人在汲县作县令。夏至这一天,他的一位老朋友来访,应彬设宴款待。朋友座位背后的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弩(nu)弓,映在酒杯中,形状就像一条小蛇。朋友端起酒杯,正欲饮酒的那一瞬间,他瞥见了酒杯中的蛇,可他已经将那杯酒喝进肚里去了。朋友当时就觉得又惊又怕,十分恶心。回到家里,只觉得胸腹疼痛难忍,以至于饮食不进,身体渐渐消瘦下去。家里人为他请了好多医生,用了好多办法,也不见治好。

  自从老朋友那次来访后,已好长时间不见面了,应彬觉得奇怪,于是决定到朋友家去回访。只见朋友形容憔悴,病得不轻。应彬便问是什么原因。朋友如实相告:自那次在你家喝酒,因酒杯里有一条小蛇被我吞进肚里,使我十分害怕,回家后就一病不起。

  应彬觉得这事有些蹊跷,酒杯中哪来的蛇呢?他回到县衙后,还在琢磨这件事。猛一回头,看见挂在墙上的弩弓,心里一下子明白了。他于是专门备了车马,把老朋友再次请到家中,重摆宴席,仍让朋友坐在原来的位置上。当朋友拿起酒杯一看,忽然惊叫起来,原来杯中又出现了蛇影。这时,应彬也端着酒杯走到朋友的座位旁,将自己的酒杯端给朋友看,里面同样有一条蛇影;后来,他请朋友端着原来那杯酒离开那个位置,再看杯中,那蛇影就分明没有了。朋友心中甚是不解,应彬叫朋友回头看墙上挂着的那把弩弓,对朋友说:墙上的弩弓映在酒杯中,这就是你看到的杯中的蛇,其实那只是弩弓的影子,杯中什么也没有。

  朋友半信半疑,又和应彬重新演试了几遍,这才哈哈大笑起来,心中的疑团顿时消失,精神一下子清爽了许多。回去以后,病也很快地好了。

  害疑心病的人,往往陷入庸人自扰的泥淖而难以自拔;有智慧的人则善于抓住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心病还须心药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13

  【出处】

  《风俗通》。

  东汉时,有个叫应郴的人,曾经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当县令。一次应郴请县里的主簿杜宣到家里做客。他在客厅摆了一桌丰盛的宴席,请杜宣饮酒。当时,客厅的北墙上挂着一张红色的弓,弓的影子映在酒杯里,形状好像一条游动的蛇。杜宣看见了,感到十分厌恶,但又不敢不喝。勉强喝下去后,回到家就得了胸腹疼痛的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因而身体渐渐消瘦。家人很着急,请了许多名医,采用各种方法治疗,也不见好转。

  后来,应郴知道杜宣病了,就去看望他。应郴问起他患病的原因,杜宣才吞吞吐吐地说:“酒杯里的蛇进了我的肚里。”

  应郴回到自己家里,站在客厅里苦苦思索,心想: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猛然回头看见挂在墙上的弓,才恍然大悟,一定是这东西引起的。

  于是,应郴就派县里的差役,用车把杜宣请来,还在上次请他饮酒的地方准备好了酒,酒杯中果然又出现了蛇。应郴告诉杜宣说:“这是挂在墙上的弓的影子。”

  杜宣知道酒杯中原来是弓影,就没有心理负担了,后来病也渐渐地痊愈了。

  释义

  将映在酒杯中的弓影误认为是蛇。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扰。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14

  晋朝时候有个人叫乐广,他很会说话,能够用道理来说服人。

  乐广有个好朋友,俩人常常在一起喝酒谈天。可是有一回,那位朋友接连一个多月没上乐广那儿去。乐广有点儿不放心,派人去打听。派去的人回来说,那位朋友病了。原来上回他在乐广这儿喝酒,看见酒杯底上有一条小蛇,当时心里就有点儿不舒服,可是酒已经喝下肚了,回到家里果然害起病来。

  乐广听了,心里很奇怪,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他走到上回喝酒的地方四处察看,猛抬头看见墙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漆着一条小蛇。他立刻明白了,就派人去请那位朋友来喝酒,说能治好他的病。

  那位朋友勉强来了。乐广仍旧请他喝酒,让他坐在上回坐的老地方。那位朋友心里本来很疑惑,朝酒杯里一看,嘿,那条小蛇还在酒杯里呢,不由得吓出了一身冷汗。乐广指着墙上的弓,笑着说:“你别犯疑了,酒杯里没有什么蛇,这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把墙上的弓摘了下来,酒杯里的影子果然不见了。那位朋友的恐惧立刻消除了,病也就好了。

成语故事:杯弓蛇影15

  成语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一个人到朋友家做客,酒桌上正喝的高兴,他猛然发现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可当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他害怕极了,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过了几天,朋友又请他到家中喝酒,这次他又看到了酒杯中的蛇,他指着酒杯对朋友说:”你看,这杯里有条蛇。”朋友一看,也大吃一惊。他们谁也没有喝酒,回到家后,二人都生病了。

  这一天妻子煎好了药递给他,他伸手一接又看到了蛇在药碗里。吓得不敢喝药,妻子追问下,他才说出了酒杯里和药碗里有蛇的事情。妻子听后大笑起来,她指着墙上的弓对他说:”只不过是,墙上的弓的倒影映在了杯子里,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要自己吓自己了。”

  他顺着妻子的手一看,果然是墙上的弓的倒影,病马上就好了。第二天,他到朋友家里,把真相告知朋友,两人这才如梦初醒。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1

  【注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典故】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

  【释义】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

  【结构】复句式

  【近义词】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

  【反义词】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

  【押韵词】心如古井、一碧万顷、楚腰蛴领、片云遮顶、漂蓬断梗、充饥画饼、举纲持领、取辖投井、避坑落井、火尽灰冷。

  【年代】近代

  【灯谜】ods、驰

  【成语故事】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成语示例】金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 清・黄遵宪《感事》诗

  【其它使用】

  ◎ 我生怕自己杯弓蛇影,听岔了,谨慎地问:"你说什么事?""那篇说你的文章是我写的。"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2

  有个叫乐广的人请朋友来家里喝酒。朋友举起酒杯,却看到杯子里有条蛇在晃动。朋友心里觉得很不舒服,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回到家后,朋友越想越后怕,生病了。乐广听说后,马上去探望朋友。朋友说:“那天在你家喝酒时,杯子里有条蛇!”乐广一听,怎么会有这种事呢?于是马上回家查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着一把像蛇一样的弓。而弓的影子,恰巧落在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朋友的病马上就好了。

  成语出处

  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予之祖父郴为汲令,以夏至日请见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於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其日便得腹腹痛切,妨损饮食,大用羸露,攻治万端,不为愈。后郴因事过至宣家窥视,问其变故,云畏此蛇,蛇入腹中。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弩,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扶辇载宣於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弩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瘳平。"这个典故意思是说,客人见杯中弓影,以为是蛇在酒中,勉强喝下。即疑虑而生病,明白真相后,疑虑消失,沈疴顿愈,后遂用杯弓蛇影或弓影杯蛇,指因错觉而产生疑惧,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忧,清人黄遵宪《感事》诗:"金庞凉含隐痛,杯弓蛇影负奇冤。"赵翼《七十自述》诗:"水中见蟹犹生怒,杯底适蛇得不惊。"

  原文

  杯弓蛇影

  乐广字彦辅,迁河南尹,尝(2)有亲客(3),久阔(4)不复来,广(5)问其故(22),答曰:"前在坐,蒙(6)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7),既饮而疾(8)。"于时(9)河南(10)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沉疴(20)顿(21)愈(23)。

  翻译

  乐广字彦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

  杯弓蛇影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注释

  (1)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是西晋首都所在。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20)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

  (21)顿:顿时,马上。

  (22)故:原因。

  (23)愈:恢复。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3

  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讲的是杜宣饮酒的时候发现杯中似乎有一条小蛇,其实是挂在墙上的弓映在酒杯里,杜宣以为杯中有蛇,疑心喝下了蛇心忧而病,应劭听说杜宣生病后来看望杜宣,杜宣看到墙上的弓后病就好了。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点评

  这个故事讽刺了在虚幻的现象面前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人。杯弓蛇影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人在很多时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而由这种怀疑和恐惧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4

  成语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一个人到朋友家做客,酒桌上正喝的高兴,他猛然发现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可当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他害怕极了,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过了几天,朋友又请他到家中喝酒,这次他又看到了酒杯中的蛇,他指着酒杯对朋友说:”你看,这杯里有条蛇。”朋友一看,也大吃一惊。他们谁也没有喝酒,回到家后,二人都生病了。

  这一天妻子煎好了药递给他,他伸手一接又看到了蛇在药碗里。吓得不敢喝药,妻子追问下,他才说出了酒杯里和药碗里有蛇的事情。妻子听后大笑起来,她指着墙上的弓对他说:”只不过是,墙上的弓的倒影映在了杯子里,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要自己吓自己了。”

  他顺着妻子的手一看,果然是墙上的弓的倒影,病马上就好了。第二天,他到朋友家里,把真相告知朋友,两人这才如梦初醒。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5

  乐广字彦辅,迁河南尹,尝(2)有亲客(3),久阔(4)不复来,广(5)问其故(22),答曰:“前在坐,蒙(6)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7),既饮而疾(8)。”于时(9)河南(10)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沉疴(20)顿(21)愈(23)。

  翻译

  乐广字彦辅,在河南做官,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恶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办公场所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注释

  (1)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是西晋首都所在。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解:心里的顾虑被打消

  (20)沉疴(chén 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

  (21)顿:顿时,马上。

  (22)故:原因。

  (23)愈:恢复。

  成语故事

  关于这个故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

  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

  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3]

  还有这么一说: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并经常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后来,他这位朋友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辞离开了。这让乐广感到很纳闷:他为什么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乐广奇怪地问:“前几天喝酒的时候,你不是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

  刚开始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后来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这位朋友才说出实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来大家喝得很高兴。我喝了几杯以后,突然发现我的酒杯里有一条蛇,而且还慢慢地蠕动。我当时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但你的盛情难却,所以我勉强喝了那杯酒,然后就离开了。回到家里以后,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我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开心地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杯中的蛇竟然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的这位朋友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4]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意在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说明人在很多时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而由这种怀疑和恐惧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成语寓意

  主要批评

  本文既嘲笑了那个被杯中蛇影吓得病倒的人,同时也向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心病还须心药来医.乐广明白客人得的是心理疾病,所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引导客人,对症状下药,使得病人“豁然意解,沉疴顿愈”。读这一故事要注意乐广问及朋友久别不复来的原因是:“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而想到“壁上有角,漆画作蛇”,想到“杯中蛇即角影也”,这是客人病因所在,治他的病必须针对这一病因。因而“复置酒于前处”让客人“所见如初”然后再告其所以,让客人自解其意,自治其病。“杯弓蛇影”这一成语由此而来,也作“蛇影杯弓”,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虚惊一场。

  揭示道理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同时也讽刺了在虚幻的现象面前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人。

  寓言拓展

  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大峡谷里,野生动物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一个偷猎队发现了这里,他们抓住大熊猫和金丝猴,想运回去贩卖。几个爱打抱不平的动物闻讯后,议论起这件事。小熊说:“我去喊几声,把那些偷猎者吓跑,抢回大熊猫、金丝猴。”小蛇说:“不!我去咬死那些坏蛋。”……

  小狗听了它们的话,想了想,说:“大家听说过‘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故事吗?不如,跟他们……”如此这般,大家听了,都很赞成,催小蛇赶快上路。

  小蛇趁偷猎者们喝酒喝得半醉的时候,悄悄爬进偷盗者队长的大酒杯里。他们喝着喝着,一个偷猎者说:“队长,你杯子里有条小蛇!”偷猎队长听了,不相信。另一个偷猎者也说:“真有一条像弓一样的小蛇。”

  队长已经喝得醉醺醺了,一拍桌子,吼道:“你们别婆婆妈妈的。没看见弓和箭都挂在那儿吗?杯子里的是弓的影子!”他的队员对他说:“队长,你摇一下杯子,如果是影子,就不会动。”

  盗猎队长摇了一下,小蛇赶紧一动不动。队长骂道:“我说是影子吧,你们不信。真扫我的酒兴,都睡觉去!”说完,他一仰头,把杯里的酒全部喝光,然后倒在床上呼呼大睡。

  小蛇顺着酒水滑进盗猎队长的胃里,像孙悟空在妖精肚子里一样,使劲在队长的胃里跳舞,很快队长就被痛醒了。机智的小蛇就在队长肚子里和他谈判,让他放了金丝猴和大熊猫,否则它就一直在他肚子里跳舞,疼死他!队长忍受不了胃中的剧痛就放了捕获的珍贵动物们。

  但是,当小蛇让他张开嘴出来的时候,队长心生一毒计:当小蛇爬出来的时候,使劲一磕牙,咬死它!谁知,小蛇早已料到队长有这么一招。它假装出来,探出头的时候又迅速缩了回去。队长狠狠一咬,没伤害到小蛇,反而把自己的门牙磕掉了,痛得他哇哇直叫,此时,小蛇迅速冲出他的嘴巴,溜进草丛不见了。

  从此,盗猎队队长留下了一个后遗症,看见酒杯和弓箭就胃痛、牙痛,身体还瑟瑟发抖。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6

  【原文】

  尝(1)有亲客(2),久阔(3)不复(4)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5)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6)之,既饮而疾(7)。”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广意(8)杯中蛇即角影(9)也。……

  (《晋书・卷四三・乐广列传》)

  【注解】

  (1)尝:曾经。

  (2)亲客:要好的朋友。

  (3)阔:久。

  (4)复:再。

  (5)方:正打算要。

  (6)恶:同“恶”,厌恶、感到反胃。

  (7)疾:生玻

  (8)意:猜想。

  (9)角影:角弓所映出的影子。

  【故事阐述】

  晋朝时,有位名叫乐广的人,他很善于谈论。某天,他想起有个好朋友很久没来往了,便要仆人去问候问候。那位朋友说:“前一次到你这里来聊天饮酒,当我正要喝酒时,突然看到杯子里面有条小蛇。当时我觉得很不安,可是酒已经勉强喝下了,也没有办法了。后来我只要一想到这件事就觉得反胃、不舒服,结果就生病了,一直到现在都尚未痊愈。”

  当乐广得知此事后,觉得很奇怪,他心想:杯中怎么可能有蛇呢?想着想着,不觉走上次宴客的厅堂中。猛一抬头,他看到了壁上挂有一张弯弓,上面由油漆绘成,象一条蛇。于是他连忙倒了一杯酒,走到那天朋友坐的位子上,果然酒杯中出现了一条蛇的倒影,他立刻明白了事情的经过。

  乐广赶紧把那位朋友再请到家中,把当时的情况模拟了一次。朋友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这才恍然大悟起来,心中放下了一块大石头,顿觉宽畅不少,心病也就不药而愈了。

  后人就用“杯弓蛇影”这个成语来形容人受到不实在或不存在的事情影响,而心生不安,甚至引起心里恐惧。

  【讨论】

  (1)乐广的那位好朋友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到乐广家中了?

  (2)乐广得知好友没来家中的缘故,他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开心中的疑虑呢?

  (3)朋友明白了真相后,为什么疾病会不药而愈?

  (4)“人的思维会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你同意这句话吗?请你和同学分享一下想法或发生在你周遭实际的例子。

  【造句练习】

  例:请你看清楚!别杯弓蛇影的,自己吓自己!

  例:最近我总是觉得有人在跟踪我,希望这只是我杯弓蛇影而已!

  【相似成语】

  杯中蛇影、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课后时间】

  中华文化流传着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杯弓蛇影”即是一篇。请和同学分享一下,你曾经阅读过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故事呢?

  【参考解答】

  庄周梦蝶

  守株待兔

  井底之蛙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7

  读了《杯弓蛇影》这篇成语,我感受到了杜宣看到酒杯里有懂动的小蛇,吓得惊慌失措。就主观认为是蛇了,结果被杯中的“蛇”吓得大病了一场。我觉得杜宣很胆小怕事,而应郴很会发现原因。

  我从杜宣看了以为有一条蛇在酒杯蠕动,吓得直冒冷汗。但在司令面前,他只得硬着头皮把酒喝了下去。我感受到了杜宣的胆小怕事。

  我又从应郴回家后,怎么也弄不明白杜宣杯中为什么会有蛇。于是他端来一杯酒,坐在杜宣那天坐的位置。刚一坐下,他惊讶地看到了酒杯中的“蛇”,但仔细一看,原来是旁边的弓的影子。我感受到了应郴会发现事实的真相。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要草率的做出结论。一定要多做研究,找出事实背后的真相。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8

  今天,我读完了《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全集》这本书,其中觉得《杯弓蛇影》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特别深。

  这个故事讲了:汉朝时,有个叫应彬的人,为人正直,热情好客。有一次,他和朋友杜宣一起开怀畅饮。两人同时举杯,杜宣突然发现酒杯里有条蛇,他感到恶心,可已端到嘴边,只好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回到家后,他感到浑身疼痛,他告诉应彬这件事后,应彬回到家里端起酒杯,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弓,又把杯子放在别的地方,就没有了蛇。()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告诉杜宣,杜宣的病也就好了!

  看到了这里,想到了我自己,曾经有过的一件事,一次,我在做数学专业时,碰到了一个难题,求1+2+3+……+100=?看到这道题,我觉得很麻烦,这要列竖式,要算到什么时候呀?但是我又没办法,只好一个一个的计算起来,终于得出了5050。第二天,老师把改的作业发给了我们,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写着:(1+100)×100÷2,看了以后,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做数学题要学会找规律,学会动脑筋,不要被困难吓倒,不要被复杂题目吓倒。

  读了这个故事,想起了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有时候,事情并不是人们自己想的那么可怕。更多的时候,人们是自己在吓唬自己,我们不要被事情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草率的做出结论,要多做调查研究,找出事情背后的真相。疑神疑鬼,自惊自扰,只会给自己和家人、朋友带来不必要的担心和麻烦。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9

  杯弓蛇影的故事

  晋朝有一个叫乐广的人,非常喜欢结交朋友,并经常请朋友到家里喝酒聊天。一天,乐广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

  一位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条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后来,他这位朋友没有说明原因就告辞离开了。这让乐广感到很纳闷:他为什么突然不喝酒就走了呢?

  过了好几天,乐广一直没有见到这位朋友。乐广很想念他,于是就亲自登门去看他。谁知这位朋友已经病了好几天了,而且病得很厉害。乐广奇怪地问:“前几天喝酒的时候,你不是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病得这么厉害了呢?”

  刚开始这位朋友支支吾吾什么也不说,后来在乐广的再三追问下,这位朋友才说出实情:“那天你盛情招待我,本来大家喝得很高兴。我喝了几杯以后,突然发现我的酒杯里有一条蛇,而且还慢慢地蠕动。我当时感到很害怕,也觉得很恶心。但你的盛情难却,所以我勉强喝了那杯酒,然后就离开了。回到家里以后,我感到全身都不舒服,总觉得肚子里有一条小蛇。就这样,我一病不起了。”

  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影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这时,乐广指着墙上挂着的弓,说:“都是它在作怪,杯中的蛇是这张弓的影子!”随后,乐广把弓从墙上取下来,杯中小蛇果然消失了。这位朋友恍然大悟,他开心地说:“噢,原来是这样啊,杯中的蛇竟然是墙上的弓的影子!”他的这位朋友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3]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意在告诉人们这么一个道理,说明人在很多时候都是疑神疑鬼,自相惊扰的,而由这种怀疑和恐惧所引起的疾病,可以用“深思”的方法来解除其恐惧紧张的心理状态,从而使疾病消除,恢复健康。

  杯弓蛇影的材料

  【注音】bēi gōng shé yǐng

  【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载:应彬请杜宣饮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解释】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形容人神经敏感,含贬义。

  【近义词】草木皆兵、疑神疑鬼、风声鹤唳、满腹疑团、狐埋狐

  【反义词】处之泰然、安之若泰、谈笑自若、泰然自若、若无其事

  【年代】古代

  【例句】她不知从哪儿听到要地震的消息,整天~,稍有动静就慌作一团。

  杯弓蛇影的点评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变得疑神疑鬼,还差点儿断送了自己的性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情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杯弓蛇影成语故事10

  有一年的夏天,一位姓应的县令邀请一位朋友来家里饮酒,朋友接到邀请非常高兴,心想:县令大人邀请我,这是何等的荣幸啊。于是,便欣然前往 。

  县令早早地就准备好了酒席,只等这位朋友来了。两个人见面之后,寒暄了几句便入席了,准备痛饮几杯。可是,朋友刚拿起酒杯,就发现杯中隐约有条蛇在蠕动,这可把他吓坏了,额头上顿时冒出冷汗来。

  这酒是喝还是不喝呢?朋友举着酒杯犹豫了许久,心想:“县令是我的上司,这次又是他特地请我来的,怎好不喝呢!”最后,朋友只好硬着头皮喝了几口。

  可是,他刚一放下酒杯,县令就命仆人再次斟满,朋友只好再三推托,借故起身告辞了。

  朋友回到家里,越想越觉得刚刚饮下的酒里有蛇,随后立即感到了有条蛇正在自己的肚子里不停地蠕动。他越是这样想,越是觉得胸腹疼痛异常,难以忍受,最后就连 吃饭、喝水也变得非常的困难了。

  家里人一看,着急坏了,赶紧请来大夫诊治。可是服了许多药之后,还是不见他的病情好转。

  过了很多天,县令有事到朋友家,刚一进门就得知朋友已经生病多日。县令随即关心地询问病情,朋友这才讲明那天饮酒时发现酒杯中有蛇的事情。

  县令安慰了他几句就回家了。县令坐在客厅里反复回忆和思考,怎么也弄不明白,朋友的酒杯里怎么会有蛇呢。

  就在这时,北墙上的那条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朋友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他向酒杯中一看,杯中果然有弓的影子,如若不细细观看,还真得像一条正在蠕动的蛇。

  此时,县令终于明白了,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朋友接过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看,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朋友这下终于弄清了原委,疑虑立刻消失了。回到家后,他的病很快也就痊愈了。

  “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说有些人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小朋友,你们知道了吗?

为蛇画足成语故事

  【拼音】wéi shé huà zú

  【出处】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  《战国策・齐策二》

  【解释】比喻做事节外生枝,不但无益,反而害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为蛇添足、画蛇添足

  【同韵词】澡慰故俗、应受图、闷胡卢、扣盘扪烛、开门受徒、擒奸摘伏、守财奴、半生不熟、委曲从俗、实蕃有徒、......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楚国有个专管祭祀的.官员,春祭以后倒一杯酒给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够分,就想出谁先画好蛇就喝酒的办法,有一个人第一个把蛇画好了,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在已画好的蛇上加了两只脚,让人啼笑皆非

  【成语举例】为蛇画足,终倾国本。  《隋书・杨素传论》

蛇影杯弓成语故事

  【注音】shé yǐng bēi gōng

  【出处】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汉・应劭《风俗通义・世间多有见怪》

  【解释】把酒杯中的.弓影当成了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自惊自怕。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自相惊扰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杯弓蛇影、蛇杯弓影

  【同韵词】声势汹汹、弹铗求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暮爨朝舂、尽欢竭忠、待字闺中、架谎凿空、直性狭中、认祖归宗、浮迹浪踪。

  【年代】近代

  【英语】extremelysuspicious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人叫杜宣,一次在人家中饮酒,见杯中好像有一条蛇,酒后胸腹作痛,多方医治始终不见好。朋友询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把那天的情形说了一遍。朋友笑着告诉他那是墙上的箭影而已,他也大笑一声,病不治而愈。

  【成语举例】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九回。

春秋战国 成语(及解释) 故事――余勇可贾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相关文章推荐

    无相关信息

用户评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关于柒陆作文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 版权声明 | 广告联系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9-2029 www.7l6.cn 【关于柒陆作文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8888888号

声明: 柒陆作文网 所有作文和句子来自互联网 ,和网友个人上传,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柒陆作文网

展开